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为了《永远的丰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05:55 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华社记者 周玮 陈菲

  “谁无父母,谁无儿女……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经由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新闻单位和各地媒体同步刊播《永远的丰碑》栏目,人

们得以重温这些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文字,感受铮铮铁骨、百转柔肠。

  革命先烈的事迹打动了无数的读者与观众,而作为《永远的丰碑》的稿件撰写者与栏目编辑者,中央党史研究室、军事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以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的相关采编人员,在撰写及编辑这一栏目的过程中,更是全身心地被鼓舞着、振奋着、感动着。军事科学院军历所研究员姜铁军深有所感:“每当我撰写英模人物,眼前的文献资料似乎都赋予了一种生命,一种高贵,如一座座巍峨的高山、矗立的丰碑,令人浩叹,令人仰止;仿佛他们跃然纸上向我走来,自己也仿佛穿越时空在与他们对话,那些令人荡气回肠的壮举和振聋发聩的事迹,每每在心灵上是一次撞击,在精神上是一种升华。”

  《永远的丰碑》栏目是由中宣部新闻局组织实施的,2月1日起刊播至今。对撰稿及编辑人员来说,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他们孜孜不倦、加班加点,春节期间也顾不上休息。中央党史研究室黄如军介绍说,为了把先烈的事迹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出来,研究室的工作人员常常要翻看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人物传记,为避免写成个人简历,还要把这些大量的资料予以消化,在确保真实性的前提下,把最感人的,最生动的故事组合起来;有时,为了核实一条数据,查证一个史实,需要查阅多种资料,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相对于纸质媒体而言,电视新闻要求较高,不仅要有文字资料,还要有大量的图片和音像资料。“这些英雄所生活的年代使得他们留下的资料少之又少,为了能给文字资料配上画面,台里调动了所有可以调动的资料照片,大海捞针般地去寻找相关的资料画面。”中央电视台《永远的丰碑》栏目总编导贾燕华说。为了能找到更多的历史资料,他们发动了100多家地方电视台,在先烈出生地、牺牲地的纪念馆寻找在历史中留下的足迹。黑龙江电视台当时在协助做《胆壮气豪动神鬼———抗联十二烈士》节目时,特意跑了1000多公里的路程,到十二烈士牺牲地双鸭山市宝清县的十二烈士山,找到当地群众为烈士们竖的木牌,拍下了仅有的图片资料。此外,栏目编导和工作人员还想方设法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如配上先烈战斗过的地方流行的音乐,请来从部队退休的画家画连环画等,增加了节目的感染力和效果,弥补了历史资料的缺失。

  在这个栏目背后,还有许多默默奉献的身影:新华社、中国国家档案馆全力提供图片资料,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等有关单位及各地电视台、先烈事迹纪念馆的鼎力支持……在这段日子里,这些身影似乎都不知疲倦,因为在英模革命精神的激励与感召下,他们的心中总是怀抱美好,精神总是充实饱满。国家图书馆郎燕珂副研究员对记者说:“能把我们多年珍藏的文献资料拿出来,让它们变成活的宣传资料,教育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这是我们的责任。”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把《永远的丰碑》节目录下来,作为高一、高二学生的德育教材播出。师生们普遍反映,看这些电视资料比以前读课文看文字要生动有趣多了;一些将领、烈士的子女,纷纷提供材料,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身边的亲人、朋友从媒体上看到《永远的丰碑》栏目刊载的文章,带回家给孩子看、讲给孩子听———闻听或眼见读者和观众的热烈反馈,令栏目的编播者们备感欣慰:“为了《永远的丰碑》,那些日夜的辛劳、默默的奉献,都是值得的。”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04日 第二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