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上海人自己热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02:14 新京报

  业界人士认为上海书展规模不大、档期不妥、影响力不够

  本报上海专电(特派记者曹雪萍)“麦莎”台风的肆虐并未挡住上海读书人的脚步,在展览中心举办的第二届上海书展昨日已进入到第二天,人们冒着风雨来书展,期望的是找到好书,但记者在展厅内外听到最多的抱怨是“新书尚少,好书尚少。”

  规模不大,影响不够

  业内人士普遍反映,本届书展一线作家的新作似乎只有余华的《兄弟》,而“大家”光临书展多是在炒冷饭,无论是龙应台与上海媒体的深谈,还是余秋雨举办专题讲座,无非是为旧作的20年再版再添一把火。

  谈及书展好书少的原因,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董事长严搏非分析,此次书展仅仅是第二届,市场号召力有限,国内实力雄厚的出版集团诸如中国出版集团等并未参加,这从源头上导致书展的规模不大。另一方面,是由于上海书展的档期不妥。7月31日举行的首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刚刚落幕,而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于9月初开锣,书展的密集致使出版社无暇参加上海书展。“上海书展更像是香港书展,人流量大,零售额高,但对于业界的影响力还有待提高。”“外地出版社摊位面积较小,大多被淹没在‘集团世纪’等上海本地的大社中,购书的读者挤进去,挤不出来,在零售卖场的布置上这届书展比第一届要凌乱。”长江文艺出版社市场销售部主任朱勇慧说。

  地域特点突出,开放性还不够

  “事实上,上海书展更多的是上海出版人和上海读者共同享受的读书节,是上海人自己的热闹。”对此,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某编辑称,“书展暗合了上海这一城市的阅读习惯,唤起了市民的阅读热情,也符合上海人从众的集体无意识。缺点是书展的开放性还不够,还未对全国知名出版社形成足够的吸引力。”据悉,文汇出版社社长肖关鸿曾向组委会建议邀请一两名诺贝尔奖得主参加书展,并成立常设机构与国际书展长期交流合作,“上海书展的目标是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仍需努力。”他表示。

  来自北京的同心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解玺璋则认为“上海人自己热闹”这一说法偏颇,他谈到,本届上海书展比第一届的胸襟更宽阔了,民营书业高峰论坛和中国媒体出版联盟自5月成立以来第一次集体亮相,并召开了与全国新华书店负责人的圆桌会议,这对下半年图书出版业都会有所影响。

  ■相关新闻

  宣传20年前旧作低调面对媒体

  余秋雨上海书展讲“艺术创造”

  本报上海专电(特派记者曹雪萍)2004年7月中旬,余秋雨在修订完《戏剧理论史稿》等4部其早年的学术著作后,宣布他将“退出文化圈,不仅是封笔,而且不再参与文化活动”,昨日,他出现在上海书展友谊会堂,公开为数百读者做题为“艺术创造的奥秘”的演讲,以宣传《戏剧理论史稿》等4部作品的再版。

  余秋雨演讲的题目是“艺术创造的奥秘”,他说,中国的艺术缺少天才,而少数天才容易消逝,在中国这样的环境里更难以生存,让他感慨的是,他在说这句话时,正值陈逸飞弥留之际,不久陈逸飞去世,“冥冥中我和逸飞之间似有一种感应。”和演讲的内容本身相比,人们更关注余秋雨打破承诺再次介入文化活动这一事件。众媒体跃跃欲试,准备就此大做文章。岂料余秋雨可能预料到会遭记者炮轰,临时取消安排好的媒体见面会。不仅如此,演讲会结束后,按惯例都要留出时间接受现场观众的提问,余秋雨却改成让提问者把问题写在纸上,由他挑着回答。据出版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编辑告诉记者,余秋雨就是怕记者会问他食言的问题,难以应对,“死活都不肯出来,不肯面对记者,他现在对记者怕得要命。”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