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 能 胜 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16:06 人民网

  邱县南刘村互助生产四年,战胜敌祸、天灾,今年可望达到耕三余一。这段不长的历史中,充满贫苦农民艰忍卓绝、百折不挠的斗争故事。

  这是一个贫瘠的村庄,三面环沙,一面是洼地,旱、涝都要失收。老百姓叫“飞沙薄地”。全村原有五百二十五口人、两千六百三十九亩土地,四五户地主几乎占有六百八十一亩好地的百分之六十,贫农和赤贫基本没有一亩好地,生活是很苦的。

  1942年天旱,未能种上麦子。1943年天旱,没有种上秋庄稼,后来种上一些晚秋作物,又被雹子打了,人们开始因饥饿而死亡,秋天霍乱流行,死人更多。幸而没有躺倒的大多外出逃荒,到1944年春天,全村剩了四十个人。

  共产党紧急号召,领导群众“互助生产度荒”。1944年春天是灾荒最严重的时候,民主政府的区长到了南刘村,领导群众成立了一个长工队、两个短工队,开始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互助生产。

  长工队七个人,都是光棍汉,政府每天贷给一个人两斤粮食吃。种籽也是政府贷的。互助采用“兑地”的办法:每个人把自己的土地都积起来,以土地最多的一人为标准,地少的从全村的荒地中补足标准数,一共种了二百一十亩。灾荒前,全村有七十头牲口,这时候一头也没有了,种地只能人拉犁。七个人伙吃大锅饭,白天生产,晚上四个人磨面,两个人到地里挖野菜,一个人做饭。两个短工队共有十几个人,家中情况比长工队稍好些,政府每人每天贷给二十八两粮食,参加者以这些粮食配上自己贴补的一些,在自己家里吃饭,“兑地”和耕种的方法,都与长工队相同。

  敌人在端午节开始大“扫荡”,强迫南刘村“维持”。共产党支部领导群众和敌人坚持斗争,没有被敌人拿走一颗粮食。下种在“扫荡”中继续进行,敌人离他们很近了,放下农具背上种籽跑,转个圈子回来再种。

  禾苗长到尺把高,突然发生蝗虫,早苗一晌而光。人们的情绪十分沮丧。共产党支部号召农民们再接再厉,“补种救命”生活的意志,党与政府的援助,使农民们坚定起来,打蝗虫吃蝗虫,进行第二次抢种。

  政府又领导组织运输队,以红利救灾。长工队抽出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搞运输,除了他自己的吃喝,红利归全队分,他的地由其他六个人代种。萌芽的农副结合就此产生了。

  这一年秋收不坏,长工队、短工队都是平均分粮,不等价是很显然的。但是一两个人不能种地,非集体拉犁不可。为了度荒活命,农民们来不及也不可能想出记工、折工的办法,互助的力量却很明显地看出来了。

  秋后,村里买了九头牛。有些是长、短工队的成员伙买,有些是地主自己买的。县里召开劳动英雄会,南刘村长工队获得模范队的称号,奖了一头大肥牛。

  10月14日,威县敌人突袭南刘村,将耕牛抢去。农民们有了前一段集体奋斗克服困难的经验,没有被敌人吓倒,仍然坚决不“维持”。民主政府又贷给每个人五十斤绿豆作本钱,开了七座粉坊,人吃豆渣,卖粕粉赚钱,对南刘村度荒过冬起了决定的作用。粉坊由队经营,卖了钱伙分,农副彻底结合,成为南刘村互助运动的一个特点。直到现在,仍没有单搞农业或副业的互助组。

  逃荒在外的人陆续回来,全村有了二百零八个人,饭里虽然还有糠,但是可以吃饱了。

  1945年春天,农民们向地主减租减息,收回二百多亩土地,一千多斤粮食,特别是收回了六十多亩麦苗地。胜利加胜利,饱受熬煎的农民兴奋极了,在斗争中建立了包括二十二个人的农会,分斗争果实,是穷人都分,赤贫分的多些。

  人多了,长、短工队分散,成员自找对象,成立互助组。大家都是过来人,靠互助救了命,现身说法,比较容易打通其他人的思想。这时村里还没有牛,种地就得人拉犁,也非互助不可。一下成立了七个组。长工队里的七个人在每个组中分了一个,到今天这些人还是互助的骨干。这批人当中,产生了邱县第一名劳动英雄袁兆林。

  按照过去的办法,互助了一段时间,有些人嚷嚷开了:“某人缺了工,将来一样分粮食,不公道,不行!”大家都感觉到这是问题,一时成为村里议论的中心。有些人就说:“这不怕,谁作几晌给他记上账,将来照账分粮。”袁兆林吸收了这个意见,和自己在劳动英雄会上听到的其他地区经验对照起来,先在自己组里实行了记晌法:谁到一晌给谁记一小工,看他的地用了多少工,他在组中作了多少工,将来长得短补。这个方法增加了互助生产的机动性,谁有要紧事情,一定要误一晌工,可以向组长请假,不致感到拘束;多作了工的得到粮食,也不吃亏,其他组看着这个办法好,十几天后都采用了。

  这一年,麦、秋两季丰收,牲口增至二十八头,人们已不吃糠,但是还得吃豆渣。种麦时,有些人对记晌法又提出意见:“我不识字,别人上花账,我不知道,光怕有问题!”“我的技术好,某人一晌怎么能顶我一晌﹖有点不公!”袁兆林看着这是问题,下大工夫用脑子:“怎么能对大家都有好处?”有时间就和大家拉扯这个问题,学你这一点,学他这一点,最后创造出工票制,细密地规定折工办法:按劳力强弱、技术好坏,由大家评议出每人顶工分数,进步了可以增分,这种活不行那种活好时,可以顶分。牛与人变工犁地,牛工分订得高些。锄草、秋收时,人工分订得高些。地远草多的地用工数,比地近草少的订多些。搞副业、盖房、做衣服……都按照农村习惯订出分数。战勤、代耕都在互助组中解决,同样顶分。

  工票由组员自己保存,做一工给一票,手续简便,不识字也不会受骗。这种工票办法,同其他地区成熟的计工、折工办法基本上一样,解决了等价和计算麻烦的问题。南刘村一直应用到今天,还没有发现有什么缺点,具体表现在农民们都喜欢它。

  这年冬天减租复查,又斗倒一户地主,农民们收回一座油房、一座房子和五十多亩地。

  1946年,仍有人陆续回来,全村增至九十四户,牲口渐多,已经不用人拉犁了,种了两千七百亩地比灾荒前增加一些,是买了外村的。不幸,麦季收成不好,秋苗又被水淹了,只收了三四成。粮食不够吃,到冬季集中全力搞副业,增加了三个粉房,两架弹花弓和一座磨房,农民们自动节约,豆渣成为主要食品,省下粮食购买耕牛,支援农业。

  秋冬搞土地改革,斗倒残余地主,几户封建富农割掉尾巴,农民们又收回房屋十七间、土地六十二亩和许多树木,每个人最少填平到四亩半地。

  像雪球打滚一样,互助组在去年一年中,发展到十二组,全村绝大部分劳力参加了互助。

  1947年正月里,乘农闲整顿互助,把去年的账目总结算一下,欠粮的最后还清。事实使农民们深刻认识到互助的好处,谁都愿意继续互助下去。但是有些人觉得和一些人在一起不对心思。村干部和劳动英雄们懂得,“狗对毛皮人对眼,心投意合能长远”,在其它问题解决以后,“对心思”就更重要了。于是提出“自由结合”、“自由跳组”。由群众选出十个正派有威信的劳动英雄和积极分子作骨干,通过他们串连对心思人,酝酿串连了五天,结成十二个组,全村全、半劳力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到了互助组里。农副业仍然完全结合。妇女在男人影响下,也发展到十个纺织组。

  村里又建立了生产委员会,订立了安家计划和全村生产计划,各方面互相配合,更趋协调。

  今年耕牛增加到三十五头,比灾前仍少几乎二分之一。先旱后涝,谷子种了两遍。地比灾荒前多了,劳力少了,每个劳力平均种三十二亩地。从许多条件说,不如灾荒以前。就是因为全面组织起来,不但省出数目相当大的战勤劳力,还把所有秋苗都多锄了一遍到两遍!五个月副业红利五百七十六万余元,买的粮食够全村吃一百一十五天。在平原,特别在灾区,肥料是个大问题。南刘村今年集中精力在粉房集粪,买牲口集粪,用灰土和青草造粪,积肥已达两千两百七十车,每亩几达一大车,远远超过附近村庄的水平。

  原载晋冀鲁豫《人民日报》,1947年9月

  作者:李庄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