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哪些孩子有暴力倾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6日01:02 新文化报

  新闻提示

  近日,各大媒体都公布了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直接领导、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赞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等具体实施的7省市幼儿园、中小学安全现状及问题的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同伴咬伤打伤,是幼儿在幼儿园的最大伤害,而打架斗殴,是中小学生最容易遭受的伤害,有4.75%的家长提到了性侵害问题。该调查于今年3至5月进行,涉及天津、山东、福建
、四川、宁夏、山西、甘肃等8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若干所幼儿园、中小学校,12758份有效问卷表明,孩子的最大伤害可能来自于同学。

  校园暴力行为是侵害生命、身体或财物的犯罪行为或遂行犯罪意图的行为,如恐吓、勒索、伤人或杀人事件。长春市心理卫生研究所郑晓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暴力行为在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生中时常出现,除了与家庭教育的缺陷、社会不良影响、学校教育方法简单有很大的关系外,也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性格特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校园暴力行为者的心理特征

  郑教授介绍,校园暴力行为常常起因于某种刺激事件引发其生理、心理上的激动和愤怒,导致孩子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失去自控力,最终演变为暴力行为。产生原因有以下几种:

  心理发展不成熟:中小学生正处于一个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危机四伏阶段。他们虽然身体发育已日趋成熟,但心理状态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他们的道德认识能力和道德评价水平较低,自控能力很差,因而不能坚决抵制外界的诱惑,不能排解心理上的烦躁、压抑与冲动。

  人格特征上的障碍: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暴力攻击倾向或暴力行为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格问题(18岁以上称为人格障碍)。人格障碍实质上是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性,是在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具有人格问题的学生往往过分理智、敏感,缺乏人情味,在学校中常常顶撞教师,无法与同学友好相处,导致他们无法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经常有暴力倾向或暴力行为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往往低于一般学生,这些学生有的感情淡漠,甚至冷酷无情,好冲动,本能支配欲望,缺乏自制力,因而常与教师、同学,甚至亲人发生激烈冲突。有的学生表现为自我中心,不服从师长管教,总认为自己的作为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学生则表现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难以融于群体中去,即使有些学生因其胁迫或利诱而屈服于他,也不能使这个群体从心理上接纳他。还有的学生挫折忍受能力极差,这是产生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有些学生在遇到挫折或不满时,往往做出过激行为。产生暴力倾向的原因

  家庭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棍棒式的强制或温柔的强制),对学生健康发展会产生极大影响。青少年在家庭中得不到理解、尊重和关爱,会产生压抑、焦虑和偏执心理,透过“有色眼镜”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形成“攻击性人格”。他们往往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的滞后、某些教师不负责任的言行都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危害。例如个别教师对后进学生的歧视,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都会对学生心灵产生极大的震动,常常造成学生的挫折感、失望、自尊心受到打击,极易产生过激行为。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校园暴力发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流氓团伙的唆使、胁迫、利诱;违法经营的文化娱乐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体中某些不良的误导;经济浪潮冲击下的西方腐朽价值观、人生观的腐蚀,这些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能产生极大的危害。暴力行为的预防和矫治

  郑教授介绍了六种预防和矫治暴力行为的方法:

  方法一:尊重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对青少年的管理,要建立在尊重他们人格的基础之上,与之达到心理的和谐,要满腔热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使他们转变、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排除沟通障碍,使之向你敞开心扉,接纳你,通过他们自己的评价和选择来接受你的批评和教育。同时,要让他们清楚师长都在关注他们,爱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而树立起重新生活的信心。

  方法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通过活泼生动的心理活动课和心理训练活动形式,学生可以掌握各种心理学常识、心理的自我调整方式和方法,提高心理的自我监控能力。

  方法三:锻炼学生对挫折的忍受性。挫折往往是发生攻击行为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那些使个体认为专横、不公平或自我贬值的挫折。引导学生练习使用建设方式来应付挫折,提高对挫折本身的分析与认识,增强对打击的忍受力,预防攻击行为的发生。

  方法四:适当的情绪宣泄。有些攻击性行为是因为情绪无处发泄而引发的。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设置专职的心理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疏通宣泄渠道,消除恨意,缓解紧张情绪,降低攻击行为。

  方法五:树立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联合起来,共同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的自我保护意识,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比如在紧急情况下怎样拨打110、危机发生后怎样寻求帮助等等。

  方法六:净化交际环境。我们要用生动鲜活的事例告诫青少年交友要谨慎,不与有暴力倾向的人来往,不拉帮结伙。暴力事件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影响

  郑教授说,学生经历突发校园暴力事件后,可能受到躯体上的伤害和心理上的伤害。在事件发生当时或者短时间内,受害者可能会产生急性心理症状,比如恐惧、担心、影响食欲、睡眠等等。暴力事件给当事者带来的心理影响往往是长期的,特别是儿童,由于认知能力比较低,儿童不容易把外界发生的事情与自己的经验进行对照,他们对一件事情的判断是似是而非的。他们有可能把对一个人、一件事的印象与其他的人、事混淆起来,发生认知的障碍。因此,对突发暴力事件中的受害者甚至目击者都应该进行心理干预,不能低估事件对学生的影响,如果心理问题得不到疏导,受害者的心理问题可能演变为幻想、妄想等症状,最终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注意力、交际能力和家庭关系。

  郑教授最后提醒各位家长,青少年正处于追梦的季节,他们追星、玩电脑、早恋,是为了扩大社交、表现自我、宣泄压力。父母应给予理解和引导。其实孩子对学习的重要性非常清楚,只是他们已经养成了习惯,管不住自己,摆脱不了内心的压力和烦躁,于是就麻痹自己,或者回避问题。父母要用平等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多听,多提建议,少用命令。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独立生活能力,这是帮助孩子跨过青春期心理危机的有力武器。

  本报记者 王琳(新闻编辑:)(来源:新文化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