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深圳人的文明追求(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06:25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深圳人的文明追求(图)
  深圳的一代移民正转变成一代市民,越来越浓烈的家园意识,使他们对文明的追求正成为群体性的自觉行为,成为深圳创建文明城市的一股强大动力

  经济发展的奇迹,是深圳人的自豪;精神文明的成就,令深圳人骄傲。

  城市发展终极目标是文化和文明,25岁的深圳,正以深圳人的群体文明追求和文明行为展示着城市的魅力。

  热爱家园,深圳人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和参与公共事务,迸发出从我做起参与文明行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巨大热情

  “我能为深圳做些什么呢?”27岁的明仁新和28岁的鲁运辉,分别来自江苏和湖南,都是在深圳工作的广告人。他们在工作之余把对深圳的感受和感情投入到一件特殊的作品上,创作出把“深圳”两个汉字分解成水、天空、树、土、川,巧妙体现深圳花园城市形象的公益广告。他们说:“我们是普普通通的青年,只是出于对这座城市的热爱,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构想。深圳是我们的家,大家都爱她。”

  一个只有25年历史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是第一代的移民,一代移民在这里奋斗,在这里付出,深圳人的创业过程,也是参与建设深圳的过程。这是自己的城市,是自己的家园。移民城市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深圳人对深圳有一份特别的热爱。

  “市肺”笔架山公园里兴土木、修工程,立即有市民给市领导李鸿忠写信反映,李鸿忠当晚到现场查看,在第二天召开的市政府常务会议上要求立下一条规矩,笔架山、莲花山、梧桐山、中心公园等地,“动一锹土都要市府批准!”

  深圳的植物学教授李佩琼一棵一棵地考察了深圳特区内的400多棵古树,一听到说有人伤害古树,她会立即赶到现场,看到一棵近200年的古荔枝树被砍掉,她会心疼得眼泪流下来,要拍下“遗照”警示后人。

  因为热爱,深圳人以格外浓厚的家园意识特别注重环境和资源保护,呵护家园的一草一木。

  在复旦大学数学系获博士学位的李毅,是深圳一家软件公司的老总,他从自己1万多字的笔记中整理出《倡导久远家园意识》一封信,在市“两会”上进言。他说,虽然信中提的问题和自己的专业相去甚远,但是他觉得这是每一个有责任的深圳人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网上关于深圳规划发展的主题,许多跟帖成百上千;深圳每年的“两会”,都有超过限额几倍的市民申请旁听;事关道路建设、出租车是否增加投放等听证会,都有无数电话打进媒体的热线……

  因为热爱,深圳人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和参与公共事务,关心城市发展的每一个决策。

  “同在一方热土,共创美好明天”,市委、市政府弘扬倡导的这一理念把来自全国各地、数以百万计的新移民凝聚在一起,进一步增强深圳的家园意识,鼓励引导市民参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深圳人以共建美好家园为己任,迸发出从我做起积极行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巨大热情。

  在深圳,自1993年5月8日开始倡导无偿献血,每年义务献血达30吨,至今深圳市民无偿献血总量已超过140吨,其中还有不少O型Rh阴性等稀有血型。去年全国表彰无偿献血奉献奖,1053名金奖中有333个深圳人。据统计,全市已连续多年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100%。这意味着,深圳是全国第一个做到了医疗用血全部来自城市居民自愿捐献。

  梧桐山上,常年有集体组织和自发的团体和个人清洁山林,一路爬到山顶,把沿途垃圾装进自己的包里;大、小梅沙海滨,每年都有环保志愿者组织深港潜水员专门潜入海底清理垃圾;盐田一个社区的植树活动,有数百人报名,种下之后还要定期背水上山浇灌,直至看到它茁壮成长……

  “每个人的文明迈出一小步,城市的文明就迈出一大步”。深圳人的家园意识和从我做起的文明行动,不断提升着深圳的文明程度。

  热爱生命,崇尚人文关怀已成为深圳人群体性主流意识,全民参与的“关爱行动”成为深圳城市文明建设的标志性特征

  11年前,深圳歌手丛飞在外地参加一场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举办的慈善义演中,捐出了身上全部的2400元,主持人告诉他:“你捐出的这2400元,可以使20个孩子完成两年的小学学业!”从此,同样出自寒门的丛飞决心帮助更多的失学儿童改变命运。10年来他倾其所有,资助了来自贵州、湖南、四川、云南等地十多个少数民族的贫困学生146人,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但多年来他自己一家人却一直住在50多平方米的简陋住房里,欠债17万元。2005年他患病入院,被查出胃癌,连住院治疗的医药费都支付不起。

  一位长期关注深圳的社科专家说,年轻的一代移民,在自身迁移、生存和发展中,经受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考验和磨练,使他们关注自己的命运和生命状态,具有更为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奋斗和拼搏中他们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以人文关怀的精神清醒而执著地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正像丛飞在义演的舞台上告诉观众们:“能对社会有所奉献,能对他人有所帮助,我感到很快乐!”

  在深圳,丛飞是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的代表人物;而在丛飞之前,几十年如一日扶贫助弱的“活雷锋”陈观玉,为患者正骨双手长年受X光照射患癌病去世的大医郭春园,以及发起“爱心一族”为弱势群体筹捐善款500多万元的曾柳英等等,都是深圳家喻户晓的“爱心人物”。最初在宝安沙井镇只有13名成员的“爱心一族”,10年来已经有近5000人自愿加入。

  丛飞每次义演前都会自豪地介绍自己:我来自深圳,义工编码是2478。深圳是全国首创义工联合会组织的城市,也是全国人均义工比例最高的城市。在深圳,和丛飞在一起的,有近6万名义工。他们是志愿服务者,只有付出,没有回报。他们没有像丛飞一样为大家所知,但他们有着和丛飞一样的精神追求,他们共同的理念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到目前为止,深圳42%的市民参与过义工服务,登记在册的各类志愿者总人数已超过54万人,而且以每月300人的速度递增。学者对深圳人的精神追求是这样评述的:深圳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也迅速提升着城市精神文明的品位与内涵。当人们把奉献视为一种幸福,这种情操就会成为这个城市的品格,成为城市文明的底蕴。

  深圳市委、市政府积极倡导、培育深圳市民的文明意识,搭建弘扬城市文明的平台,以“用爱拥抱每一天,用心感动每个人”为主题的“关爱行动”,使深圳人人文关怀的精神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和鼓舞,创造性地提升深圳的人文精神和文明理念。数百万深圳市民积极响应“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理解人”的深圳“关爱行动”,使深圳人自觉的爱心行为成为有组织、大规模、更有成效的集体行动。

  2003年12月举办的首届深圳“关爱行动”,开展了500多项关爱活动,社会各界通过各种途径捐款捐物数百万元,仅组委会开设的个人专项捐款账户就收到1000多人,近百万元的捐款。没有捐款仪式,这些爱心人士自发地来到银行捐款,很多人甚至不愿留下名字和电话。

  今年第二届深圳“关爱行动”中,全市有上千万人次参与,各单位及社会团体开展的活动超过1000项,爱心账户共收到捐款4000多万元。“关爱行动”让无数残疾人、失学儿童、外来工得到帮助。深圳人的爱心涌出深圳,涌向南粤洪灾地区;涌向全国,涌向印度洋海啸灾区。奉献关爱和受到关爱的人们都感受到心灵深处的温暖和快乐。

  25岁的深圳,从崇尚人文关怀的群体主流意识到全民参与的关爱行动,已经成为城市文明发展标志性的特征。

  热爱知识,追求知识更新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圳人的整体素质展示着城市文明的良好形象

  深圳是一个高科技的城市,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城市。

  一位清华理工科毕业的专家级高工,在十多年前来到蛇口一家大型企业任老总,他履新后办的第一件“私事”就是报名参加金融业务培训,别人问他:50多岁了还要上培训班呀?他说,一个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不懂金融怎么能行?

  一位外地游客来到深圳,晚上看夜景回来发现一座大楼前自行车从院内一直排到马路边,延伸几百米,他好奇地问保安员:这么多人深夜在这里干什么呢?原来是罗湖的一个培训中心,上千深圳人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此情此景令他震撼而感动。

  如果问深圳人对自身最重视什么,那一定是学习。热爱知识,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不但是深圳人在竞争压力下的追求,甚至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上世纪的“深圳书城现象”成为全国注目的独特社会现象和文化风景,就在两三年前,星期六、日带着孩子去书城看一天书还是盐田居民的“假日例牌”,许许多多的深圳人,可能没有去过哪个名牌商场,很少有人没有去过书城。

  “从中美创业环境看动漫产业发展”、“深圳的空间格局与持续发展”、“创业投资与民间资本出路”、“深圳空气污染——人类生存的严重课题”,这些题目是南山“博士论坛”本月排定的讲座。深圳南山区,拥有近2000名博士。1998年6月,南山博士协会与区科协、区图书馆联手推出“博士论坛”,组织在高科技产业化领域创业有成的博士、专家定期举办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公益报告,旨在普及科技知识,架起普通民众与科学知识之间沟通的桥梁。论坛推出后大受欢迎,每逢论坛开讲,不论刮风下雨,从深圳各区来听讲座的市民络绎不绝,能容纳200多人的图书馆报告厅座无虚席,过道上也经常挤满了听众,甚至在“五一”、“十一”、春节长假期间也是如此。博士们一开始以为听众们会听不懂讲座的内容,没想到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讲完之后专家和博士们像“明星”一样被“追捧”,最后半小时的提问时间里常常被抢话筒的听众问得“欲罢不能”。至今“博士论坛”已举办了近200场,听众达到5万余人次……

  深圳各级政府部门为深圳人的求知需求提供了良好载体和优越的条件,全市已有400多个图书馆,每个街道乃至社区都有图书室;深圳六届读书月有1000多万人次参加,邀请知名的学者和文化人讲学讲课。

  “求学问道”已经从深圳人的共同需求成为城市的文明风尚,它在文化的层次培育着深圳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深圳市民的整体素质,从而提升城市的文明素养……作者:本报记者贾华越编辑: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