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北京奥运催生“公厕革命”(特别报道)(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5日05:1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北京奥运催生“公厕革命”(特别报道)(组图)
北京送走最后一批马桶。

  人有五件事,吃喝拉撒睡,样样都不能少。“物质文明看厨房,精神文明看茅房”,一个国家如果连如厕的问题都解决不好,又如何谈精神文明建设呢?前几年就有外国人这样调侃地评价中国的公厕状况:“你们中国的‘入口’工作是一流的,可惜‘出口’工作实在太差。”中国人对厕所问题,向来是退避三舍,认为其“不登大雅之堂”。但我们和世界文明碰撞和融合的进程中免不了将这“不登大雅之堂”之事拿到桌面上来。仓廪实而知礼节,在迎接2008奥运的过程中,我们延续了几十年的“公厕革命”在北京也悄然升温。

  申奥后的反省

  笔者在采访首都文明基金会执行会长、《文明》杂志社社长娄晓琪时获悉,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奥失败,国内外的目光开始审视北京。当时舆论对北京城市建设批评的问题之一就是公厕,而“公厕革命”的提法即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如厕难,难于上青天”的呼声、指责屡屡披露于大众传媒和内参。国际上最著名的通讯社、报纸、新闻杂志和广播电视媒介几乎都报道过北京的公厕现象。1994年8月,国家旅游局对全国旅游公厕满意率进行抽样调查,其结果令人担忧:海外游客对国内公厕完全满意率仅为10.4%,不满意率为49.4%。有些外国游客幽默而又挖苦地评价说:“中国的美味佳肴享誉全球,中国的公共厕所却臭名远扬。”

  当外国游客从北京公厕中仓皇逃出,抱怨“连厕所都搞不好,还搞什么现代化”,当国外的报纸评论说:“中国厕所的面貌实质是中国人文化素质低的结果。”凡此种种都不是危言耸听。北京公厕的状况当时确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弊病,已成为进行正常国际交往的障碍性因素。于是1993年10月首都文明工程课题组应运而生,1994年10月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在京成立,他们向全首都呼吁:北京公厕问题亟待解决,“公厕革命”势在必行!

  经历“四次革命”

  清末的康有为在他著名的《大同书》里这样描绘未来厕所:“以机激水,淘荡秽气,花露喷射,花香扑鼻,有图画神仙之迹,令人起观思云,有音乐微妙之音,以令人科平清静。”康有为幻想的马桶就是我们今天常用的抽水马桶。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公厕的第一次革命消灭了北京市城区四合院的8万余座旱厕,实现了水冲,使康有为的幻想变成了现实。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市开始建设较高档次的公厕,以改善群众如厕环境和提升城市形象,可谓公厕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1997年至20世纪末,北京城八区用了3年时间,完成了3000余座公厕的改造任务,消灭了3类以下标准的公厕,史称第三次革命。第四次革命是进入新世纪后,尤其是北京申奥成功后对公厕的大规模升级改造,也就是目前正在快马加鞭地进行的“公厕革命”。

  笔者从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有关负责人那里了解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北京市每年都将公厕改建问题列入为民办实事之中。2002年初,为了借奥运与世界接轨,北京公厕统一改名为“公共卫生间”,英语称谓也使用国际通用的“toilet”。2003年,一批旅游系统星级公厕亮相京城的各大公园,它们功能完善,成为利民的新景致。2004年年底北京提出“8到10分钟内找到公共卫生间”的新目标。2005年北京市市政管理工作会议确定了公厕改造基本标准,水冲式、节水型等特点出现在新标准中。

  这几年,可以说北京的厕所“革命”步伐飞快,北京街头的厕所不仅设计造型美观,而且包含了高科技。海淀区的万泉生态公厕,通过运用净化槽技术,将污水分解,分解后所得的水清澈透亮,可以直接用来浇花养鱼;王府井大街上的玻璃公厕,开辟了售货角,厕所内还有电控室和地下配电室,通过太阳能集热技术,对厕内保温;故宫旁的厕所依据自己的地理优势,将男女入口的一面墙装修成宫廷墙,在墙前设一龙椅,供游人拍照。

  小厕所大问题

  北京的公厕可以说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可是和国际标准相比差距还很明显。谈到公共卫生间维护和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北京市市政管委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主要有两大难题。一是如何文明用厕的问题。北京是个大都市,流动人口较多,一些不文明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公厕的整洁及维护。二是管理和维护费用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暂时还没有更多的经费,用于公厕的管理和维护。

  娄晓琪也向记者介绍,我们公厕建设的一个难题就是地下管网系统不够完善,这是在城市建设之初留下的后遗症。新中国建立初期计划经济,人口流动量小,对于公厕的需求也小,没有人考虑公厕的设计问题。在我们进入“交往时代”之后,这一问题立即凸现出来。如何满足人们出门在外的自然需求?如何把厕所设计得既简单,又能满足老人、孩子、妇女、残疾人等各个群体的“综合需求”?如何使公共厕所兼有生理代谢、卫生整理、休息乃至审美、商业、文化等功能?看似很小的问题也需要一番思量啊!

  何为奥运标准

  2008年,北京的公厕将以何种面貌面对八方来客?公厕电子地图理应是第一个程序。旅游者在途中可以通过查询这种电子地图,随时了解到某个区域公厕的地理位置、数量、标准和类型,而不是靠“鼻子”来发现新大陆。女厕当然要多于男厕,这不仅因为女人上厕所的时间要长,而且逛商场的人更是女性居多。最好有个儿童管理区,女人带男孩子上厕所时可以把他“寄存”在那里。为了体现人文关怀,残疾人专用坡道不能少,而且可以设立监控设施,让服务员把他们推到残疾人专用厕位。入口要有“厕位显示仪”来帮助人方便地寻找厕位。厕所室内,最好有塑料休息椅、擦鞋机,有红外感应水龙头,配有冷热水、洗手液,配有专门的呼叫器。室内装饰壁画,专职保洁员全天保洁。保洁员可以适当地学习一些日常外语,以备不时之需。

  西方刊物介绍,按照西方人的理念,卫生间应该是掩映在烛光之下,并弥漫着芳香的。规矩如厕是西方人的礼仪之一,中国在借奥运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这套礼仪化为己有。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8月05日 第九版)
北京奥运催生“公厕革命”(特别报道)(组图)
图为北京市朝阳公园的新型厕所。

北京奥运催生“公厕革命”(特别报道)(组图)
图为北京市一座达标公厕的残疾人专用区。

  作者:付双双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