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拍的“冼星海”80%是真实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6日09:05 南方日报

  本报记者/王雨吟

  /编者按/

  电视剧《冼星海》目前正在央视一套热播,有关这部剧的台前幕后、各方评价都成为观众关注的话题,本报记者选取独特视角,对该剧导演和3位法国演员进行了采访。

  /导演访谈/

  主旋律的片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需要

  记者:履历显示,您多次获得主旋律片的各种奖项,而《冼星海》也正在中央一套热播,您对拍主旋律片有什么心得?

  段果平:我的作品大多以反映主旋律为题材,确实是事实。为什么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首先,是出于我本人对主旋律作品的真诚认同。

  谁说主旋律一定要歌功颂德?谁说主旋律题材拍出来一定是面目可憎?虽然也许直观上,会在接受程度上受到一些挫折,但我确实认为主旋律的片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需要。

  最近中央有意识地在清除荧屏低俗化,正是我们的政府经过深刻思索后的结果,我们的文艺工作是贴近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中国电视剧90%的观众是农民,他们需要引导。

  电视台的导演与社会上纯商业运作的影视公司的导演有很大的不同。除了极个别的,影视公司的导演创作幅度大,不一定非得担负对国家、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进行思考和探索的义务,而电视台的导演长期以来对电视剧这种引导、教育功能始终不能割舍。这一点,我为之自豪,也愿意长期坚守。

  记者:看《冼星海》的头九集,很多人想问这片子拍外景是不是花了好多钱?

  段果平:事实上是资金很紧,在巴黎九天,我们的预算不够请群众演员,所以有的场面空空的,照编剧原来的想法,要把香榭丽舍大街整个都包下来,人家哪让包啊。许多外景都是影视城做出来的假外景。

  冼星海本人就是一个人民艺术家

  记者:有些人认为您拍的这个冼星海有很浓重的话剧味。

  段果平:(笑)这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个特点。我们这个剧和一般的情节剧不同,是依靠音乐来叙事,音乐进入叙事,音乐进入人物,音乐推进叙事、叙事推进音乐。它是一个音乐剧。音乐用得很满。

  记者:用音乐为叙事手段,您觉得这大众么,您刚才提到的占观众90%的农民能听明白么?

  段果平:我们用的主要音乐都是冼星海自己创作、自己的经历的,用的时候就很贴切,还有一点也要指出冼星海本人就是一个人民艺术家,他的曲子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不像那种风格很怪异的“后印象派”那么晦涩。接受群体绝对不会小众。音乐不复杂,人人都可以听懂。我们创作的音乐同样水平很高,在审片的时候,那些轻易不动感情的权威专家,看到前五集都不约而同站起来鼓掌,这里面有傅庚辰和郑伯龙。

  我拍的“冼星海”80%是真实的

  记者:艺术形象总是和真实人物有差距,您觉得您塑造的冼星海究竟有几分真实?

  段果平:(考虑了一会儿)八分吧,看过我的《冼星海》,大概可以知道80%真实的冼星海了。这个我很有信心。

  记者:听说真实的冼星海脾气不大好,但马晓伟的荧屏形象一般来说都很温和。

  段果平:什么才是你所谓的真实,我认为真实就应该展示人物的大部分,他的主要面,你说真实的冼星海脾气不好,确实,他有一次发脾气,抡起棒子把人家的鸡给打死了。他还不愿意开荒,他认为艺术家不应该开荒。可是,这都是冼星海这个人物及其短暂、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的侧面,我们作为艺术创作当然可以有取有舍。还有一个匹配的问题,比如你今天穿了一件紫色的衣服,我这里有一幅价值连城的红色缎子,我也不能给你披上呀。

  记者:真实的冼星海听说应该是一个相当张扬、热情浪漫、具有强烈艺术家气质的人,光是在法国就曾经有不少浪漫史,您选择爱情戏的标准是什么?

  段果平:以有记载为依据,冼星海和路易丝时间最长,最后他离开法国,确实把手稿给人家了。其他的都是道听途说,就省略了。

  记者:延安的戏为什么匆匆而过,当时延安的文艺圈很热闹啊,很多风云人物,怎么好像您这里是高度浓缩版了?

  段果平:这个问题很敏感。有些人当时是好的,后来变坏了,但我们只表现当时那段历史,是不是合适,是不是全面,现在我们依旧比较茫然。就省略一些,或者表现得比较隐讳。

  记者:我觉得你拍的毛泽东、周恩来和冼星海的关系很有趣,是不是融进了您个人一些理想成分?

  段果平:当然,艺术家如果能够得到领导的支持,更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朱小丹部长亲自出马给我谈,镜头啊,场面啊,谈得非常专业,这是创作者的幸福。

  记者:坦率地讲,您塑造的这个冼星海形象是非常完美的,如果事隔多年,如果我们纪念一个走下圣坛的冼星海,到时候您的作品还站得住么?

  段果平:站得住。好的艺术品都站得住,《冼星海》够得上好作品。我承认冼星海这个人物不好写,不好拍,原因有二,不允许太多虚构,还需要有丰富的音乐知识,但我们大家努力了,效果不错。

  创作过程非常痛苦

  记者:谈谈您四个月内拍一部高难度的电视剧的苦与乐?

  段果平:(笑)导演只有在剪接台上才有一刻的快乐,创作过程本身就是非常痛苦的。

  记者:您不觉得时间太紧了?

  段果平:时间紧不痛苦,消耗点体力罢了。

  记者:听说好多公司对您本人非常感兴趣,你的创作会不会再发生什么转折?有没有考虑过做个现在很流行的独立导演?

  段果平:男人到我这个年纪,事业基本已经成型了。至于你讲的独立导演的问题,我想《冼星海》已经回答得非常充分了,真正的艺术来自于大众,真正的艺术家必须植根最现实的生活,我不会成为脱离现实的电视剧导演。

  /专家说法/

  粤派电视剧再度辉煌

  黄树森

  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

  “顶硬上”一词,广泛流行于珠江口港澳一带,道出了开拓而不畏艰险,求实而不事空谈的文化心态和务实哲学。

  长篇电视剧《洗星海》编导,深得此中三味,《顶硬上》于全剧反复叠现,贯串始终,乃关键一笔,成为冼星海由打工者晋升精英,由平凡跻身艺术殿堂,由“一文不值”到震撼乐坛,由音乐人成长为革命者艰难历程的一个精神支点,一个文化胎记。

  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都有着十分坚硬的内核,“铁打心脏铜打肺”,摧之不倒,攻之不克。任何思维、观念都走不出语言、习俗的半径。找到了这种语言和习俗,其实就找到了独特的方式和个性。在电视剧中,冼星海的命运和个人性格是贯通而非分割的,深化为一个历史的记忆,一个时代的符号。

  由“顶硬上”而“怒吼吧黄河”,正如剧中洪深所说的“你的出身和经历,很像我们多难的中华民族、危机四伏的祖国”。诚哉斯言,冼星海是中国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粤派电视剧《外来妹》、《公关小姐》、《商界》、《情满珠江》、《英雄无悔》、《和平年代》等曾经走红大江南北。在历经痛苦的磨砺之后,《冼星海》的横空出世,则预示着粤派电视剧的再度复苏和辉煌。

  三个法国人眼中的《冼星海》

  玛丽咏(露易丝扮演者):

  露易丝与冼星海的爱情

  让我深受感动

  我觉得剧中冼星海在刚到法国时表现出的腼腆和拘谨,那种有点“怯生”的中国味,显得自然而且有趣!总之,我很喜欢冼星海的人物性格,而且露易丝与冼星海的爱情让我深受感动。我希望这部由中方制作,有中法两国演员联合参演的重大主题电视剧,在中国的播放获得成功。

  我参加该剧在中国广州,中山及法国巴黎等地的拍摄约一月时间,与剧组的中国演员,摄制技术人员友好协作,相互配合。我在剧中与马晓伟的戏份较多,常常研究如何默契,更快进入角色。我感到容易与他配合演出,彼此合作很愉快。

  朱莉(露母扮演者):

  冼星海一定会感动中国观众

  《冼星海》剧中的法国生活情节令我感动。我相信它也会感动千万中国电视观众。冼星海与露易丝的爱情故事,冼星海在法国学习音乐的艰辛经历和生活遭遇,在法国生活中具有其真实性。冼星海是位富于情感的青年,他才华出众,外表英俊,对女性具有吸引力。我认为在剧中露易丝喜欢他是很有道理的。

  当然,在20世纪30年代,法国人的家庭和社会生活比今天要保守得多,而且法国女性追求爱情自由的程度也远远不如今时今日。在30年代,类似露易丝与冼星海的自由式恋爱例子应属于很少数,但这毕竟是存在的,合乎情理的。该剧对冼星海人物的描写是真实,可靠的。描绘这位热爱音乐,远渡重洋到异国求学,勤奋向上,爱国爱家的中国青年,就是树立一个积极,正确的人物形象。我认为这是本剧的一大成就。

  伊力夫(古久里扮演者):

  我很欣赏冼星海

  《冼星海》剧已在中国CCTV-1向全国播放,我很喜欢它。该剧所描写的冼星海在法国的生活经历很感人。我在剧中扮演的古久里是冼星海从上海来法国时认识的第一位法国朋友。冼星海身在法国,却时刻想着远在万里之外的祖国,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他的思想品格十分高尚,他是一位非常杰出的中国青年。

  我在到中国参加《冼星海》拍摄前,已经知道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向往中国。今年初在中国的拍摄时间虽然不长,但我亲眼看到了中国,看到了她的城乡发展新面貌,我十分高兴。

  /专家说法/

  《冼星海》

  给我们的启示

  逄先知

  原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电视剧《冼星海》给我们很多启示,其中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要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中实现个人的价值。这是冼星海走过的道路,也是中国青年应该选择的道路。

  冼星海在他的一生中,经历过三次人生道路的选择。

  第一次是在巴黎音乐学院深造的时候,当时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留在巴黎,那里有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有继续深造的好机会,还有一个正同他热恋的美丽法国姑娘。另一种选择是回到祖国,和祖国一起抗日救亡。冼星海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

  第二次是在上海沦陷时,又面临两种选择。一是留在上海,那里有同他相依为命的妈妈。另一种选择是离开上海,继续斗争在抗日救亡的第一线。冼星海选择了后者,忍痛离开了妈妈,到了武汉。

  第三次是在国统区,又是面临两种选择,是继续留在国统区,还是到革命圣地延安?他选择了延安,就是在这里,他创作了不朽的伟大作品《黄河大合唱》以及许多著名抗日歌曲。冼星海从为艺术而艺术,到为祖国而艺术,到为革命而艺术,最后成为“人民艺术家”,这就是他的人生道路和艺术道路。

  这是对星海精神的最好纪念

  李准

  著名文艺评论家

  冼星海为什么被称为20世纪我国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不仅因为他的作品成就首屈一指,还因为他是标领正确创作道路和人生选择的优秀代表。《黄河大合唱》为什么会成为民族音乐中的不朽乐章?不仅在于它开创我国真正的合唱歌曲创作之先河、音乐技巧一流,更由于它捕捉到了中华民族魂魄中的黄钟大吕。

  电视剧《冼星海》宏大的历史美学品格正在于,它通过冼星海形象的塑造,深刻反映了一个时代,揭示了一个需要不断强调的真理:小花盆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艺术家必须根植民族文化土壤里去放眼世界。

  写音乐家的影视剧不同于一般的故事片,音乐在其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一个优势。也是创作中的一个难点。近二十多年来,国产电影《二泉映月》(写华彦钧)、《在那遥远的地方》(写王洛宾)、《春天的狂想》(写施光南)和电视剧《彩云追月》(写任光)、《北风吹》(写张鲁)等在音乐的运用上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同时也留下了一些有待解决的课题。但在该电视剧中许多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数量多,光是冼星海的歌曲和当时的其他歌曲就用了60多首,彼伏此起,多姿多彩。而创作的歌曲数量之多、水平之高也是少见的,写得大气、流畅、动人心魄、与人物命运和情感完全融为一体,许多重点乐章让人击节赞赏。电视剧冼星海不仅能用音乐来烘托气氛、交代背景,抒发情感,而且能用音乐来结构故事、用音乐来刻画人物,使音乐真正成为完成作品主题最有力的手段。这种追求也是对星海精神的一种纪念。

  (鸣谢执行制片人宋文姝、外联制片梁尚礼的联络与翻译)

  图:

  段果平

  广东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一级导演。第三届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专业拉过数年小提琴,在云南当过文艺兵,毕业于艺术学院美术系,后又到电影学院进修文学。任独立导演兼摄影、剪接、音乐编辑。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