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香港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研究珠三角保育项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15:5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4日电据香港商报报道,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香港爱普生基金会昨日(3日)宣布合作推出为期3年的‘珠三角保育概况研究及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检讨与分析现存的淡水生态环境研究数据。

  据悉,合作计划是为了了解资料不足之处,然后确立未来的研究重点,研究结果将用于制订长远保育政策,协助遏止珠三角环境及水质恶化的情况。

  寻找不足助订环保措施

  珠江是华南最大河流,并经过香港及澳门流入南中国海,珠三角区生态富饶,有至少127种两栖类动物及381种鱼类,而珠江河口更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同时,又是途经东亚及澳大拉西工迁徒水鸟航道,香港米埔和内后海湾拉姆萨尔湿地,是候鸟的重要停栖地。自从80年代起,珠三角区域经过20多年的工业化、都市化,直接令环境生态和水质受威胁,大量未经适当处理的住宅、工业及农业污水被倾倒河中。

  ‘珠三角保育概况研究’分两阶段进行,首阶段将整理和分析有关珠三角生物多样性,都市发展和水质污染的现存数据,同时寻找不足之处,然后再根据有关资料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在第二阶段进行实地查证或更新资料。

  生态灾难鱼类濒临绝种

  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高级环境保护主任梁士伦博士昨日在发布会上表示,据2003年一项研究发现,西江流域约八成原生森林已经消失,河流邻近地带和溪涧亦被大幅人为改造,加上区内大量兴建堤坝及河道调节工程,造成生态大灾难,部分鱼类正濒临绝种,例如‘中华鲟’便是其中一种。目前香港与珠三角息息相关,如果上游有污染,位于下游位置的香港也势必受其影响。

  向深圳教师推保育培训

  除了研究项目外,世界自然基金会将会向深圳21间学校共40位教师提供有关‘淡水生境保育’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培训,藉此向内地学童灌输环保意识,为期3年。教育项目包括教师培训、港深教师研讨会、实地考察及学校讲座等,预计可惠及2.1万名深圳学生。

  昨日同一场合,世界自然基金会同时进行海豚绘画比赛颁奖仪式,主题是围绕如何保护中华白海豚,该会的海豚大使杨采妮向得奖的多位香港小学生颁发奖状。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