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沙特阿拉伯,世界的命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7日09:27 南方日报

  沙特阿拉伯王国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同约旦、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阿曼、也门等国接壤。

  沙特阿拉伯是阿拉伯世界的领袖,又是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的所在地,对全世界的穆斯林具有重要的心理和象征意义。它作为伊斯兰世界的精神中心,以及世界穆斯林大会、世界伊斯兰联盟、伊斯兰会议组织等重要组织的创办者和总部所在地,引领了“新泛伊

斯兰运动”的发展方向。它又作为伊斯兰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和资助者,在穆斯林国家乃至全世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它还是石油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对国际能源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911”事件之后,沙特既是美国的”盟友”又是美国的”敌人”,成为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重要国家,也是最难应对的国家。美国与沙特关系的变化,同样直接关系到美国与整个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关系的大局甚至国际格局的发展。

  1 经济

  世界头号石油出口国

  沙特阿拉伯以丰富的石油资源闻名于世。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三分之二位于中东地区,目前沙特阿拉伯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多达240亿吨,居世界首位,大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4。石油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20%~23%,沙特阿拉伯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输出国。

  沙特阿拉伯油田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资源含油地层浅,钻井成功率大,每口油井的喷油量平均每年可达25万多吨,几乎全部是自喷式油井,大部分油井可以多年保持很强的自喷能力。沙特阿拉伯的迦瓦油田是世界上最大的已发现油田,探明储量一千四百亿桶,半数以上沙特出产的石油出自迦瓦。但沙特南部地区储量可能被严重低估。那里至少有十八个油田、六十多处油气区被发现,而开发尚未展开。萨凡尼亚油田是世界上最大的近海油田。

  以目前的开发速度,沙特石油至少可再供应一百年,其资源衰竭之速度远较多数石油输出国为迟。但有分析指出,迦瓦油田储量可能被高估。

  沙特阿拉伯的目标是:尽可能长久地保持石油在国际经济中的作用。沙特阿拉伯石油行业的规模使这个国家在确定世界石油价格时,发挥着独特而又关键的作用。由于它的首要目标是最大程度地通过石油出口换取收入,延长本国石油储藏的开采寿命,沙特阿拉伯想方设法地保持石油的高价位。

  然而,石油的价格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油价如果过高,可能会导致需求量下降或者鼓励其他竞争对手大量开采石油;如果油价过低的话,又会使沙特的收入大受影响。因此,沙特阿拉伯的外交政策的平衡点,就是要把石油的价格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要想防止油价过低,就要与欧佩克成员国(石油输出国组织)甚至非成员国合作;另一方面,要想防止油价过高,就需要保持足够的剩余生产能力,以便在情况紧急时使用。

  由于沙特拥有丰富的石油蕴藏量,石油储备基地的开发和生产成本较低,因此拥有这种后备生产能力。而沙特阿拉伯正因为具备后一种能力,所以才成为世界经济的命脉。沙特阿拉伯目前的石油生产能力大约为每天720万桶,后备生产能力大约为300万桶。这个后备生产能力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比除俄罗斯以外的其它所有石油出口国的出口总量还要高。

  如果打一个形象的比方的话,沙特的石油后备生产能力就相当于能源领域的“核武器”,对于那些敢于挑战沙特石油战略地位和目标的国家具有强有力的威慑作用。这使得世界所有的石油出口国不得不与沙特阿拉伯保持合作的关系。沙特曾不止一次地向世界证明,它有能力动用后备生产能力摧毁任何试图抢夺其市场份额的国家的石油出口。

  从战略意义上讲,这种后备生产能力是一件举足轻重的武器。它不仅有助于沙特维持合理的石油价格,而且使世界各国(特别是那些石油供应严重依赖进口,对全球政治经济起决定性作用的大国)与沙特维持紧密的关系,从而对世界的风云变幻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1960年,以沙特阿拉伯为首,还有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委内瑞拉5国的代表们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宣布“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立。这5个国家的原油出口额占全世界的80%以上。从此,石油不仅作为资源,而且作为遏制性武器,开始成为阿拉伯产油国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重要砝码。

  从1948年到1973年,阿拉伯各国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了4次中东战争,其中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和1973年的“十月战争”期间,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海湾成员国通过石油禁运和提高油价的方式,制裁在战争中支持以色列的美国、荷兰等国。在这两次战争中,“石油武器”显示出它强大的威力。

  二战后,经济持续繁荣的欧美国家早已习惯了从中东进口廉价的石油,将其视如阳光、空气般得来理所当然,并且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本国的经济。突如其来的原油短缺,立时让不少石油消费大国丢魂落魄。虽说美国是石油生产大国,但也感到自身难保。

  美国学者乔丹·鲍斯特指出:“1973—1974年的阿拉伯石油禁运把欧佩克从一只纸老虎变成了国际上必须慎重对待的持久力量。”而时任美国国务卿的亨利·基辛格更是感慨道:“有史以来,还没有一个由弱小国家组成的集团(欧佩克)迫使占人类绝大多数的其他国家的人民如此戏剧性地改变生活方式,而遭到的抗议却如此之少。”

  2 政治

  打击恐怖主义最前线

  然而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收入连续下滑,已经从1981年的2270亿美元下降到2002年的480亿美元。此外,沙特的人均年收入也从1981年的19000美元下降到2002年的2300美元。石油收入的下降使政府难以通过大规模扩大投资来刺激增长缓慢的经济,也不能继续实行慷慨的社会福利制度以缓解社会的不满情绪。

  沙特近20年来的重大预算和贸易赤字以及政府债务,仍然接近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00%。同时,由于沙特人的教育程度得到提高,见闻更加广博,很多人对国家的封闭、教士的权力和王室对公共事务与国库拥有的无上权力越来越不满。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沙特的人口正处于爆炸性增长的状态。据美国人口调查局估计,沙特的人口已经从1970年的600万增长到了2004年的2200万。沙特政府估计,本国男性的失业率已经达到12%,而不少国际观察家认为这个数字应该超过了20%。

  在经济发展和就业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情况下,沙特社会充满了不稳定的因素,这就为包括极端势力在内的各种反对派聚集力量提供了条件。

  沙特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也是伊斯兰世界最为保守和封闭的国家。而一些宗教极端势力的煽动,则使很多沙特青年热衷于对异教徒的圣战。这恐怕是为什么恐怖大亨本·拉丹以及美国确定的19名参与“9·11”恐怖袭击的劫机者中有12名来自沙特的原因。

  离开学校后,不少沙特学生会选择到本·拉丹在阿富汗的训练营。总部设在英国的一家研究机构说,至少有5000至10000名沙特人到过那里。

  事实上,沙特上层同情支持宗教极端分子的人士不在少数,这也是伊斯兰极端组织财源不断的重要原因。沙特同情极端分子的穆斯林认为,他们有责任在资金上支持那些攻击反对穆斯林的异教徒的行为,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石油储藏带来的丰厚收入。

  出于对美国驻军沙特,“玷污”圣地的愤怒,激进的伊斯兰教派势力也逐渐对王室不满。“9·11”后,一些大清真寺的教长甚至公开支持本·拉丹。以“基地”为代表的由极端宗教分子组成的各种组织则抓住机会公开抨击沙特王室。

  本·拉丹与沙特王室彼此为敌,不共戴天。拉丹声称,除了要把外国人从沙特领土上赶出去之外,还要推翻沙特王室。他认为,沙特王室只不过是受美国操纵的腐败傀儡,打击他们也就打击了主要敌人——美国。不过很多沙特人把这位恐怖大亨当成英雄,不仅有1.5万名沙特人追随本·拉丹在阿富汗进行圣战,很多大学生和失业大军也是他的崇拜者。一名曾经出使沙特的西方外交官说,“如果沙特现在举行选举,本·拉丹将以绝对优势获胜”。

  对于沙特遇到的恐怖袭击,人们已经见怪不怪,本·拉丹领导的“基地”组织早已向沙特政府宣战,并且不止一次在沙特境内发动恐怖袭击。据报道,沙特安全部队去年对各种恐怖组织发动了158次袭击,自“9·11”事件发生以来,沙特政府审问了数千名恐怖嫌疑犯,并且拘捕了600多人。当局称抓到了恐怖头目,但警方持续的行动和一再发生的恐怖袭击表明事情远不是他们所说的那样。

  毫无疑问,多数沙特人依然向往平静的生活,但越积越多的不满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如果油价持续走低,这种不满将更为强烈。

  拉丹甚至扬言,要通过摧毁沙特的石油工业来削弱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在目前世界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人们担心恐怖分子会以新的手段来敲打世界的神经。

  不少国际问题专家都认为,真正的反恐前线应当是沙特而不是伊拉克。

  “9·11”事件发生后,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之后,沙特阿拉伯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打击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包括大规模清剿恐怖组织的头目和骨干分子;清理宗教队伍和整顿宗教教规,禁止鼓动使用暴力、进行“圣战”和散布“仇视”的演讲;加强对教育、出版和新闻媒体的管理,严禁宣讲与伊斯兰教义格格不入的内容;切断恐怖组织和极端分子的财源;整顿伊斯兰组织的境内外机构、慈善团体和募捐活动;清查户口、房屋,遏制恐怖分子的活动;加强反恐合作等。

  3 外交

  美国又爱又恨的盟友

  沙特和美国自1943年建交以来,出于各自的地区战略和经济利益,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特殊关系”。

  在冷战期间,美国与沙特“特殊关系”的实质,是一种”战略交易”关系,它由两根“支柱”构成:“第一支柱”是沙特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发挥决定性作用;“第二支柱”是美国在沙特受到威胁时,有能力、也有意愿进行军事援助。冷战结束后,美国与沙特的关系,虽然对抗苏联的色彩明显淡化,但是以石油等利益为核心纽带的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沙关系仍然是一种“石油+经济+军事”的战略盟友关系和利益共同体。

  对于经济结构相对单一的沙特来说,石油收入极其重要,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兴衰以及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而美国是其石油输出的首要对象,也是石油收入的最大来源。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每天消费2000万桶石油(其中900万桶需要进口),占世界每天石油消费总额的五分之一。对美国而言,沙特是其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而且沙特为维护首要供油者的地位,并由此确保在华盛顿的政治影响力,销往美国的石油多年来一直比卖给欧洲和东亚的石油每桶便宜1美元,美国每年能从中得到6.2亿美元的实惠。

  此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发挥在世界石油市场龙头老大的作用,沙特不仅能够影响美国进口石油的价格,甚至危及其能源安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正如美国人自己所说,“里根和克林顿时期的经济大发展,作为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和规模最大的经济繁荣,都是在全球比较廉价和高质量的充足的原油供应的支撑下才实现的。而这种原油供应正是与沙特合作的结果。”

  受石油关系影响,美国与沙特的经济合作密切。一方面,美国通过参与沙特现代化进程获取了大量的经济利益。1974年,美沙签署经济合作协议,美国公司获得沙特数百个大型建设项目的合同。同时,“美沙经济合作联合委员会”成立,指导创建了沙特几乎所有的银行系统、金融市场以及许多政府机构。此外,美国还向沙特提供了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技术与设备。另一方面,沙特通过购买美国政府的债券和股票等形式,在美国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活动。正如美国前助理国务卿爱德华·沃克坦言,美国“确实从沙特得到了许多钱”。

  此外,沙特还是美国军火制造商多年的最大客户,不仅以高价购买包括F-15和F-16在内的各种美式武器及零部件,还聘请美国人帮助建造军事设施和训练军队。为此,沙特已经向美国支付了1000多亿美元。仅在海湾战争之后,沙特就为美国支付了大约600亿美元战争费用的大部分,还同美国军火商签定了330亿美元的武器采购合同。

  然而,“9·11”事件的发生,使美国和沙特的关系迅速冷却。由于参与“9·11”恐怖袭击行动的19名劫机者当中有15人是沙特国民,美国强烈抨击沙特“培训”恐怖分子并为其提供资金。

  美国和沙特所代表的两种文化差异,决定了美沙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沙特是拉丹的故土。“9·11”事件后,沙特民众对他的支持度空前高涨,他们将拉丹看成是敢于和美国抗争的“穆斯林英雄”。美国轰炸阿富汗时,在首都利雅得等地爆发了反美游行。人数不详的沙特公民前往阿富汗,加入拉丹的“基地”组织的战斗行列。美国副总统切尼为推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进行中东10国斡旋时,沙特表示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动武,多次反对美国偏袒以色列的立场。

  沙美间的同盟关系正在被削弱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双方关系不会恶化到失控的地步。首先,沙特是阿拉伯-伊斯兰大国,一贯支持中东和平进程。早在1982年,沙特就提出了解决中东问题的八点和平计划,在埃以媾和之后首次主张承认以色列。作为伊斯兰教发祥地,沙特每年接待近200万名朝觐者和大批穆斯林国家领导人,在伊斯兰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不言而喻。

  其次,沙特是世界石油大国,是美国最主要的石油来源地。沙特一直坚持推行稳定世界石油市场的政策,在海外投资的60%被美国吸收,而每10亿美元的投资就可以给美国创造3万个就业机会。

  最后,沙特在国家防务和石油生产的技术和设备方面还无法离开美国的支持。连接两国的主要纽带是石油,只要共同的战略利益没有发生变化,两国的盟国关系就会继续维持下去。

  姜渭渔

  图:

  共同的利益和矛盾,使得美沙两国成为一对爱恨交加的盟友。

  接连不断的恐怖袭击使沙特人的生活不再平静。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