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湄公河畔的心灵撞击(海外亲历)(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05:01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湄公河畔的心灵撞击(海外亲历)(图)
向老师依依惜别的老挝学生

  在老挝我所邂逅的人性善良,所遭遇的生命困厄,荡漾的湄公河,飘香的江巴花,欢笑和泪水,悸动和感悟,使我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支点,而新的人生长路上迈出的每一步都将因此而更加沉稳。

  第一个流泪的人(2004年11月18日)

  阔别了11个月,我再次踏上这个神秘的国度。

  上一次来万象,作为解放日报记者,我曾经采访了当时在这里工作的第三批中国上海青年志愿服务队;而这一次来万象,我自己成了志愿者。这次可不是一个星期,我能行吗?

  万象很小,不一会儿就到达驻地老挝团中央招待所。这是湄公河旁一幢破旧的三层楼建筑,楼道昏暗、木板摇晃、蚊子满天飞、霉味四处溢,与11个月前没有什么改变。由于是“二进宫”,上楼后,我也就没了其他队员那种“心里一颤”的感觉。放好行李,在客厅集中,老挝团中央领导致欢迎辞,大使夫人给我们讲话,35摄氏度的高温,没有空调,热浪很快融化了我脸上原本精致的妆容,西装内的衬衫和着汗水粘在了身上。

  “12∶30在楼下集中吃午饭!”队长发话。

  一直穿着西装的队员们早就大汗淋漓,纷纷拿着毛巾往卫生间冲去。可是,对不起,没水!这里白天停水,要洗澡,晚上9点以后。大家面面相觑,只得回房用湿纸巾擦擦脸和手,换上短袖便装,几丝郁闷写在了脸上。

  午餐后,清理房间、铺床、打开行李,又是满头大汗,没水,只能再换一件T恤。3点左右,大使夫人带我们参观即将在万象召开的东盟峰会的几个主要会场,还说会挑选4名队员去参与峰会的筹备和接待工作。回到驻地已是傍晚6点,晚上李参赞和林领事在中餐厅设宴款待我们。累了一天,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很高兴,可是一身汗没水冲,只能再换衣服。

  晚餐非常丰盛,酒足饭饱准备告辞时,大包间的灯光忽然熄灭,一位服务生手捧点着蜡烛的生日蛋糕,唱着生日歌走了进来。

  “今天是方敏的生日,我们一起祝她生日快乐。”平静了一天的心,猛然“颤”了一下;幸福的泪水浸润了我的双眼,久久哽咽着说不出话来。自以为是队里最了解老挝情况、最不会吃惊、内心最平静的我,想不到居然成了第一个流泪的人。

  晚饭后回到驻地,等到10点多,终于来水了,一个淋浴间,11个队员轮流洗,水量很小,时断时续,最后一个队员洗好澡,已是凌晨1点。

  握着总理那双温暖的手(2004年11月30日)

  今天,我跟温总理握手了。

  6天的东盟峰会志愿服务,今天终于结束。我们4个参与服务的志愿者此时虽然已是疲惫不堪,但得知总理临行前要与全体志愿者合影,所有的困倦顿时消失殆尽。

  老挝党中央贵宾厅,宽敞明亮、记者云集,等候在此的,除了我们,还有老挝华人、华侨以及留学生代表。突然,掌声雷动,闪光灯瀑布般耀人眼目,我国总理温家宝、外长李肇星、商务部长薄熙来、财政部长金人庆等领导人,依次步入会场。

  面对中外记者和全体华人,温总理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最让我们激动的是,总理谈到了我们:这次来老挝,发现了一支特别的队伍,就是来自上海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队。他们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他们为什么愿意到这样一个贫穷的国家来呢?这体现了中国人民在自己发展的过程中对其他不发达国家的关心,中国人是有感情的,是有同情心的;也体现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总理的讲话,让我心潮澎湃。

  第一堂课(2004年12月8日)

  清晨5点我从床上跳起,冲到卫生间抓紧洗漱。因为过了6点就没水了,只能采用这种办法。花10分钟刷牙冲澡,然后回到房里再睡两个小时。

  7点钟起床,我穿上了刚刚做好的老挝衬衫和筒裙,第一天上课,把自己打扮成老挝姑娘,应该会是个不错的想法。在老挝,所有女性包括在路上的女警察,全都穿这种长及脚踝的紧身筒裙,按规定,进入政府或学校,女性必须穿筒裙和过肘衬衫,虽然老挝团中央没有给我们两名女志愿者作什么严格规定,但为了尊重当地风俗,也出于好奇尝鲜,我特意做了这身老挝服装。

  “方敏,上课了,你在B2教室。”

  拿着课本,走进教室,正要开口发表准备了好几天的“开场白”,学生们的掌声就把我给淹没了。班里共有20个学生,有和尚、中学生、大学生,还有职员。我让他们一个个上台作自我介绍,这些皮肤黝黑、笑容灿烂的老挝学生个个都显得非常害羞。我就把问题列在黑板上让他们一个个回答,比如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念几年级、家里有几个兄弟姐妹、为什么要学英文、将来想做什么……

  这个方法立竿见影,以回答问题的形式作演讲,学生们说得很是起劲。

  从他们的自我介绍里,我了解到,这些学生,普遍家境贫穷,学习英文是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改变生活现状。学生们憧憬未来的目光,让我感到肩上的责任和努力的价值,我要尽我所能,上好每一堂课。

  在异国他乡过春节(2005年2月9日)

  除夕夜,当零点的钟声在祖国敲响(万象与北京时差一小时),中国驻老挝大使馆宴会厅沸腾了。使馆厨师端出一盘盘热腾腾的饺子,想家的感觉顿时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在百感交集的情绪中热闹到了深夜,初一起个大早,我们从当地的中国市场买来大红灯笼、春联、报喜童子、大福字以及各种吉祥挂饰,把驻地装点得喜气洋洋。挂在一楼沿街门口的两个超大红灯笼和新春对联,格外引人注目。

  “这里住着11位中国志愿者,今天他们国家过新年。”附近居民奔走相告。“新年好。”走在路上,热情的当地人操着刚学会的生硬汉语,双手抱拳向我们拜年;驻地附近的商店、餐厅、民宅也跟着我们一起张灯结彩;爱漂亮的水果店女老板,更是换上一身鲜红的中式旗袍,“跟你们一起过年,一起高兴。”湄公河畔各家餐厅也纷纷推出“中国新年特餐”吸引游客……春节的气氛很快染红了方圆数里。

  最后一堂课(2005年5月13日)

  “这是我的电子邮件地址,这是我上海的手机号码……”写完转过身子,学生们都在掩面抽泣。我忍住内心的伤感,继续说:“半年时间,短暂而又难忘,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我们是师生,更是朋友,我不会忘记跟你们在一起度过的分分秒秒,祝愿大家心中的梦想都能成真……”

  学生们排着队,一个一个走上讲台。“这是我做的相框,里面放着我们和老师的合影。”

  “这是我编织的零钱包。”

  “这是我送给老师的老挝丝巾。”看着学生们的礼物,我的眼前一片模糊。半年来,在这间教室里发生的点点滴滴,一幕一幕,浮现在了眼前。

  3月份的一天,天气实在太热,气温升至47摄氏度,空气中一丝风也没有,太阳照在皮肤上好像能熬出油来。中午,曾经扬言最不怕热的我打起了退堂鼓,“我不想干了,实在太热,我要回去。”队长严厉地批评:“你来这里是享福来的啊?没有发热,不准请假!”一肚子的委屈,我冲到厕所,拿着水管、打开龙头,就往头顶浇,满腹怨气冲进教室,却见学生们准备了一盘切好的西瓜和一杯冰块放在讲台桌上,“今天天气这么热,中国人一定不适应,谢谢老师,还来给我们上课。”温柔的话语,让我羞愧得无地自容。

  无数美好的回忆,许多感人的片段,将和学生们送给我的种种礼物一起珍藏。走出这间辛勤耕耘了半年的教室,依依不舍地徘徊在校园里每一个熟悉的角落,我努力将眼前的一切定格在脑海中。也许,今生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这里;也许,时间会让记忆变得模糊,但人生的这份感悟将永存心中。

  方敏文 摘自《解放日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8月04日 第八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