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到哪里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17:23 青年时讯

  读到《新京报》关于几个扶贫志愿人员自费到贫困地区探望贫困生、面对当地政府“没有超标”的人头马盛宴而落泪的报道,我也跟着落泪了。这让我想起去年《南方周末》报道复旦出身的诗人马骅志愿到贫困地区当老师并殉职的事迹。面对这些人,我这个读了这么多年书的人实在是感到自己的卑微。

  很奇怪的是,这些人的事迹,以及他们的行为的意义,很少得到中国的知识界的阐释

。时间一长,这些人就会淡出我们的文化传统。

  试想,屈原死后,如果人们也是这种态度,屈原现在还属于中国文化吗?我从上大学就读屈原,他确实有中国士人中少有的耿介之气,值得尊重。但是,我从来没有为他哭过。反而觉得他那么死实在不值得。马骅的死让我落泪。我甚至觉得,不是中国现在没有伟大的人,是现在的中国人不认识这些伟大的人。即使孔子再世,也会被我们生活的这个俗世所埋没。

  面对人头马落泪的那几个志愿人员,其行为也非常有文化意义。在中国社会谁会为一点儿招待餐落泪?你不得不同情无意中成了媒体焦点的地方政府。老实说,我要是在那里当官,说不定也做出同样的事情。

  可见,这几个志愿者的眼泪,实际上是挑战已经被我们社会普遍接受的规则。

  这就是他们的文化创造力所在。《论语》上讲,孔子听到马厩着火,问人而不问马。这是圣人之行。两千多年来被翻来覆去地阐释。身处贫困地区见人头马而落泪,这比孔子的行为又如何?那些口口声声要弘扬中国文化的人,谁又屑于来阐释一下?

  日本解释传统,从社会的草根中下手,我们则是从圣人那几句话中挖掘微言大义。你到日本看看,人家的传统不仅保存得比我们好,而且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看来对传统的态度,决定了传统的命运。

  而这也正是我们挖掘和弘扬传统的路径。你想要道德重建吗?看看马骅、想想这几位扶贫志愿者的眼泪,这比似懂非懂地背《论语》有意义得多。想要理解中国经济的动力吗?研究一下传统社会中国农民的生活史、求生欲望和创造力,看看当今民工身上的开创精神。这些年中国经济的成就,难道他们不是主力军吗?我们要的是活着的中国传统,而不是为传统文化盖一个典雅的博物馆。

  摘编自《新京报》7月31日 薛涌/文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