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以德拆迁,温暖民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6日04:10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崔佳

  近日,重庆市江北区82岁的庹有书老人兴高采烈地筹备她乔迁新居一周年的“庆祝活动”。去年8月,她作为重庆市江北城拆迁户中的首批搬迁者之一,从居住了40年的简陋危房搬进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新居。庹婆婆告诉记者,她更大的收获是在拆迁中认了个“干女儿”———拆迁工作队队员、江北区经委干部李中英,“帮我选房、搬家,现在还常来看我,像

亲生女儿一样。”

  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工作,重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项目———江北城危旧房拆迁改造安置工程于7月初全面完成,1.7万户、8万多人顺利迁离城市“贫民窟”。重庆市及江北区3800多名拆迁干部坚持“拆迁为民”理念,挨家挨户帮助拆迁户解决实际问题,终于使“万户拆迁”成为万家称颂的“民心工程”。

  政策保障“拆迁者有其居”

  拆迁前,江北区人均住房面积在6平方米以下的2500户,占居民总户数的12.3%;70%的居民住宅是危房和棚屋;有的家庭连电灯、自来水都用不上。2002年5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实施江北城片区危旧房改造项目。次年,该项目列入重庆市八大“民心工程”之一。

  江北城片区拆迁总面积2900亩,拆除各类房屋总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拆迁总户数1.78万户,拆迁总人口8.5万余人,其规模相当于三峡库区一个中等县城的总体搬迁。为保障拆迁工程成为群众满意工程,江北区建立健全了公示、信访接待、责任承诺、监管、责任追究等制度,保障拆迁户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除执行国家的城市拆迁法律法规外,重庆市还出台了“双十”政策,即政府对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居民,安置时先补足10平方米,然后对有独立产权的居民每户再奖励10平方米,均按1300元/平方米结算补偿费。考虑到江北城许多老百姓特别贫困,货币化购房能力不足,市、区政府决定,在江北区西部新城为拆迁户“量身”修建一批安置房,并积极采纳住户对房屋结构、建筑质量、功能布局和环境配套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新房不用装修即可入住。

  为了降低房屋成本,市、区政府出台了相关税费减免和补贴政策,使安置房建筑面积价格仅为1300元/平方米,远远低于该地区当时同类档次商品房2000元/平方米左右的售价,并在公摊面积、增间增套等13个方面给予优惠。2003年5月19日,江北城危旧房改造工程进入拆迁户签约阶段,广大拆迁群众奔走相告,签约现场排起了长龙,99%以上拆迁户如期签约。

  拆迁“拆”出干群“鱼水情”

  家住江北区金果园小区17栋1—4号的周沛育老人告诉记者,70多年来今年夏天他过得最“安逸”。去年9月,周沛育一家从江北城搬到了65.5平方米的三室一厅新房,从此告别了全家4口人挤住28.3平方米危房的历史。说起拆迁,周沛育对联系他家的拆迁工作队员、江北区农业水利局干部周传江赞不绝口:“我们一家老的老,病的病,都是他帮的忙,拿主意、算账、选房、跑手续、搬家,有时一天跑几趟。”

  在实施江北城拆迁安置中,重庆市提出了“三到位”(领导到位、人员到位、宣传到位)和“四包干”(包动员、包选房、包搬家、包稳定)责任制的要求,江北区3800多名机关干部,组建成13个工作组,深入每家每户宣讲政策,听取意见,与拆迁户开展“一对一”的对口联系,帮助被拆迁居民解决选房、就业、入学、老人赡养、财产分割等诸多非拆迁政策难题,以诚恳耐心细致的工作赢得了群众的理解。

  工作队队员、江北区财政局干部张莉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在去年夏天入户宣传初期,他们所联系的一位江北城陈姓居民一直找不到人,后来多方打听才知道此人在船上工作,但什么时候回来不知道,他们便时常去江边等,终于等到了,但大船却靠不了岸,工作队队员当即租了条小船靠过去,硬是在船上做起了宣传工作。这位居民深受感动,很快就签了拆迁协议。

  拆迁安置工作启动之初,部分拆迁户对拆迁安置政策不了解,认为政府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他们情绪激动,抵制搬迁,甚至作出了过激的行为。52岁的张素芬就是其中的一个,“谁来找我做工作,我就拿硫酸泼谁。”面对她的不理智,工作队员王小容从拉家常入手,面带微笑地坚持每天三次上门,终于打动了张素芬。王小容不仅向张素芬全面仔细地讲解政府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还结合她的实际情况帮她算了一笔经济账。在王小容的反复动员下,张素芬终于去看了新房并下决心选房。打那以后,张素芬不仅与王小容成为了好姐妹,还逢人便说安置房好,积极动员其他拆迁户赶快去选房。

  “以德拆迁,温暖民心”。拆迁户余爱利送给工作组的锦旗上这八个字,代表了许许多多拆迁户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为了给拆迁群众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江北区在拆迁户比较集中的石马河地区投资3.5亿元修建了8条市政配套道路,投资1.6亿元组建了重庆一中字水实验学校,对玉带山小学实施了改扩建工程,将观音桥农贸市场整体迁往石马河,并引进重庆市中医院,彻底改善群众的就医条件。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06日 第六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