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带上殷殷关切捎回浓浓乡情——深圳市党政代表团慰问贵州山区人民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05:23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8月5日下午,在平塘县卡蒲毛南族自治乡新关村,市长许宗衡紧紧拉着73岁的陈金周老人的手说:“老人家,我代表深圳市委、市政府和深圳全市人民来看你了,深圳的人民惦记着你们!”

  三天来,深圳市党政代表团一行跋山涉水,将全市人民的浓浓深情,送到了乌蒙山区的边村小寨。

  一边是特区,一边是山区,远隔千山万水,对口帮扶,把两地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相信日子会好起来的!

  今年35岁的石金顺一家是新关村里有名的困难户。石金顺由于工伤断了右手影响劳作,妻子多病,两个孩子又在读书,家徒四壁,生活十分困难。

  8月5日下午,许宗衡来到他家,走到灶前揭开锅盖,看到锅里煮的是玉米糊糊,就关切地问:“家里生活来源主要靠什么?能经常吃上肉吗?”石金顺回答说:“就靠种些苞米。很少吃上肉,没有油了,就买点肉来炼油,吃油渣。”

  见到此状,在递上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慰问金后,许宗衡、李意珍、陈应春又分别自己拿出300元钱,塞到这一家13岁孩子石头手中。许宗衡含着热泪把小石头搂在怀里,鼓励他说:“爸爸妈妈身体不好,要听话,要好好读书,长大了成才,改变家里的面貌。”孩子懂事地点点头。

  陈金周老人一家三代四口同堂,儿子、儿媳都是聋子,6岁的孙子也有些智障,老人70多岁了,还是家里的依靠。看到深圳市长走进屋,她连忙用家中仅有的玻璃杯,倒了一杯开水送到市长手上。

  “老人家,我代表深圳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来看望你了,深圳的人民惦记着你们!我们都有母亲,你这把年纪还张罗这个家不容易,要好好保重身体啊!有党和政府的关心,相信你们能够渡过难关,希望你们的日子尽快好起来!”

  临别,老人端出一盘自家树上摘下的梨,追到路口:“深圳的亲人啊,家里没有别的,吃一个梨再走吧!”代表团一行离开她家很远了,还看得见老人端着那盘梨站在村头不忍离去。

  希望学校越办越好

  位于乌蒙山深处毕节地区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的1000多户村民,今年一下子就圆了三个梦:建成新学校、修通公路、解决吃水问题。正是深圳对口帮扶的120万元资金,帮助村民圆了这三个多年的梦想。

  “深圳的市长来看我们了!”6日下午,当代表团一行一进村子里,就被闻讯而来的村民们热情地“包围”了起来。许宗衡等来到新建成的黄河希望学校,村支书介绍说:“这所希望小学,就是靠深圳对口帮扶的30万元盖起来的,学校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它解决了全村16个村民小组适龄儿童的读书问题,今年秋季,孩子们就能在新校舍上课了。”

  李意珍听后高兴地对他说:“办好山区的教育,是山区的出路,也是特区人民的愿望。希望学校越办越好!”

  在村民老王家,许宗衡一行详细查看了刚刚完成的小水窖。穿岩村缺水,过去村民吃水要到山上靠人背马驮,冬季三个月缺水季节,还得上更远的地方拉水。2004年,深圳对口扶贫50万元,用于解决村里的吃水问题。如今400多个小水窖已经建成,解决了村里11个组400多户的饮水难。而靠扶贫资金修建的4.5公里的公路,也蜿蜒地伸向了山外。

  在看完水窖工程后,许宗衡等与20多位村民代表坐在一起话家常。他详细询问了每一家今年的收成情况后,对大家说:“我们这次前来,带来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对父老乡亲们的问候,特区与山区,心连着心,我们为你们生活的改善感到由衷地高兴,也希望你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村里老支书动情地说:“感谢深圳人民帮助我们解决了三大难题,如今,希望小学建成了,红心公路修通了,吃水问题解决了,你们就是我们的圆梦人,我们要教育好下一代,吃水不忘挖井人!”

  让困难群众早日住上新房

  毕节市郊的灵峰村,山高坡陡,聚居在这里的主要是苗族同胞。

  过去,一条羊肠小道,就是这个封闭小山村的惟一出路。因为贫穷,直到今天,不少人家还居住在危房里。2004年,深圳提供帮扶资金120万元,村里终于结束了没有公路的历史,而一排已经快完工的苗家民居,也将使村里30多家贫困户住上新房。

  6日下午,代表团一行来到灵峰村,踏着泥泞的小路走家串户,将慰问金送到困难群众手中。74岁的朱得学老人,在一间破屋里一住就是50年,屋顶几无片瓦,仅用塑料布简单地遮盖着。不足8个平方的屋子,就是她的厨房、卧室。因为家境贫寒,儿媳跑了,儿子也外出他乡打工。

  许宗衡走进朱老阿婆那间简陋的小屋,把慰问金递到老人手上,并安慰她说:“很快就要搬到新房子了,日子会好起来的,媳妇也会回来的!”他随即转头对扶贫办的负责人说:“对口扶贫项目,就是要解决老百姓的生活困难,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下一步,一定要加强与当地部门的配合工作,让困难群众早日住上新房。”

  苗族老阿婆杨秀珍老人的家,同样只是一间摇摇欲坠的旧房。不久她将告别从土改开始就一直住在这里的茅房,搬到苗家新居去。听说深圳的客人来,杨阿婆连忙换上了仅有的一身民族服装出来迎接。

  “要搬新房了,高不高兴?”陈应春问她。

  “50多年了,终于搬一回新家,当然高兴啊!谢谢深圳,谢谢你们了!”

  许宗衡接过话头对她说:“老人家,不用感谢我们,要感谢就感谢共产党!”

  村支书介绍说,32套苗家民居建成入住后,村里打算在此基础上建成苗族风情一条街,组织村里的青年男女学习表演,吸引外来游客,开发旅游产业,使村民们早日脱困。车队下山了,爱,留在了远山。

  作者:本报记者刘键 编辑: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