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征文:这几年目睹网评之“怪现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5日21:42 人民网

  关注评论已经有好几年了,不说对评论有多么深刻的理解,有什么独到的见解,但随着岁月的熏陶与洗礼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从这几年对媒体评论的长期观察中,笔者发现了评论一些“怪状”,笔者以为这些怪状需要得到改善,否则评论的长期存在问题就值得怀疑了。笔者以为目前评论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怪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牢骚满腹,建设性意见少

  很多评论人的文章并不注重所评论现象的实质与内涵的深刻分析,在文章中只是牢骚满腹地发表自己议论,大谈特谈讲些人人都懂的道理,似乎没有任何值得公众需要的信息,对大家没有什么深刻的启示,甚至看了一篇文章却不知道作者到底是在讲什么,提不什么任何具有建设性的参考意见。当然,靠评论人的一篇文章就能解决问题显然是难于做到的,评论人不什么决策机构或执法部门的人员,他们无权无势,有的只是自己的一点良知,一些自己的看法,用自己的笔写下来,供决策者们参考,仅此而已,但是不是可以提出一些自己认为好的建设性意见,多一些解决问题的渠道呢,而非只是一些埋怨与牢骚,发牢骚谁不会呢?

  二、倚老卖老现象根深蒂固

  在评论界似乎存在着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在一般情况下,新人的文章往往要被带有什么“资深、知名、权威”人士们的文章所取代,乖乖为其让道。比如一名在校生写了一篇比较深刻的评论文章,而另一位政府机构带有什么长字或已经在评论界混的很吃香的人士也写一篇相似题材文章,这种情况下,在校生肯定要吃亏了。这种先看人后看文的现象经常发生,决非偶然,似乎有一定的历史根基,需要摒弃这样的权势作崇的旧思想,坚持文章面前人人平等,看文不看人,能者居上,否则评论的进步便值得怀疑。

  三、人身攻击现象值得引起注意

  看多了评论文章,似乎也会发现其中有不少文章是进行人身攻击了,在反驳别人的观点与看法是过火了,成了张口就骂了,一骂方能解恨。更有一些在文章骂还不解恨,开门见山地骂,在文章标题就开始骂开了,标题便是骂人话,整个便成了泼妇骂街了,而不是不同意某人的观点这么单纯的问题了。比如不久前出现了两篇有点对骂的文章,一篇是《你不是人渣,谁是人渣?》,另一篇便反驳《我若是人渣,你是什么?》,两篇文章大打口水仗,而这样的文章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长此以往不是成了泼妇骂街,文德何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大家都拍手欢迎,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氛围就是提供对骂的舞台,要骂到自己家骂去,不要让公众为你替你挡口水。王朔骂金庸,金庸骂王朔,结果如何呢?

  四、功利心态,掏空心思编文章

  评论可以说是养活了不少人,不少人的一家老小就指望着某位“评论大家”糊口,文章上不了,稿费拿不到,就意味着生活无着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为了生活,一些自由撰稿类的评论人士便只好一天到晚在电脑前忙碌,找新闻寻灵感,千方百计地钻空子,往牛角尖上顶,搞所谓的逆向思维。你说你的政策、决策好,对人民有利,我便偏偏要找出一些“漏洞”,于是便挖空心思地“狂轰滥炸”一番。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嘛,任何东西都有其两面性,这不正迎合了一些人的心态,为其提供了“财源”。带着这样心态写评论的人,写的或许也很好,但文章质量肯定要打折扣,但又有何方呢,人家就靠这吃饭,否则带着一家老小到你家去吃饭,你肯答应么?更有甚者,是为了稿费,不惜丧失自己高贵人格,抄袭别人的文章,或者把几个人的观点稍微整合一下便冠冕堂皇地成了自己下的“蛋”了,孰不知不是自己的“蛋”孵不出“小鸡”,蛋是有了却没有根本。

  五、高产量低质量

  据说一些人一天可以写近十篇数万字,他们似乎文思泉涌,灵感源源不断,写评论可以像写小说一样,把评论当小说写。一天能写这么多,笔者并不感到怀疑,反而对这样的高产型作家十分钦佩,但对其文章的质量却要问个为什么了,数量取代不了质量,量多未必质高。很多人缺乏广泛的知识,阅历并不深,见识十分有限,写文章便投机取巧了,借互联网的快捷、方便,利用一些搜索引擎工具获取资料,从而顺利完成文章。利用这种方式获取资料与知识当然无可厚非,人要善借于物嘛,任何工具都可以拿来利用,丰富自己的知识,但令我们担心的是很多了只是暂时拿来一用,并没有将其消化、吸收,三分钟的热情都无法保持,写完马上就不知道,以后要用再搜索,这样下来很多人往往文章写了一大堆,可知识却毫无增长,成了毛主席批判的山间竹笋与墙上芦苇,腹中空,根底浅,难成大器。

  作者:网友:黄海涛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