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不成功的医改拷问公共财政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17:23 青年时讯

  据7月30日《东方早报》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日前表示:“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由葛延风担任课题组负责人的最新医改研究报告指出,当前的一些改革思路和做法,都存在很大问题,现在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完全错误的,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报告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总体性评价和反思,并提出了医疗改革的新框架。

  作为一种总体性评价,我们丝毫不奇怪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的论断。

  当一个社会已经不堪于大量“看不起病”“因病致贫”的现状之时,当一项旨在“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的改革并没有减少反而只是加剧了平民百姓的生存风险之时,更权威更严厉的总体评价除了表示出一种相对积极的正视,或传达出一种着手改良的信号之外,应该还有一些更值得重视的东西。在这里,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基本不成功”的糟糕局面所必然引发的对于政府有所缺损的公共财政精神的呼唤。

  在现代经济学理论看来,“组织和执行公共产品的供给”是政府合理存在的前提。公共财政是为市场和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财政,是为纳税人和所有公民服务的财政,是非营利性的财政,是民主的和法治化的财政,是强调社会公正的财政。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在我国一些地方积极倡行市场化医改的这几年,同时也正是我国努力建构公共财政体系的关键年份。因此,当医疗改革的结果最后只体现为逐利的本能之时,当社会弱势群体在这样一种“改革进程”中面临着逐渐被抛弃的命运之时,我们很难说它仅仅是源于公共财政制度设计的缺陷。因为更深层次的,它是来自于公共财政建设对增进社会公平这一根本要务的放逐,对“为所有公民提供无差别服务”这一基本精神的失守。如果考虑到医疗卫生只是公共产品之一种,而在政府必应提供的,包括教育、环保、住房等更多领域的公共产品都同样面临着大面积“塌方”的现状之时,更是如此。

  就医疗改革而言,学界以及舆论正陷入到底是采用“美国模式”还是“英国模式”的争论之中。而对于中国而言,不论是何种模式,都将无法绕开的一个议题就是,如何将过去像包袱一样扔掉的医疗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找回来。

  对于政府而言,就是要重新找回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定位、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纳税人和公共财政等基础观念。说到底,是政府公共财政精神的培育。

  公共财政精神的培育,是更加深层的期待,因为“比起树立公共财政精神来,建立公共财政的制度设施要容易得多,然而,公共财政精神的树立对公共财政制度的支持却比只有制度设施要牢靠得多。”或许由此而言,“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基本规律”的医疗改革,已不只是“基本不成功”。所以我们的希望就是,坦承医改失败之时,成为公共财政精神培育之始。

  杨耕身/文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