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俄华商小心应对贸易纠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5日08:26 环球时报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中国人纷纷跨过边境到俄罗斯做生意,历经10多年,俄境内中国商人队伍日渐壮大,他们游走于中俄边境一带,成为中俄边贸的主力军。

  但近日,记者在采访这支贸易大军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在俄经商的中国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向当地的华人民间组织或官方求助,而是喜欢通过“贿赂疏通”来解决边贸纠纷。“私了”真的能解决问题?为什么这些在俄华商如此偏爱“私了”?

  “为了息事宁人,只能找中间人帮忙”

  对于在俄罗斯境内做生意的一些中国商人来说,一位名叫米沙的俄罗斯中年男士是个不得不重视的人物。他原来是当地的一名普通生意人,靠经营货亭、代理中国日用品来养家糊口。两年前,由于当地建立了以中国商品为集散地的市场,米沙来到了这个刚刚兴建的市场,在这里经营和中国商品有关的小额生意。由于市场的中国商人多、中国货物多,随着市场的良好运转,带来的相关贸易事务也在逐渐增多。于是,米沙被当地的警察处任命为“协调员”,负责协调联络当地警察同外国商人间的事宜。

  但是,随着情况的变化,米沙的身份和地位也在华人中发生着变化:一个经营家电的中国商人的货物在进入海关时由于报关的原因被扣留,米沙知道了,去了一次海关,说明情况后,货物顺利从海关提出。为了“答谢”米沙,中国商人给了他200美元的“人情费”。接下来,米沙又不同程度地帮助其他几家中国商铺解决了一些商务上的问题,他们又同样拿出了美元来“答谢”恩人。

  一些华商告诉记者,在俄各地中国人较多的市场里,像米沙这样的中间人很多。一位在俄经商的福建籍商人向记者揭示答案:作为一名外来人,在俄罗斯经商存在很大风险,对当地的一些通关法规并不是很了解,稍有一点“克扣”,就会变得大惊失色,因为每批货的进关,都有大量的资金押在上面,如果真的被俄官方没收或者延期提货,损失不是短时间能弥补的。前些年在莫斯科出现的几起“查抄事件”让很多人倾家荡产,一蹶不振。所以,为了息事宁人,宁愿找像米沙这样的中间人去帮忙。

  多数华人组织得不到华商的信任,形同虚设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几乎在每个华人经商的地区都有一些华人民间组织,然而在华商遇到困难的时候,为什么不去找“华人协会”等组织来帮忙呢?

  一位华商这样告诉记者:“华人协会就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一起聚一下,吃顿饭,平时没有什么联系。自己的货在当地出问题了不能指望协会来帮你,一个民间的组织,况且不是当地人,就是出面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还劳师动众,再怎么处理无非就是损失多和少的问题,这么多年都是这样过来的,没什么依靠华人协会的概念。”

  据记者了解,在布拉格维申斯克的2万余名华人中,华人华侨协会的会员还不到200人。正是因为中国商人对参与这些组织不感兴趣,使得民间组织在华商心目中的地位形同虚设,也使得在俄经商的中国商贩大都处于单打独斗的“独立”状态。远东一位华人协会的会长认为,现在华商整体经商环境不好,主要是这种风气“经久不衰”带来的后果,但是不能埋怨别人,主要责任还是在于华商自己。

  据黑河贸易仲裁委员会的孙先生介绍,作为民间组织的华人协会如果经营得好,一样会发挥很强的作用。比如俄罗斯远东某地区的一个华人协会,其会长是一位俄籍的华裔人士,当地的华商在很多事情上都表现得很团结,和当地政府的关系良好,对于会员遭到的一些变故,协会将很快做出反应,并和当地的相关部门进行协商。久而久之,形成了良好的互助氛围,经商的总体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通过仲裁解决纠纷

  对于存在的这种尴尬局面,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华商的心理因素和繁琐的程序造成的。专家建议,在中俄贸易纠纷中,中国商人应更多地借助仲裁委员会,这样将会节省许多时间和精力,不能一味地注重眼前利益。用“中间人”的方式来拨打如意算盘,带来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同时也助长了“硕鼠”的胃口,使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利益送到他人腰包。

  《环球时报》 (2005年08月03日 第十八版)

  作者:本报特约记者徐茉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