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城市雕塑首先应该是艺术品(编读往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06:29 人民网-江南时报

  江南时报编辑同志:

  我在网上读了贵报8月7日《南京如何睁开“城市之眼”》一文,感觉眼前一亮,一个平常不为关注的领域,贵报却做出了亮点报道,其最新的信息、独到的分析,不只是南京可以借鉴,更多的城市亦可以从中读出“诤言”来。

  在笔者看来,中国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眼下只是解决了城市雕塑有或者没有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相当一部分的城市设计者、规划者、建设者存在严重的意识不够、观念偏差等问题,具体来说是把城市雕塑当做一种道具,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一种象征,一种工具,一种模仿。

  第一种是把城市雕塑当成一种象征。

  雕塑并非不能作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它应该是可识别、可读解、可记忆、有个性、有内涵的,并非仅仅有主观愿望就能办到的。

  第二种是把城市雕塑当成一种工具。一些城市的领导看到城市没有文化特征,便像搞室内装修一样来进行城市规划,幻想在短期内能让城市形象脱颖而出,使雕塑成为城市的一种“经典”,然后像“名片”一样散发给外地游客。因此,很多城市都把城市雕塑建设作为提升形象,打造品牌的桥梁,追求大而无当,追逐短期效应,而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正确的急功近利、虚华浮躁、好大喜功的政绩观。

  第三种是把城市雕塑当成一种模仿物。现在的城市建设决策者大多缺乏文化概念和责任意识,相互攀比之风盛行,并且在城市规划雕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有权的不懂行,懂行的没有权”的现象,这样一来,做事成了作秀,学习成了祟拜,不仅没有把城市的差异度扩大,反而扯平了,同时扯平的就是“城市性格”。原因就在于盲目模仿,大到城市规划,小到城雕创作,模仿无处不在。而不加分析地模仿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致命杀伤力。

  这三种表现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现在的雕塑大多是建给别人看的,而不是建给自己用的。中国的城市雕塑刚刚走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阶段,而一个城市真正要提升形象,打造品牌,则必须尽快从规模化建设转向注重质量,从注重雕塑的实用性功能转向文化沉淀积累方向的发展之路。

  城市的建设者、规划者、设计者们一定要记住,城雕建设要转变观念,端正认识,因为城市雕塑首先应该是艺术品。

  感谢阅信。如有可能,请予发表为感。

  河南读者 高地编后

  读完这封河南读者的来信,编辑亦有同感。此次“经典江苏城市雕塑报告会”作为一次纯学术会议,一般意义上是很难吸引多少读者注意的。本报组织此次报道,也主要是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揭示会议召开的背景,记录城雕目前在南京发展的现状,并请有关专家为南京“把脉”,试图在城雕方面为打造和谐南京、和谐江苏提供一个具有建设性的备忘录。这也是我们办报的职责之一———因为城市也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江南时报》 (2005年08月09日 第二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