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珍珠球源于劳动的竞技精品(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10:13 大洋网-广州日报
珍珠球源于劳动的竞技精品(图)
珍珠球队的抄网者在比赛中的抄球动作十分舒展。

  新闻点眼

  2005年全国珍珠球、射弩邀请赛暨民族健身操比赛正在广州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珍珠球比赛以激烈的对抗性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本专题撰文 本报记者 周婉琪 杨敏 黄越滔

  本专题摄影 本报记者 王子恒 海 国 高鹤涛

  劳动促成珍珠球运动

  珍珠球俗称“踢核”、“采核”、“扔核”,在满语中,“核”字叫“尼楚荷”,本是珍珠的意思。

  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赵书介绍说:“满族是个渔猎民族,其游艺项目特别多,我们现在掌握的有100多个,珍珠球就是从中挖掘发展而来的。从前满族有一个很重要的生产内容是采‘东珠’,也就是采珍珠,因此他们有一种游戏就叫采珍珠,游戏区域一共分3个区,第一个区叫水区,水区就是采珍珠的人互相争夺一个珍珠;第2个区叫蛤蚌区,里面的人拿着蛤蜊蚌挡着不让人把这个珍珠往外扔;第3个区叫威呼区,‘威呼’是满语‘船’的意思,上面有一个人拿一个网子,又叫抄子,目标是躲过蛤蜊蚌抄到球得分。”

  “珍珠球”的游戏就源自于采珍珠的生产活动,因此,“珍珠球”有着久远的历史内涵,它来源于满族人的游艺,而游艺是满族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它既是娱乐,又能健身,又是一种对抗。

  满族小伙爱上珍珠球

  在北京珍珠球队打组织后卫的21岁满族小伙子白雪松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因为珍珠球项目,自己乃至全家人都不知道满族有“采珍珠”这样历史悠久的游戏项目。

  随着珍珠球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以及其在全国的推广,满族的文化精髓被全国人民所认知,白雪松为此感到非常振奋,他认为这是民族团结的一种良好体现。

  辽宁珍珠球队的17岁满族小伙李涵来自辽宁阜新篮球学校,他跟他的队友都是篮球运动员,他们组建珍珠球队参加这次比赛仅训练了26天,但李涵已经深深喜欢上了珍珠球,他觉得自己非常有希望代表辽宁队参加2007年举行的第8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李涵告诉记者,他小时候是学拉二胡的,但后来长得越来越高,就改行打篮球了,现在居然又打起了珍珠球。李涵说,3样东西很难比较,而自己3样都喜欢。

  李涵的场上位置是持抄网者,也就是抄球得分的那个人。他说,持抄网者要眼明手快,身体协调与柔韧性也很讲究,但李涵最喜欢的还是珍珠球的游艺性。原来持抄网者与本方的水区选手一定要配合默契,想方设法迷惑对方防守区的持拍者,以求可以顺利抄球。这就是游戏,李涵跟自己的队友早早就设计好多种挡拆配合,还有多种暗号,目的就是要欺骗对方的持拍者。

  象征民族团结的精品

  别看“珍珠球”有这样悠久的历史,它真正成为竞赛项目的时间却非常短。

  珍珠球运动起源于辽宁省,这次率队参加比赛的辽宁省体育局群体处处长冯峪告诉记者,珍珠球运动被真正被发掘出来成为体育比赛还是在上世纪70~80年代。珍珠球运动是在由丹东市群体工作者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继承和发扬了满族民族传统,并不断地加以完善和发展而成的,它在1991年的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列为正式的竞技项目。

  当时,珍珠球的竞赛规则只有10多条,比赛经常因为场面混乱而难以继续,经过10多年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到2003年在宁夏举行的第7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珍珠球比赛规则基本成熟,不但竞赛规则丰富到了56条,还首次推出了第一本珍珠球竞赛规程。

  珍珠球的规则也是在2003年取得3个方面的重大突破:为配合技战术提高要求而设立了2分球;为增加对抗性和战术配合空间,各队增添了1名队员在水区以及在得分区和防守区间设立了隔离区,减少了球场上的混乱和纠纷场面。到如今,珍珠球竞赛规则还是在不断地增加和成熟之中,参赛的队伍都需要临场不断地学习。

  冯峪处长指出,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由于满族人民分散居住,与汉族人民不断融和等客观因素,纯粹的满族人民中间也极少会举行正式的珍珠球比赛,珍珠球作为竞技项目已经不单单属于满族人民自己了。

  确切地说,集游戏、对抗和观赏性于一身的珍珠球作为一种象征民族团结的精品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它跟其他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一样,将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呈现给全国人民,让全国的人民都可以去分享其中的乐趣,体会其中传递的文化,加强了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来源:广州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