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海伦》研讨会昨在京举行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06:25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
深圳15岁失聪少女张悉妮作品震撼文坛 《假如我是海伦》研讨会昨在京举行 中宣部、教育部、中国作协、团中央、中国残联等有关方面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 【本报北京8月3日电】(记者陆云红)我市15岁失聪少女张悉妮的作品——《假如我是海伦》研讨会,今天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宣部、教育部、中国作协、团中央、中国残联等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深圳市文联共同举办的研讨会。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专门为研讨会发来贺信,贺信中说,张悉妮同学的事迹令人感动,面对身体残障和生活的艰辛,她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勇敢地和命运抗争。《假如我是海伦》一书真实地记录了她的成长历程,同时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写出了深圳一代移民艰苦创业的历史,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们永不言败的信念和勇气。她的作品必将激励全社会的残疾人去勇敢面对人生困境,顽强拼搏,她独特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精神品格,也必将对广大的少年儿童起到榜样和模范作用。 市领导对研讨会表示祝贺并指出,深圳出现张悉妮这样的少年作家是深圳社会氛围愈来愈走向学习型、和谐型人文环境的明显例证 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转达了市委副书记李意珍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对研讨会的祝贺。李意珍表示,张悉妮同学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写作《假如我是海伦》,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对张悉妮同学应当给予热诚的肯定,对《假如我是海伦》应当作出客观的评价。王京生表示,深圳出现张悉妮这样的少年作家,是深圳文学艺术界新人不断涌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深圳社会氛围愈来愈走向学习型、和谐型人文环境的明显例证,它同时也预兆着深圳文艺事业活力和生机无限的美好前景。 人民文学出版社着力将《假如我是海伦》打造成文学的“千手观音”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潘凯雄说,人民文学出版社着力将《假如我是海伦》打造成文学的“千手观音”,该书已被列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度重点图书项目。 潘凯雄说,上个世纪的残疾作家史铁生与张海迪笔下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活的宽容,相比之下,以张悉妮为代表的新一代残疾青年更充满无畏向前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渴望。她没有老一代残疾人曲折的生活经历,她的世界里有阳光、有知识、有朋友、有互联网,有条件充分利用当下发达传媒提供的便利条件,身体的残疾并没有阻碍她去追寻梦想,相反却给了她积极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和一颗感恩的心。在她那里,写作和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一切无不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 中国残联副理事长吕世明激动地说,很多聋人艺术家几年来创作的舞蹈《千手观音》已经在国际、国内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引起了轰动。这一次人民文学出版社打造文学的“千手观音”,这个提法很有震撼力。他透露,残联初步确定在9月亚太聋联大会上,把悉妮同学这部作品作为礼品送给与会代表,以此展示中国聋人的形象。 与会专家学者还就《假如我是海伦》的思想性、文学性进行了研讨,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炯认为,该书文笔清新,思想清纯,通篇充满诗情画意和哲理闪光。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也表示,张悉妮虽是一个残疾人,但由于精神充实,内心广博,意志强韧,艺术感觉非常好,情感丰富,所以有创作思想。从张悉妮这个15岁的女孩子的身上,我们看到心灵的力量如此强大,精神的提升作用如此明显。 张悉妮: 在没有希望的路上实现梦想 “今天是我的幸福时光,此时此刻我感觉很幸福,很美,愿与大家分享这一种美。”张悉妮和她的父亲张世平在大家的掌声中走进会场。自言昨夜激动得一宿未眠的张悉妮在自己作品研讨会上表现出超越同龄人的一种超脱。 张悉妮,上世纪90年代初生于河南南阳。3岁时因药物失聪,从此追随父母开始“南漂一族”的生活。医生对张悉妮的诊断是“永无康复的希望”,然而张悉妮在没有希望的路上执着地寻找着实现梦想的道路。到今天,张悉妮已经发表作品200多篇,长篇小说《童言无忌三国志》首印1000册销售一空;自建三家网站,拥有网友逾万名。 “有人问‘假如我是海伦’是什么意思?我不是海伦,海伦是海伦,我是我。但假如我以海伦为榜样,就会幸福,就能感觉到美,就会很阳光,这就是假如我是海伦的意思。我要以海伦为榜样,我就能自立、自强、自律。”张悉妮在研讨会上这样为自己的新作题目做注释。 张悉妮说,“深圳是一座有爱的城市,中国是一个有爱的国家,世界有爱,中国有爱,我才有梦想,我的梦,我的追求就是文学的美和幸福,我渴望生活的美和幸福,祝愿所有深圳人、中国人都有美和幸福的追求,都有美和幸福的生活,这就是我的梦想,这就是我的向往,愿我这本小说能带给你们快乐和幸福。”本报记者陆云红(本报北京8月3日电) 作者:记者陆云红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