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培养了明星 远离了大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05:45 中国青年报

  文体方面一直很活跃的小帆就要毕业了。招聘会上,小帆简历上却找不见社团的实践经历。招聘方问起时,小帆一副坦然的神情:“社团其实没给我什么收获,都是我自己课余锻炼出来的,现在展示给你们看吧。”最终,用表现说话的小帆赢得了机会,成为学校的一名辅导员。

  社团只培养了精英?

  大学生社团通常是由具有某方面特长、爱好、兴趣或者关注某一焦点问题的一群学生自发成立的团体。目前,全国的大学都有数量不等的社团组织,一般在10~40个之间,每年举行几次大型活动。浙江某大学学生社团文化节开幕式上就有近80个学生社团进行现场推广和展示,并在随后历时一个月的“社团文化节”中举办了120项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成为很多同学难忘的回忆。中华女子学院经管系的郑慧芳骄傲地告诉笔者:“我们‘犀牛角文学社’的主要活动是出社刊,并拿到其他学校与他们的社团刊物交换学习。这是学校图书馆惟一收藏的社团刊物,其他社团刊物图书馆都没有。”山东财政学院的李萍同学也说,最难忘的就是中秋节时和广播台里的其他同学一起到学校附近山顶上欢唱、吃月饼,一直玩到深夜。

  当然,更多的同学是从社团中收获了友情、锻炼了能力,甚至还有的因社团经历而在专业之外取得不错的发展,为日后的就业增添了砝码。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精英”在社团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些社团的号召力全靠几位“明星式”的干部,机会也就更多地落在这些抛头露面的人身上。长此以往使得普通成员的积极性大大降低,甚至中途退出,被相关人员称为“身份周期过短”。

  毕业于河南某高校的小武讲述了他的经历:刚入社时想着能到社团里学习新东西,发挥自己的特长。后来看到在各种大型活动中,社团里一个负责人或几个负责人几乎做了整个活动的所有事情,策划、宣传、联络等。他觉得自己只是边缘人,学期末奖励又总是落在负责人头上,“其实不是我们不想去做,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同等的机会”。

  曾任南京大学心理协会主席助理的顾洁慧说,我原来所在的社团就过于强调干部的培养,干部的人数日益增多,面向成员的活动还不如面向干部的多。后来,成员的参与性越来越低,人数也越来越少,以致当干部也没多少实质性意义。

  社团是否培养了“精英”?华北电力大学团委书记张瑞雅指出,这是正常的,一个群体总会有几个人一年后成为核心成员,关键在于个人怎样去看待,如何应对。社团的运作活动需要核心组织者,需要精英来号召和团结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些核心成员投入的多,精力付出的多,收获自然也要比一般成员多,两者要平衡。

  武汉某大学新闻学院的研究生会副主席李仕权也说,社团是为成员而建的,干部只是服务者。为了更好地帮助成员,有必要提高干部的自身能力。这其中是有因果联系的,搞清楚了这层关系,才能更好地处理好干部与成员之间的关系。

  社团凝聚力有待加强

  如今,社团文化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在学校里,几乎每个同学都参加过学校的各种社团。这中间有学术性的,也有非学术性的。大家为着不同的目标加入到社团,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在课堂里找不到的成就感,在社团里却能找到。社团成为我们这种‘社团人’的一个绝佳的展示舞台。”

  “参加摄影协会完全是兴趣,没有丝毫的功利心,可惜回想起来却跟没有加入一样,因为没有多少社团活动,也没什么收获。感觉挺遗憾的!”

  “为以后工作、就业考虑,想让自己的简历更吸引人,想获取更多的人脉资源,总之就是比较功利了。”

  “我加入记者团,是因为自己是学新闻的,觉得就应该加入,我身边的同学都是这么想的,你不加入倒让人觉得很奇怪,这大概是一种从众的心理。”

  “大一的时候我参加了至少3个社团,到头来发现就那么几个人在忙活,我这个人也不是很主动,后来就退出了。”采访中,有超过90%的同学反映“退出了社团,就很少再联系了”。

  “社团干事(成员)年年换,干部个个留”,流传在学生中的这种说法反映了社团凝聚力有待加强。社团干部走马灯似地换了一拨又一拨,普通成员连退出都不宣布就自动销声匿迹了。

  社团成员流失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同学自身学习的原因、人际关系的原因、个人能力的原因,也有社团自身的原因。比如有些社团辛辛苦苦推出一个活动,结果参加的人却寥寥无几;有些社团平时口号喊得惊天动地,但实际的事情没做几件;部分社团管理松散,开学招兵买马热闹一阵,之后就再无声息,甚至被很多同学批评为“骗会费”;有些同类社团之间互相竞争,各出奇招不顾一切拉拢学生入社,追求知名度。

  社团健康发展路在何方

  河北大学的张薇自大学一年级就加入了校园刊物《我们》的编辑部。谈到社团的健康发展,她说,社团是一个组织,既需要人力的“换血”,也需要经济的“换血”。所以一个社团要获得好的发展,不仅要找到合适的学生成员,大家能够为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而且要有个很好的外援,可以拉到外面的经济援助,支持社团搞各种活动。

  此外,还要有一个宽广的视野,一个社团不能光局限于本社团或本校,应该尽量面向外校,多和社会接触。小张的话道出了社团发展的3个关键因素:人力、财力、智力。

  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思政系的陈老师现在一所学校做团委辅导员。他认为,社团的建立和运作应以学生为本,一切以学生的能力锻炼和素质拓展为出发点。在领导上,注意“抓”与“放”的灵活掌握,给予方向上的指导和规范很重要,但是不可以抓得太死,甚至把学生社团当作某些部门的附属。具体活动上,根据自己特点和需要制订计划,不可以搞一刀切,集中一段时间把活动打出来有时容易引起攀比,要在精品活动上下功夫。

  陈老师还结合自己的体会谈道,经费筹集上对学生要求不要太多,适当锻炼他们的能力是可以的,但这都要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基础上去做。

  另外,最近几年来,有不少校园社团走出校园,和其他院校的社团联合起来,投向社会公益活动,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如西南石油学院绿舟(GreenBoat)成立于2001年11月,多次参与高校环保社团的交流与合作和全国性的环保活动,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其倡议下,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扬州大学等8校环保社团联合创办了绿色教育电子杂志《e网绿梦》,组织“2002湿地使者行动”小组,到湖南省东洞庭湖进行了主题为“社区居民参与湿地保护”的考察调研。在“走出去”的同时也扩大了自身影响、壮大了自身力量,积累了更多发展的经验和空间。

  目前,立足于公益服务的社团在各大高校渐渐多了起来,如爱心支教协会、志愿者协会、心理协会等等,它们正成为校园社团中的一支“生力军”。

  作者:实习生 商伟 付鑫鑫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