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悲壮迁徙—走向大后方(5):星海激荡谱写《黄河大合唱》(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6日16:09 金羊网-羊城晚报
  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

  羊城晚报要闻部、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新闻联动 (央视供图)

  铁史血证·移民抗战

  今日看点

  为了保卫宜昌,张自忠将军战死疆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牺牲在战场上的亚洲战场最高职务第一人

  在壶口的激流中,诗人光未然想到民族的苦难和希望;在延安的窑洞里,音乐家冼星海为黄河谱了一组曲。于是,《黄河大合唱》诞生了。
悲壮迁徙—走向大后方(5):星海激荡谱写《黄河大合唱》(组图)
于兰回忆当年长途跋涉到延安,一见宝塔山,什么疲倦都忘记了

悲壮迁徙—走向大后方(5):星海激荡谱写《黄河大合唱》(组图)
胡宗温回忆险入敌营险渡黄河,惊心动魄

悲壮迁徙—走向大后方(5):星海激荡谱写《黄河大合唱》(组图)
光未然

  渡黄河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写出《黄河大合唱》歌词
悲壮迁徙—走向大后方(5):星海激荡谱写《黄河大合唱》(组图)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这一表现民族苦难和希望的组曲在延安公演即时震动中国

  从1938年秋天起,日本近卫内阁扬言攻击重庆,在华日军纷纷加紧军事行动。宜昌危急。张自忠将军率部截击向宜昌方向进犯的日军主力。1939年5月,日本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冈村宁次调集10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进犯随县,一路进犯枣阳。张自忠率第33集团军从外线夹击敌人,并率领骑兵第九师及总部手枪营出敌不意,冒险东渡襄河(汉水的一段),拦腰截击敌军主力,在田家集大败日军,取得了襄东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日军围歼第33集团军的企图,并一举收复枣阳、桐柏等地区,史称“鄂北大捷”。张自忠将军最后战死沙场,青史留名。

  同时,在陕北在延安,一股黄河一样巨大的力量正在酝酿着准备咆哮……
悲壮迁徙—走向大后方(5):星海激荡谱写《黄河大合唱》(组图)
“鲁艺”音乐系部分人员,前排左二为冼星海抱着女儿妮妮

  保卫宜昌

  流亡的难民之所以能够过宜昌,西上四川,实现整体大转移,离不开抗日军队对日军的阻击。在保卫宜昌的战役中,中国一位将军的名字永远刻进了史册,他,就是张自忠将军。

  奇兵夜袭,慌乱日军狂退60里

  同年12月,日军又集中大量兵力向驻守长寿店地区的第33集团军132师等部阵地发起进攻,双方激战7天7夜,132师阵地多次被突破。张自忠决定用奇兵打击日军神经中枢,调第132师359团于夜间绕道偷袭日军设在钟祥县的总指挥部。部队临行前,张自忠鼓励将士们说:“国家养兵就是为了打仗,打仗就会有伤亡。人总是要死的,多活20年少活20年转眼就过去了。但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为国家为民族而死就重于泰山,否则轻如鸿毛。”在张自忠的激励下,奇袭部队一举端掉日军的总指挥部。

  进攻的日军惊闻老巢被端,陷入极度慌乱之中,张自忠指挥部队趁势发起猛攻,打得日军狂退60里。

  以死相拼,亲率余部渡河杀敌

  1940年4月,日军再次集中30万兵力进犯鄂北的随县、枣阳地区。中将军衔的张自忠亲率仅剩的两个团加总司令部直属特务营渡河作战。5月1日,张自忠亲笔谕告所部各将领:“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它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于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5月6日晚,张自忠又亲笔给副总司令冯治安留下临阵遗嘱,进一步表示了以死报国的决心。书中说:“因为战区全面战事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到河东后,如能与38师和179师取得联络,即率两部不顾一切与北之敌死拼。设若与38师和179师取不上联络,即带三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

  力战而死,战场遗嘱无愧家国

  张自忠率2个团和1个特务营共2000余人东渡襄河后,一路奋勇进攻,在方家集将日军第13师团拦腰斩断,日军遂以优势兵力对张部实施围攻。张自忠面对人数比他多一倍半的日军毫不畏缩,多次指挥部队向日军冲杀,但因寡不敌众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

  5月16日下午2时,张自忠身边只剩下高级参谋张敬和副官马孝堂等8人,他掏出笔向战区司令部写下最后近百字的报告,交给马孝堂并留下遗言说:“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你们应当努力杀敌,不能辜负我的志向。”

  经数日苦战,部队减员甚多,弹尽粮绝。张自忠身先士卒战斗在第一线,周围的警卫皆没了,最后7个日本兵向他围攻,用刺刀将他击倒,壮烈牺牲。

  张自忠将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牺牲在战场上的亚洲战场最高职务第一人。

  不惜代价,夺回忠骸十万人迎柩

  蒋介石惊闻张自忠殉国后,立即下令第五战区不惜任何代价夺回张自忠遗骸。继张自忠任第59军军长的黄维纲率部再渡襄河,与日军展开了激战,终于在方家集寻得英烈坟墓,开棺将忠骸起出。

  张自忠遗骸运到宜昌后,宜昌10万人不惧日机在头顶盘旋,迎接张自忠灵柩。卢作孚派专船送灵柩至重庆。蒋介石率全体军政委员前往码头迎接,并为之举行了国葬。冯玉祥亲自为张自忠题写了“张上将自忠弟千古荩忱不死”的题词。延安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题写了“尽忠报国”的挽词。

  一年后,日军占领宜昌,并加紧对长江封锁。
悲壮迁徙—走向大后方(5):星海激荡谱写《黄河大合唱》(组图)
悲壮迁徙—走向大后方(5):星海激荡谱写《黄河大合唱》(组图)
图:张自忠将军战死沙场,毛泽东为他题写挽词

  黄河咆哮

  演剧队的队员冲破敌人重围,来到壶口,经过黄河时,光未然灵感震动,冼星海激情燃烧,一曲《黄河大合唱》正在孕育。

  边战边演,演剧队不用打背包

  1938年深秋,山西北部山区。在崇山峻岭中,各路中国军队,冒着秋风秋雨向长治、吕梁等地集结,准备向盘踞在此的日军发起进攻。与此同时,另一支队伍也在风雨兼程向吕梁山区疾行而来,他们就是从武汉出发的抗敌演剧三队。三十多个队员里,除湖北青年外,还有来自上海等地的流亡学生。大战在即,他们把舞台搭到前线。

  胡宗温回忆:我们到一个地方演出,背包是不打开的,一有情况背起就跑。演剧队撤离不久,部队就在一公里外的地方,与日军交上了火。山西是平津地区的重要屏障,日军为确保对华北的占领,迅速纠集了10个师的兵力,于12月下旬分四路向中国军队包抄而来。自武汉出发,演剧队头一次遭遇如此危机时刻。

  边睡边走,迷糊掉队险入敌营

  敌人打过来了,演剧三队就摸黑跟在敌人后面,在崇山峻岭间夜行军。有时走累了,一听说原地休息,即就地一躺;一说走,眼睛还没睁开爬起来又走。年轻人本好睡,加上白天累了一天,晚上行军走着走着就睡着了。为防止掉队,队友们有时就用皮带,你拉着我我拉着你。胡宗温年纪小,捏着队友的皮带,一边走一边睡觉,有时走岔了撞在大树上头撞出大包;有时走着走着,这边的人手不知怎么松了,那边的人就走丢了。有一次,胡宗温把前面的一个人拉松了手,迷迷糊糊地和后面拉着他的赵寻不知走到什么地方了。再一听,隔壁山头上好像有人说话,他俩正想小声地喊,可觉得不大对头,好像是日本话。两人赶紧停下了:再走就坏了,差点就走到敌人那儿去了。

  壶口激流,一船名人听船夫指挥

  从吕梁山区撤离出来的第三演剧队,行进在沟壑纵横的黄土坡上。胡宗温一口气爬到了一个土坡顶上,放眼看到前方五里以外一片雾气腾腾,细密的水珠朝自己扑面而来。那是黄河少数的几个险峡之一的壶口。黄河在这里被横阻的山峡断成上下两节,原来宽两三里的河水被挤在仅仅几丈宽的峡口里。从数十米高处飞泻成瀑布落下,隆隆的响声十里外都听得见。行至近前,那飞瀑冲击着河面,比地震还厉害。胡宗温好奇地慢慢走到壶口边上:天哪,那河水一下倒了下去———下面是万丈深渊。而他们就要从壶口下面的激流过河。

  胡宗温他们过黄河时,乘坐的是两头方、中间像个大盒子死笨死笨的那种船。船夫不许他们在旁边,都得坐在盒子里。两边的船夫皆光着膀子划船。渡船朝着西北方向逆流而上。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从北平辗转而来的著名作家刘白羽。

  现年85岁的著名指挥家邬析零回忆说:黄河古渡,河面宽阔,水势汹涌,没有经验的船夫是过不去的,他们过河时喊的号子激荡人心。浪涛的怒吼交织着船夫号子,让队员们听得都喘不过气来。赵寻还记得:他们一行包括光未然,都坐在船中间不敢动弹,都把心提到嗓子眼上看着船工们喊着号子划桨,在急流旋涡中蜿蜒起伏地行进着,直至快到对岸了才松了口气。
悲壮迁徙—走向大后方(5):星海激荡谱写《黄河大合唱》(组图)
图:冼星海和“鲁艺”合唱团

  《黄河大合唱》,诗人音乐家灵感喷发

  船刚一停稳,诗人光未然拽住了音乐指挥邬析零,向他请教欧洲“康塔塔”音乐的曲式。“康塔塔”的中文意思是大合唱。据邬析零日后回忆:为什么恰恰在这个时刻,光未然提出大合唱的问题?惟一的答案是:惊心动魄的渡河场面,触动了他的灵感。这位出生在武汉的长江的儿子,此刻翻动起黄河的波涛。

  军号吹散了晨雾,刚到达延安的演剧队青年穿起军装,同战士们一起出操。此刻还很少有人知道,光未然已在窑洞里熬了几个通宵。他们住的是延安的西北旅社,那天晚上光未然要对大家朗诵他写的《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把冼星海也请来了。之前,光未然不慎坠马左臂骨折,他忍着疼痛写下了400多行的歌词后,又披着件斗篷,遮住吊着的手去参加朗诵,他能背出自己写的词《黄河大合唱》。光未然约花了六天时间,写了八段歌词。他念,冼星海在那听。听完了还没等大家提意见,冼星海就把歌词拿过去说:我保给你谱好。光未然道:你有什么意见?我改一改。洗星海说:没意见,回头我谱好了你看吧。
悲壮迁徙—走向大后方(5):星海激荡谱写《黄河大合唱》(组图)
图:演剧队队员穿着军装合影

  激情唱响

  豪情万丈的《黄河大合唱》公演了。延安特有的旋律和魅力,引来了国内国外众多的骄子。

  蜡烛油灯,窑洞里谱出怒吼黄河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一座窑洞里,音乐家冼星海正在为《黄河大合唱》组曲做最后的润色。那时没电灯,冼星海就在烛光和油灯下,趴在桌子上进行创作。他一边谱一边唱,最后改了两遍。这些身居窑洞的艺术家们,此时此刻用激情的笔、跳动的琴弦,向翻腾怒吼的黄河诉说我们民族的苦难与希望。

  胡宗温回忆: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公演那天,后勤给大家在唱歌前每人吃个生鸡蛋润嗓子,大家兴奋不已:这是《黄河大合唱》首场演出,在陕北公学礼堂后台化妆的队员们还不知道,场外已有上千观众等候。浅灰色的军帽、军服,一扎皮带,男男女女站了两三排,非常整齐壮观。

  排练是冼星海组织的,合乐后由邬析零来指挥。胡宗温回忆说:虽然比起现在来唱的音色不是顶好,但这是我们亲身经历的,那种情绪、感情、思想,在我们脑子里非常具体。开口一唱,就想起我们在船上。赵寻回忆:那时唱得也不一定好,但热情很高,大家唱起来连舞台的地板都震动了。

  《西行漫记》,吸引无数青年奔延安

  1938年的春天,美国记者斯诺写的《西行漫记》在上海出版,许多对西北边区产生兴趣的青年怀揣这本书奔赴延安。现年84岁的著名演员于兰回忆道:当年到延安一路走了很长时间,最后一天我怎么也走不动了,下午4点多钟时大家简直是一点力气也没有,忽然有个同志看到宝塔山了,一下大家也不知道饿了、累了,便向着宝塔跑去。

  中共中央战时所在地延安,地处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自抗战爆发以来,无数青年人汇集在这座偏远古城。他们在窑洞里的大学上课,学习军事、文化,日后又从这里奔赴抗日战场。初来乍到的于兰来自北平,她被黄土坡上一座欧式建筑吸引了:原来是盖得相当精致的一座教堂。如此偏僻处怎么会有教堂呢?她们进去一看,黑压压的一大片,在台上两个气灯的映照下,有个穿军装没打裹腿、系着腰带的女孩,在指挥唱歌。于兰她们一下被吸引住了。
悲壮迁徙—走向大后方(5):星海激荡谱写《黄河大合唱》(组图)
图:鲁迅艺术学院校舍

  电影明星,放弃星途窑洞执教

  始建于1925年的桥儿沟教堂,已被辟作“鲁艺”的校舍。同学们清新、活泼的神情,感染了这位喜欢艺术的年轻人,几个月后,于兰考入这所充满朝气的学校,而与她先后脚离开北平的刘白羽,同时也在该校执教。刘白羽回忆:那年我的生活非常艰苦,一年没有发衣服。我现在还有一张那时穿着破破烂烂棉衣照的照片,而且只能吃小米饭、山药蛋。

  于兰还在这里遇到一个“熟人”,她回忆:当时我看这个人眼睛怎这么熟啊?好像在哪儿见过。啊呀,这不就是《壮志凌云》里面那个男演员吗?他怎么不当明星到这儿来了。摄制于1936年的影片《壮志凌云》,讲述了东北农村几户人家,从流亡到最后团结抗日的经历。剧中男主角的扮演者田方,这年也来到了延安。田方被认为是上海滩“最有希望的硬派小生”,而正当他星途灿烂时,却千里跋涉,穿草鞋、布衣,到窑洞大学任教。

  于兰回忆:即使延安的生活是那么苦,仍挡不住大家欢快的情绪。每天晚饭后,大家都成群结队地在延河边散步。著名学者艾思奇曾这样描述:“生活是极度的苦寒,所有的物质供应是在最低限度的水准上。”

  (紫/编制)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