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式培训 多渠道转移 一体化服务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5日06:14 人民网-人民日报 |
新世纪新阶段,继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农民就业和增收问题日益凸显,成为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难点。为破解这一难题,许昌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发展劳务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切入点、拓展农民就业渠道的重要支撑点、构筑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根本立足点,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来对待,通过多形式培训、多渠道转移、一体化服务,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截至2004年底,全市累计转移劳动力128万人,其中就地转移65万,外出务工63万,转移就业人员占农村劳动 力的54%。全市年务工总收入54亿元,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2%,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多形式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型就业能力。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一些地方出现了“民工荒”,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技工荒”。许昌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加强培训,帮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促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在培训中,根据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对存量劳动力主要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强化职业技能;对初中、高中毕业后不能继续升学的农村新增劳动力,在学生离校前,集中一定时间进行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的农民工,主要由企业根据需要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强化农民工培训,增加财政投入是关键。2004年,许昌市、县两级财政安排培训专项资金1160万元,并把科技三项经费的5%、扶贫开发资金的10%集中用于培训。坚持培训和技能鉴定相结合,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帮助农民拿到寻求技术岗位的“通行证”,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稳定性和增加收入的可靠性。 多渠道转移,就地转移和向外输出双管齐下。农民转移就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另一种是“离土又离乡”,向外输出。在合理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过程中,应坚持就地转移和向外输出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扩大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规模,拉长产业链条,扩大辐射带动面,使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领域逐步向加工、营销、运输、包装等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建立企业用工信息收集发布制度,培育劳务品牌和劳务输出特色村,减少外出务工的盲目性,降低外出就业的成本,逐步实现由一般化输出向特色品牌输出转变,由分散自发输出向有组织的规模输出转变。 一体化服务,着力构建长效机制。近年来,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在逐步打破,但长期形成的城乡隔离观念并未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因此,许昌探索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从农民渴望得到的服务入手,把服务贯穿于农村劳动力培训、输出和维权的全过程,把维权作为服务的核心,积极解决农民工维权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着力构建发展劳务经济的良好环境,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激励、典型引路、管理服务相配套的长效工作机制。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05日 第十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