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破解大考之后南京教育三大悬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06:30 人民网-江南时报

  随着江苏高考录取进入尾声,前段时间人们关注的教育现象也有了逐渐明晰的答案。去年进入高考升学低谷的南京教育今年是否柳暗花明、南京十三中的“县中模式”是否能上演高考神奇、南京中考格局改变与高考录取究竟有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带着种种疑问,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和相关权威人士,试图破解事关南京高中教育今后发展的悬疑。

  悬疑一:南京高考今年还会“痛”吗?

  一篇《高考之痛》,折射了诸多南京市民对本地高考升学率的质疑和牵挂,也引发了关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理念的大博弈、大讨论。

  那么,博弈和讨论对南京市的教育模式有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南京今年高考升学率有无实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与这场史无前例的讨论有无实质性的联系?

  据南京市教育部门给出的权威数据:南京今年高考指标全面“进位”———本一、本二达线人数比去年净增600人;本科上线率比去年增加一个百分点;考生总均分比上年提高8分。据初步分析,仅普通类本科上线人数就超过5300人。有关人士指出,加上艺术、体育类和保送生等,南京考生本科上线人数在全省争得了较大的一份“奶酪”。

  根据记者多方了解,江苏各市今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在排位上与去年相比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动,排在第一位的依旧是南通市。该市教育局在其网站上发布的“南通市2005年高考情况报告”显示,2005年高考南通市参考人数为44411人,占全省考生数的9.5%,高考高分段人数、本一过线率、本二过线率、总均分等各项主要指标均在全省遥遥领先。

  根据该报告,本一线为560分,南通市上线人数8364人,过线率为18.83%,占全省本一上线总人数的17.25%;本二线为529分,南通市上线人数14984人,过线率为33.74%,占全省本二上线总人数的14.91%。全市有11所重点中学考生总平均分超过本一分数线,其中栟茶中学901人参考,人均分为582.57分,高于本一线22.57分。

  为什么南通地区能够在高考中有突出的表现呢?启东中学的高三年级组长浦安彬分析说,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和家长在理念上与南京和苏南富裕地区不一样。因为比较穷,地区比较不发达,学生通常把求学当作谋生和上进的唯一途径,为了追求一个好的人生,学生们能吃苦,时间比别人花得多得多,家长也有这种需求。

  另外,高考成绩的提高跟很多因素都有关系,并不是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他说,南京的老师和学校在意识和思想上与他们有差异,经济观念比较强,对个人生活的质量要求也比较高,不可能像他们那样做出那么多奉献和牺牲。

  同时,南通的中学还要考虑自己的生存问题,如果高考考不好,政府不给钱,学生不愿意来,教师怎么生存?本来政府应该养教育,但现在学校反倒要向政府上交“管理费”。

  有关人士认为,南京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虽然在总数上与南通、苏州等城市有一定的差距,但造成这一差距也是有一定的客观原因。除了3万人的参考生总数远不及南通的4.4万及苏州的4.1万之外,南京市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近年来一直保持在92%以上,远远超过全省80%左右的平均水平。高中“大普及”虽然让更多的南京学生拥有了参与高考竞争的机会,但对南京高考录取率的提升也相对增加了风险和压力,因为高中“大普及”使得一批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进入高中,他们参加高考进入了南京市的“分母”(参加高考人数),但真正能进入“分子”(录取人数)的不会很多。另外,南京有220多名“高材生”已被美国格林奈尔、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提前录取,使得南京流失了一批“得分高手”。此外,今年南京农村仍有部分考生,是6年前小学五年制改六年制时的“留级生”,他们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在这些因素制约下,南京高考成绩能取得进步,的确不容易。

  一位从事多年南京高中教研人士指出,社会环境等因素客观造成了南京的老师和学生在教学及学习的动力上不如苏北一些地区的师生,特别是目前的高考大多数题型还属基本题,需要应考学生花相当的时间加强训练。尽管客观情况有差异,但南京的老师还应该在主观上多加努力。特别是应该在高考研究上加强课题攻关,变“单兵作战”为“集团作战”,加强学生课堂效率,进行科学有效的复习,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本源出发,这样则会将南京学生的劣势转化为优势。他相信,随着高考制度朝着多元化评价改革不断迈进,南京教育在科学教育观的指导下,南京高考各项指标也会更上一层楼。

  另一位资深教育人士坦言,单纯从指标上看,南京高考升学率尚没有实质性的大突破,但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场讨论就会在量上有直接的反映。但今年南京教育界也引进了外地的一些先进教育经验,加上自己一直坚持的素质教育方向,学生们的总体素质有了令人欣喜的提高。这次国际学术论坛全球三个中学生代表中中国派出的两人全部是南京学生,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他认为,南京完全没有必要为高考升学率忧心忡忡。南京的素质教育方向没有错。

  悬疑二:“十三中模式”是灵丹妙药?

  2004年10月,一则广泛流传的传言引起了本报编辑部的注意:南京十三中一女生晚自习放学途中遭民工污辱。为了查清真相,本报记者作了广泛而深入的采访,最后从内部人士处获悉,此事纯属谣言,起因为一个家长对孩子上晚自习担忧,故意散布这则流言向校方施压,以达到取消学生晚自习的目的。这则谣言引起我们的深思:上晚自习,早七晚十,典型的“县中模式”,难道南京这个省城的名校也开始向它折腰?“县中模式”适不适合大城市的孩子?“县中模式”真是提高应试升学率的灵丹妙药?

  2004年11月9日,本报以三个版的篇幅,刊出长篇报道《谣言的扣问》意图通过这则谣言引发的教学模式大审视,剖析南京教育界存在的深层矛盾。

  无独有偶,几个月后,省城另一家媒体也对十三中“县中模式”进行连续跟踪报道,一时间,“十三中模式”成了南京教育界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尤其是今年高中考后,有关十三中打了一个高中考升学率“翻身仗”的传闻不绝于耳,以致慕名要上该校的学生“挤破了头”。那么,十三中今年高中考成绩究竟如何?

  作为当事人,十三中校长对于本校高考成绩自然最有发言权。但当记者近日与该校校长王军联系采访时却遇到了“麻烦”,王校长表示最近很忙,实在没时间接受记者采访,如果要采访记者需耐心等待,记者只得另辟蹊径进行采访。记者从南京一位从事多年高中教学研究同时也熟悉十三中教学状况的人士处,得到了十三中今年高考上线人数的权威信息。

  据了解,由于生源质量、学校层次的不同,各校的本科上线人数和上线率显然不能检验出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而业内人士往往会把高考推进率作为检验学校实力的重要依据。高考推进率是指一所学校高考本科达线人数(不含艺术、体育考生)和这届学生入学时中考成绩有效人群学生人数之比。以刚参加完高考的南京2005届高中毕业生为例,有效人群是指3年前中考文化成绩560分以上的学生,即全市前6000名左右。按照江苏省的本科录取计划,这些学生被认为是有希望考取本科的有效人群。市教育主管部门会以各学校拥有的有效人群为依据,下达各学校的本科达线指标。

  据了解,今年十三中高三毕业生中共有225位有效人群,如果不包括体艺类特长生上线及保送生人数,该校今年共有170位同学考分超过高考本科分数线,按照这一数据,十三中的高考推进率为75.56%,若是加上体育艺术上线考生,十三中高考本科上线人数为182人。从上线绝对数看,十三中在除南京五大名校之外的所有高中里排名第一,高出第二名扬子二中(包括体育艺术上线考生,高考本科上线人数112)一大截。但记者从中考上线有效人群今年没有进入本科线的人数看,结果却是大不一样。根据统计数据,在除五大名校之外,十三中的中考有效人群数为225人,排名第一,这也就是说十三中的生源是五大名校之外最好的,取得上线人数总数第一自然是十分正常的。但还要注意到,加上体育艺术上线考生,十三中高考本科上线总人数为182人,这也意味着十三中今年高三毕业生中有43名学生按照三年前的排位应该进入本科,但今年却没有进入本科。从这些成绩滑落的学生数看,十三中的学生成绩滑落数的排位是第三名,仅次于市区一个老牌名校(今年该校发挥不佳,有118名学生滑落)及市郊一所学校(滑落学生数为98人)。记者再拿十三中与几所办学声誉度和其相近的学校进行高考成绩对比,南京五中(有效人群98人,上线85人,滑落13人)、南京九中(有效人群113人,上线102人,滑落11人)、南航附中(有效人群118人,上线人数106人,滑落12人)、南京三中(有效人群76人,上线86人)。如果从尖子生发挥情况看,十三中的情况也未体现出“县中模式”应有的神奇,该校高考最高分为622分,该校尖子学生流向为南航、南理工,一般本科上线考生多流向南京工业大学、南师大、南京财经大学等省内高校,而和其同档次的学校如九中、南航附中都有超过64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最让人遗憾的是,由于尖子生考分偏低,十三中考生今年没人进入南大、东大这样的名校的情况几成事实,而该校已经是连续两年没人进入像南大这样的名校了。

  一位教育人士表示,十三中今年的高考成绩客观上应是属于一个正常范畴。如果说对它有一点失望也是前段时间关于“县中模式”评价过于神奇造成的。针对尖子生“磨平”的情况,一位在十三中执教多年的老师十分心痛,她表示,将尖子生“磨平”实在对不起那些三年前进校时还心仪南大、东大的考生和他们的家长,这中间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一位教育主管部门的老领导说话更是有些“刺耳”:“南大一个没考上,还吹什么‘县中模式’显灵?”据一位熟悉十三中教务教学的人士透露,十三中这两年在高中生源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可以说已经接近了几大名校的生源,但高考指标还是处在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他分析认为,造成上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校去年在中层教务管理人员队伍结构有过一次大的调整,新的教学管理班子还有一个适应过程;二是社会上关于“县中模式”神奇的极高期望给了学校老师和学生不小的压力,在高考这样的大考中,一个平和轻松的心态对于发挥水平极为关键;三是类似于“县中模式”这样的教学改革本身就需要更多的时间,这样可以去针对这个改革暴露出的不完善、不科学的地方不断调整。南京一所高中的教务主任坦言:“朝七晚十”的做法的确对保证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起到了促进作用,老师和学生的拼搏精神值得赞赏,只不过这种方法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好时间与效率的关系,很容易把学生“学死”,因为没有时间去拓展学习能力,学生和老师在长期的高压下极易产生厌学、厌教的疲劳感,有可能产生尖子生不尖的问题。据了解,目前南京很多高中都没有采取像十三中这样的“朝七晚十”的做法,通行的做法则是正常学生在校后,从晚上六点半到七点半进行一小时的晚自习。一位高中校长说,他们之所以不采取十三中的做法并不是鼓励学生用来玩,而是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时间去感悟知识提高能力。而记者从侧面了解到,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要求所有高中仿效十三中的做法,只是希望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自身特点寻找适合自身的高中教学管理模式。

  更值得玩味的是,高考结束后,为了巩固现有成果,十三中还是重奖了离预期尚有较大差距的毕业班所有老师。而据未经证实的消息,在今年南京市教育局的表彰名单中,十三中校长王军名落孙山。

  可见,“十三中模式”尚未得到南京教育界主流的认同,处于一种“孤立”情形,但不可否认该校的市场运作还是相当成功的。

  悬疑三:名校争抢生源有制胜法宝吗?

  南京今年中考由于实行了新的估分填报志愿的方式,给了学生以更好地选择学校的机会。但也带来一些新的变化。此前因为独特的学习模式被热炒的南京十三中的投档线异军突起,比去年高出了1分达到565分,凭借这一变化,南京十三中一举超过中华中学,跻身第一方阵,而一些老牌实力学校则遇到生源质量滑坡,一志愿生源不满。

  有关人士分析认为,各个学校的高考成绩则成为中考生源的“风向标”。据了解,由于中考志愿填报与高考成绩几乎为同时,所以今年的高考成绩很难对中考生源产生直接的影响。不过,还是有一所老牌名校因为今年高考成绩意外滑坡,导致二十多位签约考生“临阵脱逃”。有关人士估计,现在看来,今年一些高考成绩不好的学校明年的中考生源肯定会有一定的麻烦。据了解,今年十三中成为此次中考招生的最大赢家,该校570分以上的录取考生总数达到367人,创历史最好水平,这一数字是三中、五中、南航附中、九中四所学校的总和。一位教育业内人士在羡慕之余也有一丝忧虑,这么好的生源,三年后该校本科上线人数从理论上就应是这四校上线人数的总和,压力着实不小。

  对于生源变化,一位教育人士这样分析道,针对今年考后估分填志愿这一中招新动向,有的学校准备充分,手段灵活,像南师附中这样的传统名校,从一个月前就开始忙签约、忙调查,掌握了大量生源动态,并运用“贴身紧逼”的攻势,争取家长,争取孩子。它的积极主动姿态使它立于不败之地,生源非常优良。而不少传统名校则应对不足,观念僵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极分化。据了解,为了抢夺生源,一些学校采用了非常规的做法,下死命令要求所属初中部向高中部输送优秀生源,不仅签约而且还开始上高中课程,最多的学校如十三中仅初中部就输送生源达到120人。一些生源不佳的学校问题出在初中与高中生源协调出了问题,导致生源外流。一位教育业内人士还表示,根据往常的经验,每个高中校根据所处的区域大致都有一个生源区域,而这一区域生源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往往会受到高考升学率、母校高中政策挽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今年的中招格局变化无疑就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由此可见,对于今年的中招学校分数线,我们应该理性地去分析对待,不能将生源差异一味地怪罪于新的志愿填报方式。有关学校应该看到,在新的志愿填报方式下,考生可以在一个信息更加准确的情况下选报自己心仪的学校。而每个学校都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各校应该用更主动的方式将学校的招生政策“透明化”,加大宣传力度。过硬的教学质量带来的社会声誉、灵活的招生宣传政策和“市场化”应对措施将是生源大战中百试不爽的制胜秘诀。

  同时,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所有人重视,那就是部分民办实验学校实验班的异军突起。由于这些生源相对的自由和灵活,如何争夺他们,也成了中招过程中的制胜法宝。

  在南京玄武湖畔古城墙边,有一所不太起眼的学校,名为十三中分校,事实上,这种学校因为民营企业科利华的介入而重点打造的是四个“科利华实验班”。建校几年来,从这块校园一共分离脱胎出去的有玄武外国语学校、育英二外等,加上它现有的“科利华班”,这几所民办校、民办班因独特的教育模式而创造了神奇,成为五大名校生源争夺战中觊觎的一块肥肉。虽然它名为十三中分校,但在隶属关系上相对独立,这就赋予了它灵活的输送生源的空间。去年,“科利华班”为南外、南师附中等输送了包括南京中考状元在内的大量优秀生源,今年,“科利华实验班”中的初三(2)班,中考均分570多分,一个班中为南外、南师附中、金陵中学、一中等名校输送了近一半尖子生,同时,也因为挂靠的关系,为十三中输送了绝大部分生源。瓜分优秀民办实验学校生源,成了南京各大名校各显其能的“实验田”。

  《江南时报》 (2005年08月09日 第四版)

  作者:本报记者 王琦 高学军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