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垦利曾为“小乌克兰”(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07:11 大众网-大众日报
垦利曾为“小乌克兰”(组图)
  在“垦区抗日纪念碑”前,垦利一中退休教师王星元深情地唱响一首首根据自己小时候记忆记录整理的流行于上世纪40年代初垦区的抗日战歌。
垦利曾为“小乌克兰”(组图)
抗日根据地印钞厂使用的印钞机。

  垦利县地处黄河三角洲的顶端,由黄河泥沙冲积而成。如今,这块土地遭受着盐碱化的侵蚀。但在60多年前,这片土地还是一片尚未盐碱化的富饶垦区,生产的大批粮食源源不断运往胶东、鲁南等抗日根据地,成为养育山东革命的大粮仓。因此,垦区当时被比作为苏联的粮食基地乌克兰,美其名曰“小乌克兰”。

  不仅如此,整个抗战时期,这里还一直是我党在山东六大战略区之一的清河区(后改为渤海区)的中心区域,党政机关、医院、兵工厂、战时银行等一应俱全,无怪乎当时垦区还有“小莫斯科”“小延安”等诸多美称。

  许世友率部创建垦区根据地

  抗日战争初期阶段,中共山东分局清河区和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旅活动的中心地区,是在小清河以南、胶济铁路以北的狭长地带。但是,日本侵略军对胶济铁路和沿线主要城镇的控制,使清河区抗日斗争的形势急剧恶化。山东分局、山纵指挥部由此作出了“清河区及三支队跨过小清河向黄河两岸发展”的战略决定。

  1941年10月,山东纵队三旅在大名鼎鼎的旅长许世友率领下,解放了垦利全境。随后,清河军区、清河行署领导机关及清河区党委组建的垦区工作团亦随军进入垦利。在其后的一段时间里,解放区的北海银行、兵工厂、行署医院、被服厂、纺织厂、皮革厂、印染厂、卷烟厂、造纸厂以及书店、报社等也都迁至垦区,成为稳固的大后方。我党领导的垦区建设委员会组织了大规模的开垦活动,先后吸引周边贫苦农民5000多户,组织互助组近600个开展大生产,垦区农业连年大丰收,每年可产粮食3000多万斤,源源不断地支援山东其他各解放区;北海银行发行的北海币,就是在广大解放区通用的“硬通货”,被广大群众亲切地称为“八路票子”,流通范围甚至扩大到国统区……当时垦区农产丰、人口多、贸易旺,被美称为“小乌克兰”可谓实至名归。

  独特地理环境成就平原根据地

  在我们的印象中,抗战的艰苦岁月里,我抗日军民建立的根据地一般都选择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密林地区。而垦区作为广阔的大平原,又如何能经得起敌人的一次次疯狂扫荡呢?

  88岁的王庆寿老人,年轻时就参加了当地的革命工作。老人现在谈起其中“奥秘”,还时时喜上眉梢——

  垦区大后方从建立起,就成为鬼子的眼中钉、肉中刺,仅1943年鬼子就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扫荡,每次动用兵力都在5000人以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动用了近两万人马,采用拉网合围的战术,即每隔10米安一个兵,一齐向前推进。鬼子的如意算盘很明显:任凭八路军再厉害,这样一层层”筛“过去,最后还不一网打尽?

  但垦区特定的地理环境却帮了大忙。新的冲积平原上,地面起伏很大,一眼望去,十几里之外有大队人马都休想发现。加之遍布坑洼的湿地芦苇丛生,人一钻进芦苇真如大海捞针一样难以寻找。就这样,敌人的层层推进成了大笑话:鬼子扫荡一开始,我军民即将各种器材全部埋入地下,然后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与敌人捉起了迷藏。常常敌人人马刚刚“扫”过去,我们的队伍已安然出现到敌人的背后。敌人一网打尽的图谋,一开始就成了笑谈。

  白天是我们躲着敌人,但到了夜晚,却成了抗日军民的天下。各村游击队分好工,上下半夜分别在村子周围对鬼子驻地扔手榴弹、打空枪进行骚扰,致使鬼子整夜整夜地无法睡觉。后来,有被俘虏的鬼子说,他们最怕过夜,觉睡不好,还怕稀里糊涂地把命丢掉。加之垦区淡水严重缺乏,不知情的敌人很难找到一口淡水井,即使找到了也生恐被我军民下毒而不敢下咽。如此“折腾”之下,鬼子气势汹汹的大扫荡很快就成了强弩之末,只能一次次无果而终。

  军民承受巨大艰难牺牲

  大凡老革命根据地,肯定有一个共同点:广大军民为革命承受了巨大的艰难和牺牲,垦区军民也不例外。在斗争中,残忍的鬼子常常将魔爪伸向普通群众。一次鬼子大“扫荡”结束后的第二天,王庆寿奉命检查一个村子的工作。归途中,王庆寿看到了让他终生难忘的一幕:村头有两具尸体,一名赤身裸体的妇女身边偎着一个很小的孩子,身下是早就凝固了的血迹。很明显,当时饱受折磨奄奄一息的母亲,试图将孩子拉到自己怀中,但结冰了的血水,已将孩子牢牢地冻在了地上。时隔60多年,王庆寿讲起这悲惨的一幕,仍是哽咽难言。

  除了与鬼子斗,还要与极其艰苦的环境抗争。王庆寿仍记忆犹新:当年,他的一个尚未成年的小侄女在战地医院当护士。有一次,他路过医院时遇见了她,两人寒暄一番王庆寿告别时,突然发现小侄女胳膊上有青一块紫一块的伤口。原来,当时我军伤员做手术时根本没有麻药,伤员剧痛之中,常常要抓住护士的胳膊不放。这样一场场手术下来,几乎所有的医护人员身上都会伤痕累累。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