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哈佛学子谈中国:中式企业文化好于美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15:27 新华网

  作者林雯禧(michelle lim) 专业:社会经济发展

  如果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将家庭团结式的企业文化作为糟粕丢掉,那将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墙壁上点缀着色彩缤纷的气球和丝带,桌子上放满了美味可口的食品和饮料。每位赴

宴的来宾均戴着五颜六色的派对帽子,口中含着一个小型喇叭,兴奋心急地期待着主角的来临。大门一开,来宾齐声同喊:“大王,祝您生日快乐!”派对并非大王的家人为他安排,亦非他的朋友为他举行,而是他公司的同事和上司们为他所开的生日庆祝。

  在北京的另一个角落,一支“婚礼布置队”正在努力为其中一位同事布置当晚的结婚酒宴。有些中国员工亦可能正在收拾行李,兴奋地为其公司组织的旅游作准备。如此热闹的场合和活动虽然并非涌现在中国所有企业,而员工亲密的程度在各公司亦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中国企业似乎比西方企业更注重以家庭的形式来塑造一个温暖、密切的工作环境,以培养和加深员工之间的良好关系。西方企业固然并非完全缺乏亲密、友善的工作气氛和员工关系,但是因为大多数的西方公司的目的是促进工作效率,而不是员工团结,他们的关系大抵均是限于工作上的需要,在工作范围以外,他们则没有中国员工之间的亲切感。

  中国企业如此家庭团结式的内部管理方式,也许根源于中国本身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的工商业机构均属家族生意。即使在七十年代的中国,由于当时实行计划经济,工厂的员工不但缺乏亲戚关系,有些甚至缺乏同乡之联系;但因为国家不断地提倡“团结”,再加上中国工商业家庭化的传统,工厂员工仍然不难感受到员工之间的互爱和工厂对员工的关怀。据一位工厂员工所述,当时,每家工厂必定建设一个托儿所,以免员工为家里孩子担忧。员工生病时,其他同事会煲炖汤药以助他早日康复。到了秋季,厂长亦会到田园采摘苹果与员工共同分享。

  在现代的社会,经理到田园采摘苹果与员工分享可能是少见的行为,但在诸多方面,中国企业仍然保留着七十年代全面的团结和互助精神。连在国外竞争性颇高的银行业也不例外。根据光大银行一位高级经理所述,公司不但一年数次安排公司旅行,每逢周末,公司亦会举办部门运动比赛。这些节目不但受公司高层的欢迎,其他员工的出席率亦颇高,比赛气氛热闹激烈,使得员工乐而忘返。

  可是,研究企业文化的学者亦提及到,中国如此亲密的员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亦不适宜现代竞争性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他们认为企业花钱来确保和维持公司里的人际关系,大大减少了企业扩展和创新的资源和机会。除此之外,把文化和商业融在一起,也许可让员工工作得更愉快更舒适,但一些中国传统的观念,如“知足常乐”或“枪打出头鸟”等,与市场经济的不断上进,先下手为强的竞争态度是圆凿方枘的搭配。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亲密家庭式的企业文化会成为于WTO接轨路上的绊脚石。

  然而笔者以为,一个企业是由人组成的,若公司里员工之间视他人为劲敌,上司和下属纯粹维持着简单的商业关系,工作便会成为工作,而不是生活的一部分,员工亦会把自己利益放在公司利益之上,满足到自己的需要以后,就可能远走高飞,让公司所花的一切培训资源瞬间而逝。

  随着中国经济的市场化,中国企业不断向先进发达的西方学习,在诸多方面已极为现代化,唯独在企业文化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密切家庭关系。但是,面临日渐强烈的竞争,中国这方面也面临逐渐西化的危险,诸多大型企业和竞争性偏高的行业亦开始体会到员工之间感情上的疏离。要继续成功的向前发展,中国固然要继续向外学习,但同时亦应取其精华而弃其糟粕。若能在上进、创新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追寻利益的同时保持亲切的员工关系,公司不但可以保留和吸引优秀人才,亦可鼓励把企业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与其同上进,同发展,一起迈向发达的新领域。(本栏目由哈佛大学暑期学校中文班授权独家合作)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010—63073377)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