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锁住沙龙建家园 吐鲁番盆地的西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09:50 国际在线

  在戈壁沙漠上恢复、种植沙生植回顾被风沙逼迫搬迁的往事搬回来的维吾尔族村民终于安居

  国际在线乌鲁木齐8月3日消息(驻新疆记者 胡志坚李光明张雷):中国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典型的荒漠干旱地区。然而,现在的新疆却是一片绿洲,这是因为那些生活在戈壁、荒漠前沿的人们,为了改善生存的环境,坚持不懈、一代接一代顽强地与风沙搏斗,演

绎着一幕幕沙进人退、人进沙退的悲壮故事。

  新疆吐鲁番地区辖下的托克逊县位于天山南麓的吐鲁番盆地的西端,蒙古语意思是“停一停”、“站一站”。因为它是连接南疆北疆的必经之地,人们途经此处都会“歇歇脚”。

  托克逊是中国著名的“风城”,大风一年到头不停地刮,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一年就要刮100多天。那风刮得飞沙走石、惊天动地,风沙过处,能揭起一米多深的地皮。现在在风沙线上,仍可见到这种风蚀地貌。1979年4月9日的一场12级大风,全县100多人被埋进沙包而遇难。

  恶劣的环境并没有吓倒托克逊人,他们祖祖辈辈防沙治沙奋斗不止,但收效甚微。陪同我们采访的托克逊县林业局长许春福感慨的说:“当时父辈那一代一个是没有很好的经验,治理风沙的科技含量很低,资金支撑也不够。风沙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小范围的比较分散,没达到一种规模,大风年份,沙进人退,所以风沙的治理一直是拉锯式的,很被动。虽然他们一直坚持与风沙作斗争,也有想使风沙得到彻底治理的愿望,因为各方面的因素,使风沙没有很好的治理”。

  光有愿望不行,治沙得靠科学。20世纪80年代后,托克逊人把治理生存环境放到了首要位置,他们请来专家坐镇,制定综合治理风沙的方案,由县长牵头拉开了科学防沙治沙的大幕。

  他们先是在沙包前垒起一道道防风墙,在防风墙内植树、种草,挡住风沙的脚步;接着在沙漠、戈壁上种植梭梭、红柳、骆驼刺等沙生植物固定沙丘,从源头上堵住风沙;他们还创造性地将数米高的沙包铲除,在沙包地带植树种草,从根本上减少沙源。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托克逊人工造林达9万亩,恢复戈壁植被5万多亩,这些成就一是本地人民群众的努力,二是国家大力支持,仅近四年国家为托克逊植树造林无偿拨款就达二千多万元。

  托克逊县林业局长许春福说到现在的情况非常自豪:“我们农业防护林密度比较大,干热风进入农区时,通过防护林层层降温,以前正常8月份的长年温度就在45℃、46℃,近几年一般都在43℃。很少有上44℃、45℃。(8级以上的大风)最少的年份是前年,只有36天。现在的大风在戈壁上体现在8级以上,但是进入农区以后也就是5、6级,基本上没有沙尘出现”

  我们来到了防沙治沙第一线——郭楞布依乡奥依布拉格村,进村的路上满眼望去是无边的林带,碧绿的庄稼在微风中起伏。当我们走进村庄,穿过小路来到村后时,眼前的情景使我们万分感慨:从坎儿井里流出的小溪清澈见底,孩童们在溪水中戏耍,而紧挨着小溪的就是数米高的大沙包和无边的戈壁,沙包上长满了红柳、梭梭。沙包旁是几间被沙子半掩埋遗弃的住屋,住屋旁有两排桑树,树干一半已被沙子埋没,紧挨沙包的几棵桑树树干已经完全被沙子吞没。但露在外面的枝叶依然繁茂翠绿。可见,这里的生命是多么顽强。

  村里的乡亲们见我们来采访,非常高兴,就在小渠边谈起了他们的生活。

  66岁的卡德尔嘎吉提说:“我小时候风沙特别厉害,风沙经常把门窗堵住,第二天早上没法开门,从天窗上爬出去,在外面把沙子挖开,才能打开门。现在情况好多了,再没有沙子埋掉房子的事了。”

  村民阿不都热合曼,40多岁,他的汉语非常好,一边自愿为我们翻译,一边告诉我们:“刮风时候不能烧火、生炉子、不能做饭,尤其是不能出门。学校都停课,停风以后再上学”

  村民们带着我们越过水渠,卡德尔嘎吉提指着一条沙沟告诉我们,这是曾经是一条河流,河水清冽碧蓝,是他小时候最喜欢玩耍的地方。那时候的小河被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茂盛的芦苇包围着。所以这里叫郭楞布依乡奥依布拉格村意思是湖边的清泉,但是,随着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风沙的不断侵袭,现在这条河流已经变成沙河了。

  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村民们年年栽树,平均每人每年要栽上百棵树。村民还告诉我们,对村后戈壁、沙包上的植被他们立下了严格的规矩:任何人不许去破坏它,不许放牧,对此乡亲们一直自觉遵守。

  在长期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托克逊人真正懂得了只有保护自然,爱护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离奥依布拉格村不远有个吉格代村,更是演绎了一个沙退人进的故事。这里地处风沙线,1965年,风沙逼得全村人不得不舍弃村落,搬到了别的地方。1982年,全县防风治沙战役打响,乡亲们响应政府号召,回到被沙子埋掉的地方,重建家园。

  我们走进75岁的维吾尔族老人穆罕默德·阿不都热依木的大院,院子右边是一个大果园,老人正在果园里,听完我们的来意,这位村里长期从事宗教活动的清真寺依玛目乐呵呵的跟我们聊了起来,“我一生有三次家园被风沙埋掉,我曾多次祈求真主保佑村民们平安,后来还是靠政府、靠各族群众努力奋斗,最终把风沙治理好,我们才能重建家园,一直安居乐业。

  穆罕默德·阿不都热依木笑着指着满园挂满枝头的苹果、梨子、、大枣、葡萄说:“现在生活太好了,每年都有几万元收入,家里有电视、电冰箱、电话什么都有,要什么有什么。“

  当村民马合木提开玩笑问他,“你还怕风沙吗?”他笑着说,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死,死了就享受不上好生活了。此话引来了一片笑声。

  穆罕默德·阿不都热依木的妻子奥古丽汗非常高兴,换了一套新衣服,来到了果园,在硕果累累的香梨树下让我们给他们老俩口拍下了一张纪念照片。

  村子里的其他老年人听说我们来采访,也赶了过来,大家高兴的围坐在一起,说起了当年的风沙。

  “当时刮风最厉害的时候,沙子跟河坝水一样流”

  “风停了以后,沙子跟飞机场跑道一样直”

  “刮风时候,跟娃娃睡觉,要时常摸摸旁边的孩子,怕沙子糊住鼻子,透不过气来”

  80岁的依不拉音老人颇有感慨:“当年环境恶厉,我和他们一样怕风搬走了,在治理好风沙后又搬回来了。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盖了新房子,经济收入也好。共产党不光帮助我们打倒了地主老财,还帮助我们改造了自然”。

  在老人们亲切的祝福和笑声中我们离开了吉格代村。此时正是黄昏时分,夕阳照耀下的广褒大地绿树成荫,田畴碧绿,微风轻轻吹过,一派宁静美丽的田野生活。谁能想到这里曾是风的王国、沙的世界。就在我们沉醉在这美丽的晚霞之中时,忽然,远处飘来了一阵歌声——这是一个赶着毛驴车的年轻人在唱着爱情歌曲。的确,人间充满了爱,让热爱生活的人们尽情享受生活吧。(来源:国际在线)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