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成都20万农民住公寓(热点追踪)(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04:5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成都20万农民住公寓(热点追踪)(图)
图为农民公寓社区之一——双流县燃灯小区

  7月的高温天气烈焰般炙烤着成都平原,而住进公寓式社区的成都农民,休息时则能呆在凉爽宜人的空调房间里了。截至7月20日,成都对城市化、工业化规划建设区内的农民实行异地安置人数已经达到20.5万,占该区域内农民总人数的86%。成都市按照城市居住小区标准,统一建设新式社区,采取相关保障措施,使被安置的农民开始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

  失地农民高高兴兴进社区

  双流县文星镇蜀星花园是一个占地100余亩,已有600多户农民入住的小区,绿地、道路、车位、水电、煤气、光纤、网络以及各种的文化体育设施都有,这让记者有点不敢相信是一个专门用于安置失地农民的小区。前不久,记者随机敲开了一家房门,女主人胡蓉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家中:米黄色玻化砖和棕色实木铺就的地板,白色乳胶漆粉刷一新的墙面,一应俱全的居家用品,水、电、气、卫浴设施齐全的厨房和卫生间———这套3室1厅的住房与城市居民住房完全一样,显得宽敞。

  当胡蓉得之我们的来意后,微笑着对我们说:“想当初刚被征地时,我担心了几个晚上没睡好觉。一家老小都是靠土地生活啊!现在看来,所有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原来,她们一家三口原住在文星镇来龙村,靠耕作农田和丈夫外出打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去年拆迁征地,按有关政策,她家领到了征用土地补偿费和拆迁安置费30万元,她花7万元就置换了这套130平方米的新房。“你看,可真是一下子就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胡蓉的脸上漾起了满意的微笑。据了解,双流县有类似蜀星花园这样专门安置失地农民的小区66个,总面积161万平方米,8855户共2.9万人在这些小区里过上了较为舒适的日子。

  “爽!想不到我们农民也可以玩一把‘高科技’,住‘空调小区’,这些房子比城里人的房子还好。”记者在新津县采访时,附近的失地农民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说。在新津县纯阳观对面的纯阳小区,记者看到,一幢幢4—6层高的单元楼掩映在绿树和亭台楼阁间,每幢都采用黄白相间的颜色,蓝灰色坡形屋顶,十分漂亮,工人们正在加紧对内部进行装饰。小区内有两个大型休闲广场,医院、商场、学校、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一应俱全。

  “随着工业园区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要引导他们集中居住,提高土地利用率,就必须高标准地建设安置小区”,该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

  小区农民就业有保证

  “现在想学技能方便多了,不但培训人员免费上门服务,而且想学的科目还可以随便点。”今年6月,在都江堰市聚源镇举行的农民工培训班开学典礼上,该镇羊桥村3组失地农民张兵这样告诉记者。原来,他看到竹雕艺术品很赚钱,就向村里提出了学习竹雕的要求,没想到村里真帮他联系去学习竹雕,在培训结束后还推荐到竹雕艺术品加工厂。“上个月,我挣了2000元左右,日子过得还可以。”张兵高兴地说。目前,这种“点菜”式的培训方式,已经在成都市锦江区、武侯区、双流县、大邑县等地普遍推行。

  新津县在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的进程中,与企业签订了有关用人协议,政府负责组织失地农民按照用工单位的要求进行“订单培训”,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确保生活水平不下降、长期生活有保障。仅8月18日举办的失地农民就业专场招聘会上,30多家企业当场与经过订单培训的258名失地农民签订了用工合同,当天就有78名失地农民上岗就业。据统计,去年,成都市培训包括入住公寓社区农民在内的农民工71.9万人次,169.9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

  一些农民住进小区以后,有了创业愿望,成都市各区(市)县积极探索帮助他们创业。家住浆洗街的武先生称,武侯区不但在就业中心多次举办“创业培训班”,还于日前出台了发放小额贷款帮助创业的计划,他本人由于在电子技术方面有一技之长,就用政府提供的2万元贷款和从亲戚朋友处借来的3万元注册了一家公司,搞起了音响产品销售。

  让社区农民无后顾之忧

  今年1月,青羊区文家街道办马厂村五组失地农民王凤英花了12元为3岁女儿冷贝贝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上半年,女儿患重病住进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共花去医疗费1.9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为她家减轻了一笔负担,除去各种自费项目,共报销医疗费1280.25元。她高兴地说:“缴了12元,报销了1200多元,这笔钱对我们农村家庭来说很重要。我们一家三口人,都自愿买了这种保险。针对我们失地农民的这种医疗保险真的很好。”据了解,成都青羊区社区财政每年安排75万元用于建立和完善这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目前覆盖面已超过96%。

  2003年,青白江区大弯镇50岁的失地农民石永聪一家搬进了石家碾西路的农民公寓式社区,从新河村2组农民变成了广场社区居民。今年3月,他和49岁的爱人都参加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他这样对记者说:“我和爱人对生病住院和老了以后的生活,心里一直没底。现在好啦,等过几年到了‘退休年龄’,存折里就会按月划进养老金。”

  去年9月,棕东社区的67岁太婆邓玉华从成都市委常务副书记邓川手中接过了社保卡,成为该市第一个领到社保卡的已征地农转非人员。从去年10月起,她每月领到了300元的社保金。在当天举行的武侯区已征地农转非人员进入社会保障启动仪式上,和邓玉华一起领到社保卡的还有43名已征地农转非人员,他们都一脸灿烂,笑眯眯地对记者说:“党和政府考虑得就是周到!虽然我们没土地了,但有了社保,生活照样不用担心。”

  近年来,成都市积极探索以土地换取养老和医疗保障的方法,先后出台了《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办法》和《已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办法》等,为失地农民“度身定做”综合社会保险、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下大力解决失地农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据了解,在未来10年内,市政府和各区(市)县政府将发放约37亿元的补贴,为全市35万农转非人员全部办理社保。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8月04日 第五版)

  作者:刘裕国 苏华强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