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备灾·减灾·抗灾(特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5日05:12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一度猛烈的台风“海棠”减弱为热带气旋,浙江、福建沿海居民松了一口气。然而自然灾害不会停手:热带风暴“麦莎”7月31日晚上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8月2日8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风暴中心正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速度向我国东南一带沿海靠近。

  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副司长邹铭说,尽管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但由于中国救灾工作正在发生重大改变———向前延伸为备灾,向后延伸为减灾,为

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提供了更多可能。

  备灾

  24小时动态监测灾情

  减灾小卫星星座将发射

  7月18日清晨5时,浙江、福建百姓大多仍在睡梦中。而此时,民政、气象等部门监测并很快推算出:台风“海棠”将在18日夜间到19日在福建东部与浙江南部之间沿海登陆。

  上午12时,民政部启动应对灾害的四级响应,救灾救济司副司长庞陈敏带领的工作组已在福建省救灾现场。

  19日7时,福建省已转移危险区域人员75.2万人,浙江转移安置32.6万人。

  22日,台风减弱为热带气旋,四级响应终止。

  在与台风“海棠”沉着稳健较量的背后,“备灾”的一系列工作起到了关键作用。“民政灾情管理信息系统”从硬件上保证了灾情的上传下达,重大灾害发生后,县一级灾情两个小时以内可以上传到北京的民政部。这一信息系统5月刚进行了软件升级。

  因为灾害信息24小时动态监测机制,民政部对“海棠”的一举一动“看”得清楚。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到的台风路径,结合数据资料和模型,民政部可以在台风到来前推算出可能影响的区域,进而根据人口分布、地质状况划分出高风险区,然后通知高风险区域及时进行人员撤离;还可以通过卫星遥感观察和计算出安全转移路线以及安全位置,引导人员转移;灾后恢复重建,卫星遥感还能提供决策辅助,帮助选择灾民重建点。

  据悉,中国计划在“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发射由8颗卫星组成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目前正在进行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有望年内开始建设。第一批三颗卫星预计在2006年底至2007年上半年间发射。今后中国还将运用广播卫星、导航定位卫星等空间技术,加强灾害应急能力。邹铭说,救灾向前延伸到备灾,更多关注灾前人们是否做好避灾救灾准备。提前发出风险预警,比过去的救灾工作进了一大步。

  减灾

  建设规划考虑灾害因素

  宣传教育将起高潮

  7月25日黑龙江宁安市沙兰镇中心小学新教学楼主体完工,预计8月底竣工。新的校址选在高地上建设,当地政府也强化了灾害应急预案。6月10日这个小学的旧校址曾发生造成上百人身亡的洪灾。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邹铭说,每次去灾区都能看到建在河滩等灾害多发地段的住宅和厂房,地方政府和民众防灾意识薄弱令人忧虑。

  下半年到明年,中国将在社区、农村、学校掀起声势浩大的减灾宣传教育高潮,目前方案正在制定当中。一批减灾示范社区、示范乡镇和学校将在活动中推出。邹铭说,提高民众的减灾防灾意识和技能说起来很“软”,但其实非常重要,分析沙兰镇中心小学灾难现场可以发现,假设校方有很好的避灾救助准备,学生有更多的自救常识,可以大大减少损失。

  合作

  首届亚洲减灾会将召开

  中国培训减灾高官

  记者了解到,9月下旬首届亚洲减灾大会将在中国召开,亚洲各国将在会上交流救灾减灾经验,建立更多合作。

  中国正在救灾减灾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政部承担的对11个海啸受灾国30多位减灾领域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在6月刚刚结束。联合国副秘书长扬·埃格兰评价,中国找到了切合中国实际、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救灾管理方式,中国的经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链接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一般年份,全国受灾害影响的人口约2亿人,其中因灾死亡数千人,需转移安置300多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000多万公顷,成灾2000多万公顷,倒塌房屋300万间左右。从灾害区划看,全国有74%的省会城市以及62%的地级以上城市位于地震烈度VII度以上危险地区,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严重的地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8月05日 第二版)

  作者:本报记者 殷新宇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