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策划:全民造星? 热议“超级女声”四宗“罪”(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5日06:36 人民网
  打开电视,面对湖南电视台2005“超级女声”决选一个又一个展开歌喉的青春靓丽的少女,看流水一样的身影从镜头前飞过,我们的大脑同稍纵即逝的视觉一样迷糊:这到底是一场青春的盛宴,还是一次无聊而幼稚的作秀展览?相对应,近来,媒体上对《超级女声》节目的争议也空前激烈。

  有建议将节目停办的,有坚决支持节目继续播放的;有认为节目存在着许多问题给社会带来系列负面影响的,有认为这一切正映现了时代潮流跟上了时代节拍的……各式观点在这里激烈碰撞,智慧的火花一如青春的舞台一样绚烂多姿。争议之一:无条件海选是轰轰烈烈的“零门槛”狂欢还是难圆的“超级梦想”?

  这个世界真有免费的午餐?打着“想唱就唱”的口号,“超级女声”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整个中国。任何想参加比赛的女性,只要填个报名单,无需交任何报名费用,即可参加海选。更重要的是,比赛对于选手的年龄、参赛曲目等都不设任何限制。难道这真是一个只要有秀的勇气,人人都能无条件参加的“免费”比赛?
策划:全民造星?热议“超级女声”四宗“罪”(组图)
策划:全民造星?热议“超级女声”四宗“罪”(组图)
策划:全民造星?热议“超级女声”四宗“罪”(组图)
[专题]2005“超级女声”总决选

  为了一圆曾经的梦想,“想唱就唱”

  “想唱就唱”,你唱得起吗?

  从全国各地赶来报名的女选手们,有许多是希望评委“慧眼识才”,梦想成为第二个安又琪、张含韵的;但也有人认为,如果没有“无门槛”的“超级女声”,她们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出现在电视上,在数以亿计的观众面前表现自己。

  有这样一次经历就足够,哪怕在海选阶段就被淘汰,只要自己开心,也没有什么。其中还有不少“超龄女生”,她们大多心态平和,为了一圆曾经的梦想,“想唱就唱”。

  一位家长赞成给孩子搭建这样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虽然她们多少显得有些幼稚,但长大之后再回头看这段经历,一定别有一番滋味。”“想唱就唱”“秀出自己”成了所有做着明星梦和想找快乐的女孩子们的座右铭。

  一位选手告诉记者,进了前五后,当地电视台开始负责姑娘们的衣食住行。但是她肯定地告诉记者,每个来参赛的姑娘最少也花了五千左右,而多的,在这一个多月里,花了近两万元。

  记者粗粗地算了一下,一个杭州赛区的选手从5月18日海选开始到6月26日决出5强,这40天里可能要付出的费用。在杭州赛区超级女声的录制地浙江电视台对面,宾馆的标准房价格是180元,假设两个女孩合住,即3600元;吃饭的费用,一天20元的标准,就是800元;还有置装费,以及外地选手交通费。6000元40天,算起来还紧巴巴的。难怪一位进入杭州赛区50强的选手母亲在接受北京一家媒体的采访时说,“我很清楚,如有人捧她的话,她也许能成名,但我们家的经济条件不允许,我建议她还是将来嫁个好老公,过平平稳稳的日子!”争议之二:评委苛刻点评是挫折教育还是拿孩子开涮?

  “超级女声”整个赛事都浸泡在骂声中,台上评委骂选手,台下选手骂评委。还有评论认为这种比赛是对人的施虐,是被电视媒体操控的一场残酷“娱乐秀”。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种“骂”是挫折教育的好形式。
策划:全民造星?热议“超级女声”四宗“罪”(组图)
“超级女声”秀:“重在掺和”?

策划:全民造星?热议“超级女声”四宗“罪”(组图)
超级女声:一场大游戏

  从“超级女声”看挫折教育

  网友:没素质的评委拿孩子开涮

  当下普遍理解的“挫折教育”是“打小受点挫折好”。

  “超级女声”的作用在于颠覆了这种传统的“挫折”观。

  “超级女声”让我们认识到,需不需要受挫折以及能否变眼下挫折为将来成功跟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关系极大。说白了,要发掘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不失信心,在适合发挥才能的领域受点挫折就是好事,但要不是自己的长项,盲目相信“受挫就是好”,非得较真,那就真是有点可笑,不是唱歌的材料,干吗非得催生一个伟大歌唱家的梦想呢?

  一名小女生走上台,五音不全!评委仰面大笑,三个人还在作滑稽的表演,甚至问:“是谁叫你这么唱歌的?”

  一张张笑盈盈的脸走上台来,尴尬地走下去,强忍住不让泪水流下来,让人心酸!

  如果只是评委一时的失态,我认为无可厚非,听到如此歌声,谁也觉得好笑,难免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可是作为评委,他们的笑和观众的笑并不是一个效果,他们的笑对孩子们是一个直接的打击,听到不悦耳的歌声就捧腹大笑,是一个评委没有职业道德的表现!是他们不知道要对孩子的将来负责,是不懂教育的表现!”争议之三:收视率高涨是全民娱乐还是全民“愚”乐?

  从收视率分析一下,在节目过程中“海选”阶段的收视率颇高。而这个阶段选手的整体水平和后面的淘汰赛相比并不高,观众究竟在看什么?究竟想看什么呢?大概不外是选手的本色表演,甚或出丑以及评委的苛刻点评?
策划:全民造星?热议“超级女声”四宗“罪”(组图)
超级女声为什么这么红

策划:全民造星?热议“超级女声”四宗“罪”(组图)
超级女声恶俗?

策划:全民造星?热议“超级女声”四宗“罪”(组图)
主持人专家观众热议 超级女声何罪之有?

  告别审美疲劳,全民“卡拉OK”



  以“丑”为美,缺乏尊重

  环球国际小姐上海赛区的策划人湖南认为:“超级女声”的成功预示了现在荧屏上的一种“本色缺失”,它的成功最大原因正是将最本色、最单纯的东西呈现在了观众眼前。

  “现在的影视公司包装能力非常强,许多明星都是包装出来的。观众对这些几乎‘千篇一律’的明星自然会产生一种审美疲劳。“超级女声”其实只是一种大型卡拉OK的活动,但它能吸引那么多人,就在于人们喜欢看未加修饰的本色选手。人们喜欢看真实的、没有经过包装的东西,其实这也是人的本性,就像选美,人们喜欢看没有化太多妆的本色美女一样。”

  央视平民选秀节目《梦想中国》的总导演周怒涛:“‘超级女声’和《梦想中国》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平民身上,但是两者的诉求点完全不同。《梦想中国》更看重选手参加比赛到最后登上舞台的整个过程和结果,将两者同等对待,摄制组提供最好的音响设备和精美的舞台,让选手真正当上一回‘明星’。而‘超级女声’更多的是争夺观众的眼球,有时还不惜以‘丑’来吸引观众。并且将评委与选手塑造出一种权威与平民的反差,允许评委对选手的各种尖刻的评价,并甚至将这种反差和讽刺作为一种看点提供给观众。这是一种的纯粹的‘商业化’炒作,利用的是人们喜欢窥视别人丑态的阴暗心理,缺少对真正艺术的尊重。从这个角度,‘超级女声’就像一种快餐,喜欢的人会很多。”争议之四:娱乐化电视节目将少男少女引向何方?

  追问之一

  :“我型我秀”、“超级女声”……为了迎合少男少女们一夜成名,跻身偶像歌手的梦想,电视屏幕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选秀”节目。主办方宣称举办目的是为了给他们一个展示才艺的舞台和实现梦想的机会。那么,怀揣着希望的年轻人的“超级梦想”是否就能由此顺利实现呢?
策划:全民造星?热议“超级女声”四宗“罪”(组图)
策划:全民造星?热议“超级女声”四宗“罪”(组图)
  “超级女声”的策划者--湖南广电集团的编导夏青并不讳言这档娱乐秀最初的蓝本来自美国的“超级偶像”节目。“美国偶像”是福克斯公司在英国系列电视节目“流行偶像”的基础上经过改编推出的真人秀电视节目。对于参赛人员来讲说没有任何门槛,只要是年龄在16岁到24岁的美国公民都可报名参加。这个节目自创办以来一直是福克斯公司的收视法宝,其冠军获得者的奖品就是一纸演唱合约。2004年,五音不全的华裔青年孔庆翔极具喜剧感的表现被评委嘲笑并被当场淘汰,他却以一句“我已经尽力了,因此我不会有丝毫遗憾”一夜成名,不但赢得了美国观众的支持,还成功签约发行了第一张专辑。

  随着各类大众参与性选秀节目的热播,反映出目前中国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也应和了社会的一种需求。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欧阳宏生认为,这类选秀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大众参与性,它虽然是非主流节目,但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电视节目娱乐化也是中国电视的一个发展过程,但这类节目要克服庸俗化和粗糙化,并且应该主重提高节目的文化品味,以避免在青少年一代中产生不良影响。

  “超级女声”选手的低龄化是引人注目的一个重要焦点。去年,年仅15岁的张含韵一夜成名,成为无数同龄少女的偶像。据媒体报道,每个赛区在报名时都有大量学生逃课参加。批评的观点认为,“超级女声”直接侵入“未成年人”与“教育”这两个向来被社会视为“必须固守”的领域。这个节目锁定15岁至17岁的女孩为参赛主体,是制造“美国偶像”的福克斯公司不可想象的,因为美国的法律有严格的规定,未成年人不得参与商业性演出活动,即便我国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权利也必须受到监管和保护,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追问之二

  :“超女”的本质在于,娱乐活动的边界“入侵”传统的非娱乐领域,直接侵入“未成年人”与“教育”这一向来被社会视为“必须固守”的领域。“娱乐”与“教育”两大“社会版块”正面冲撞?
策划:全民造星?热议“超级女声”四宗“罪”(组图)
十大超女逐一点评

  “超级女声”成群的女孩子不惜逃课奔赴充满酸涩甚至痛苦的“海选”秀场,与其说是明星梦的诱惑,不如说是一种更强大、更神秘的青春梦想的释放。用她们自己歌中的话说,“虽然我还在象牙塔,我多么想一夜长大!”“梦想总会有沙漠,梦想就是种快乐!”女孩子们的青春躁动已经雄辩地证明:被我们寄予无限期望的校园决不是她们真正的梦想所在。在激烈的社会变动中,孱弱的教育已经彻底无力驾驭和引导下一代的青春激情和梦想,面对孩子们集体从校园中“逃离”的景象,我们甚至根本不懂她们在想些什么。

  网友

  宝庆邵阳陆认为,它反映出了社会价值的浮躁和虚伪。当一个事物明显超越其应有边界,呈现过度的热力和影响之时,必然是不正常的。超级女声越来越明显的“越位”揭示出国家、社会、公众、教育的全方位缺位。

  网友

  真自我说,“超级女生”现象的出现是市场“双赢”原则在媒体领域的灵活应用。这是在中国当前媒体大肆播报空、大、虚,缺乏心理需求节目后出现的独辟歧境的大胆尝试,既然是尝试我们就不能要求太高,必然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以后必将回归到一种理性的状态。

  作者:编辑:人民网娱乐频道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