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8日集粹:建“夫妻楼”带来的是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16:39 人民网

  中国经济时报:巴黎之玉可以攻北京之石吗?

  北京市所面临的“人口压力”并非户籍压力,而解决流动人口的压力,则似乎只有实行张维英主张的“准入”制度而别无他法,而“准入”制度又显非“良法”。在我看来,有很多压力都是一时无法解决的,应视为“发展的必然代价”而任其存在,或坦然接受,而不是企图把这种压力推掉。是的,也许流动人口的“低素质”给北京带来了脏、乱、差,给光

明的城市制造了好多阴暗角落,但作为城市应把握好自己的心态——他们也是城市的建设者,相对于城市给予他们的,城市从他们身上索取的更多。只要外来人口建设城市,而不许外来人口分享城市,常让我联想到旅游景区的某些小饭店、小商店,它们因流动人口而兴盛,却不愿给流动人口对等质量的服务,更不愿给下一拨流动人口对等质量的服务——为什么呢?理由是我的兴盛是我们本地人给的,前一拨流动人口没功劳,你这下一拨更没有功劳。

  工人日报:别让教育领域成了权钱“角斗场

  对国家有关部门来说,面对现有教育领域所存在的各种有形无形的腐败现象,一方面要对具体腐败行为予以打击,另一方面也要站在社会和谐与社会公正的立场,要找一找,查一查教育制度自身的缺陷。同时最好还要躬身自问:现有教育腐败的出现与存在是否与自己的行政理念与制度机制也有一定关系?而这,恰恰也是笔者为何要说,千万别让教育领域成为权钱“角斗场”的原因所在!

  燕赵都市报:建言进京门槛仅靠40名代表?

  我们理应对这40位市民代表的城市意识表示赞赏,但是,让我感到疑惑的是:对于关系到千余万北京居民利益和13亿人的首都是否准入的人口问题,40余名市民代表的入口,是否太小了些?任何人都应当清楚:一种声音下“民意”只能产生单向思维的“线性决策”,永远也生不出民主。

  南国早报:限制生孩子条款合法吗?

  匪夷所思的是,企业如此的歧视性条款,竟然也在网络上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被歧视不可怕——只要被歧视的人们还懂得抗争。怕的是被歧视者的麻木,而最可怕的是被歧视者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因而,面对歧视现象所出现的这种反应,是比单个歧视事件的发生更令人忧虑的。假如这种观念得不到纠正,势必会纵容那些不良企业更加为所欲为,更加漠视员工权利,从而歧视会愈加成为社会常态。这与构建文明社会的目标显然背道而驰。

  南国早报:建“夫妻楼”带来的是什么

  给打工者建夫妻楼,依笔者之见并不仅仅是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么简单,而是体现着企业管理者对待打工者人文关怀的回归,标志着一种企业发展理念的进步。

  当代生活报:四六级证书没人管了?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改革当然很有必要,但改革不能留下真空地带,应该有相应的措施跟进,至少,总不能让考生以前获得的证书成为“问题证书”吧。教育部在四六级英语考试改革中所产生的这个证书查询问题,暴露出了我们在改革中很容易出现的“一刀切”现象:缺乏改革的渐进性和政策的衔接性,缺乏相应的政策补偿,致使改革的绩效不够全面甚至产生改革后遗症。这些,需要改革者认真反思。

  当代生活报:人口压力折射城市发展之痛

  以行政手段和歧视的政策来控制外来人口进京的办法,遭到多数代表的否定。这次会议,一些市民代表提出了“异地养老”的办法,让离退休人员到外地居住、养老。可是,在我看来,理性的务实的城市人口分流的办法,既不是设置什么“进京门槛”,也不是什么“异地养老”,而应该是实现中国城市发展的共赢。

  新京报:多半人口没有“户籍” 正常吗?

  一个城市有多半人口没有“户籍”,终归是不正常的事情。城市政府应根据自己的财力和环境承受能力,适度地扩大城市住房的供应,尽可能地把非户籍人口转变为户籍人口,为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作出贡献。对于中央政府来讲,要综合考虑环境问题,不要以为大部分人口住在农村就没有环境问题,也许农村住了大量人口会有更大的环境问题。

  新京报:什么让我们失去了对穷人的理解

  惟GDP甚嚣尘上,人的心灵也在硬化的方向发展。社会中有无尽的温柔服务和情调生活,那不过是商业,以你加入了“发展大军”为获得的前提。如果你未获“发展”,世界于你可能是一座冰窟,你处身其中,无人知道你的寒冷。如果你瑟瑟发抖,别人将认为你喜欢这种感觉,或者只是在骗取同情。你相信法律一定要严、欠债一定要还、有病一定要治、税费一定要交,这都是真理。但真理总是无情的,而惟GDP发展尤其如此。

  东方早报:“麦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不可捉摸的是台风,是意想不到的灾难,可以触摸到的却是及时充分的公共应急机制。这便是“麦莎”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前英国首相撒切尔曾经说过:“意想不到的情况总会发生,你最好作好准备。”一套完善的公共应急机制,不仅是人类智识的结晶以及理性的标杆,也更是人类为“意想不到情况”所作出的准备。它预示着,也许谁也不可能阻止所有未知的危险,但充分的准备却可以最大可能地减少损失,并让更多的生命财产受到保护。

  东方早报:为什么大学生一定要住校?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我并不是主张立即或全部取消大学生住校,但至少可以改变现在的模式和思路。何况我国的教育经费毕竟有限,农村的中小学教育还嗷嗷待哺!只要有一部分大学生不住校,就能节约大笔建设和维护经费,用于更需要的地方。我相信,大学生的素质不会因不住校而下降。

  新京报:危险“豁口”吞噬人命还要持续多久

  城市交通安全不仅包括本地人的生命安全,也应包括外地人的生命安全;铁路运行安全不仅包括铁轨和列车的安全,也应包括铁路沿线路人和居民的安全。面对那些正不断吞噬人生命的危险“豁口”,我们希望,铁路沿线市民要树立起交通安全意识,在穿越铁路时遵守规则,小心而谨慎。我们更希望,北京市和铁路部门能对频繁的列车撞人事故引起高度重视,尽快拿出行动,对事故背后的隐患来一次全面、根本的清理和消除。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