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意趣自得的水墨画(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05:2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意趣自得的水墨画(图)
在自己画作前的陈惠彪

  陈惠彪的水墨画气势磅礴,墨象块然,完完盈盈,虚虚实实,艺术名流们忍不住为他叫好。

  概括而言,陈惠彪的水墨画给我两点启示,我以为这也正是他绘画的独到之处。

  其一是,墨象与肌理的凑泊,得人之与天二合一的妙趣。水墨是材料概念,笔墨则包含材料概念但更是文化概念。最典型的例子莫如林风眠与黄宾虹,林是现代水墨画的开山,黄是古典笔墨的代表,林无笔法但有笔痕,黄有笔法,笔笔分明。但水墨是以笔墨为基准的一个反动。在宋元以降的千余年笔墨传统里,“无笔墨痕”(恽南田语)虽也曾作为一种支流而存在,毕竟不是主要传统。陈惠彪的“渍淀法”似乎并非他的首创。严格说来,无论是传统国画还是现代水墨,留在画面上的都是墨象。墨象是视觉的因素,在水墨语汇里甚至是决定性因素。陈惠彪的水墨画十分重视墨象的塑造。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他探索着让墨象与肌理感融会为一。应该说,这是他从开始的沉湎八大山人而迈出的勇敢的一步。八大山人的画,还有徐青藤的画,无论如何泼辣,都还是写意的,都还是“写”出来的,都还以笔法为底里。但肌理画则不然。肌理或者出于材料的天然纹理,或者出于制作。扩大地说,它是笔墨的异化。陈惠彪试图让八大式的墨象与自我追求的肌理凑泊,我相信这是他一个阶段性的探索尝试。这个时期的创作,或许是他饱满创作激情与烂漫艺术感悟的一种勃发。当然,在他的水墨里,也晃动着黄宾虹的影子,不过经过了他的消融。

  以我的艺术观,我一向认可的是有笔墨的中国画。可是,面对陈惠彪的水墨,我仍然还是透过他水墨浓郁、氤氲化成的墨象与肌理,看到了他对古典笔墨的独特理解,因此,我觉得他的个人与追求有一种现代阐释精神,不能不说难能而可贵。使人工的笔墨与天工的肌理相契合,似乎标志了一种从传统向现代,从古典向时尚的新风格,具有启示和借鉴性价值。

  其二是,有肌理而不是为肌理而肌理,仍以意之景象为鹄的。仅此一点,我以为陈惠彪的确出手不凡。相比于近些年的为肌理而肌理,陈氏的表现体现出一种艺术的儒雅修养。他在物质感与画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我想那是一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无意之意,其内在理趣当从佛经上的“似想非非想”去诠释。也就是说,陈惠彪的肌理是一种服从于画面需要的肌理,他没有玩肌理,他的绘画仍着重于立意。古人说,“意高则高”,用现代话说:他玩的是精神。他的个人精神在这批水墨淋漓的《荷花系列》、《鱼系列》、《森林系列》以及《无题系列》里得到了张扬与宣泄,就此而生成了一种蕴藉回荡的意趣,别样心绪,纸上风光。因此,我对他的理性与感性的妙契作画方式深以为然,并感受到他对佛学禅机的领悟与参证。因为有“平常心”,所以能见“不平常心”,能见大千色相世界的偶然相与瞬间流光,于是有所成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8月08日 第七版)

  作者:梅文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