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基层党员在抗击台风“麦莎”战斗中冲锋在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21:5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8日电 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浙江、江苏、上海、安徽、山东等地的基层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在抗击台风“麦莎”的战斗中,抢险救灾,冲锋在前,充分体现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浙江舟山六横岛受台风“麦莎”影响普降暴雨,岛上两个水库出现险情,威胁到地势

较低的5个自然村215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驻守在该岛的浙江舟山台门边防派出所官兵组成“抗台防台小分队”,17名官兵急速赶赴受灾地区。“大家不要慌,我们来救你们了!”赶到现场后,带班的庄方利所长第一个跳入齐腰深的水中,将73岁的娄彩玉老人背出危房。其他官兵也纷纷跳入水中进行营救,将被困的老人、幼童一一背到了地势较高的地方避险。经过近3个小时的紧急救助,7日凌晨被困群众全部被转移到安全地带。

  8月6日上午,一只5吨巨型钢罐被洪水从浙江省乐清市虹桥液化气公司冲出,巨型钢罐像脱缰的野马在茫茫洪水中漂移,随时可能撞毁周围几百米处不确定的重要目标。关键时刻,温州军分区的官兵赶到了。抢险分队的吴步程、张余友等4名官兵驾着冲锋舟“追捕”这个“惹事”的大油罐。经过整整两个小时的奋战,他们终于将这个“庞然大物”拖进液化气公司的厂区,并固定在大水泥柱上,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重大险情。

  狂风暴雨方显英雄本色。8月6日上午,看着越刮越大的风和越下越大的雨,江苏省昆山市锦溪镇联湖村党支部书记丰建忠放心不下渔民防台的情况,带着几位村干部再一次来到湖边巡视。上午10时许,他们突然看到湖中的草棚内有人影晃动。“莫不是还有人在湖中?”丰建忠等人仔细观察,发现来自浙江的4个承包户共8人还在湖中没有撤离。“必须尽快把他们救上岸,不然湖中的草棚一旦刮倒,后果严重!”随着一阵马达的轰鸣声,两艘快艇劈波斩浪,向湖中的草棚驶去。但草棚中的人员舍不得棚中的家具等物品,不愿离开。“不行,一定要让他们上岸!”经过正在锦溪镇指导防台工作的昆山市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徐阿多反复做工作,草棚中的人员开始按照营救人员的要求上了快艇。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营救,困在湖中的4户8名养鱼人终于安全抵岸,脱离了危险。

  在台风“麦莎”肆虐上海的日子里,上海警备区叶挺部队300多名官兵紧急出动,对水位暴涨的金山外围海堤进行了及时加固,对南汇、松江、金山等区道路上的断树和断枝进行了清理移除,使地方的交通、通信及时得到了恢复。为确保群众的报警电话顺利呼入,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不断增加接警员,共产党员冲在前面,有的接警员一个班得上24小时,眼睛通红、嗓音嘶哑,为了不因上厕所耽误时间甚至不敢多喝一口水。7日凌晨,闸北区中兴路底楼一带居民家中进水,恰逢一户居民的父亲去世,遗体尚在家里,一筹莫展的家人急忙拨打“110”求助。在应急联动中心的指挥下,消防官兵紧急出动,立即展开排水,解了这户居民燃眉之急。

  受台风“麦莎”影响,8月6日晚安徽滁州市天长高邮湖大堤部分堤段发生险情,风浪冲塌块石护坡达100多处,其中最大面积30平方米。险情发生后,驻滁部队官兵和广大党员带领群众紧急行动,全力投入抗灾一线。市防汛指挥部紧急调集2万多条草袋、10立方木材、两吨铁丝运到天长支援抗洪现场,省防指在接到市防指紧急求援后,立即将15万平方米防浪膜运到抗洪一线。当地党员干部在台风面前发扬先锋模范作用和连续作战精神,坚持奋战在一线,成为抗击台风的中流砥柱,在抗台抢险中真正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一个党员一面旗。台风“麦莎”夜袭山东省胶南市时,暴风骤雨使胶南市区两河海坝塌坝约60米,风河入海口垮坝80米;小珠山水库、藏南镇长阡沟水库、高戈庄村东一座中型桥、铁山镇3处塘坝均出现不同程度险情。险情就是命令。胶南市委、市政府立即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全力抢险救灾,胶南市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以及各企事业单位组织的万余名党员防汛抢险突击队迅速行动起来。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党员突击队员的身影:300多名城区困难居民、受困路人脱险了;195个村的2270户6200名群众被安全转移了,5500间农村危房得到了加固。胶南市人民医院的广大党员和群众昼夜坚守岗位,有的还带病坚持工作。保健科的庄玉群,手术室的王欣、张玉燕,放射科的王强等同志患感冒发起高烧,她们打着吊瓶仍然坚持在科室待命;小儿科护士丁慧敏妊娠反应比较重,仍坚守工作岗位。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