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平静过“七夕”有什么不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09:38 大洋网-广州日报

  孙凤忠

  农历七月初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七夕”现在通常被称作“中国情人节”,与舶来品———2月14日的“情人节”算是配起套来。近年来,舆论也多关注这本土情人节与洋情人节在国人中所享的不同待遇。于是,一些人就都有了“大发现”:洋节火爆异常,本土节日分外冷清。进而引出一个沉重的思考题:“民族传统节日在渐行渐远,该

如何复兴?”年年如是,俨然成了规律。

  当然不能否认这个命题的厚重。但如此推断是否合理?当我们自己对一个节日的理解本身就有失偏颇,在此基础上做出的推论又是否还能谈得上正确、全面?

  8月7日《北京娱乐信报》的一则报道意外地给我们以提示。报道中说,“七夕”的文化内涵在于:渴望忠贞爱情、思念亲人、期盼团圆、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以及对智慧的追求等等,而这显然不是什么情人节的概念所能一举涵盖得了的。2月14日的情人节,国人(主要指年轻人)相互赠送礼品表达爱意,花样推陈出新,举动近乎疯狂;而在“七夕”却鲜有热情举动。这固然是现实情况,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仅仅因为人们在“七夕”不大肆花钱“浪漫一把”、商家态度也不大积极,就推出那种结论,似乎有失偏颇。“七夕”本来就不是什么“情人节”,所谓“中国情人节”本身就是刻意炒作出来的概念,还要硬逼着人们都按对待洋情人节的标准过,岂不荒唐?

  对于“七夕”,国人自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因此也会有自己的过节方式。很显然,大肆花钱“浪漫一把”并非“七夕节”的真谛,更非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其实,“七夕”表面上或形式上的落寞,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无碍。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未出现断裂,春节就是个典型的例证:一年一度近20亿人次的大迁徙,不正充分表明传统文化已经深深融入国人血脉、根植国人心中吗?“七夕”、端午节、寒食节等非但没有被人们忘却,反倒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愈加清晰。是谁规定传统节日就得像洋节一样“热热闹闹”地过?国人平静一点过“七夕”又有什么不好?

  就“复兴传统”而言,笔者以为,纵使说有必要“复兴”,也要先弄明白“复兴”之主旨何在。毋庸置疑,“复兴”最首要的还应是,从深挖细掘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入手,使之在人们心中潜移默化地积淀成一种文化心理,如此一来,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在“润物细无声”中便得以很好地传承,民族精神也将得以铸造。而这显然比号召、引导人们进行吃喝玩乐等商品消费或大搞花里胡哨的过节形式要重要得多,也有意义得多。(来源:广州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