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太湖共识”高调助力新苏商(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06:36 人民网-江南时报
“太湖共识”高调助力新苏商(组图)
  8月8日,太湖之滨无锡,第二届苏商高层论坛在此召开。群贤毕至,商杰如云!

  “苏商发展的新进展”和“苏商国际化的新路径”成为此次论坛上学者专家谈论的主要议题。

  新苏商迅速崛起

  在江苏这个仅占全国1%面积的土地上,居住着全国6%的人口,创造着约占全国10%的GDP总量,涌现出沙钢、苏宁、雨润、森达、红豆、斯威特、波司登、飞达、兴达等一个个活力四射的企业,新一代苏商已经崛起。

  苏商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势头强劲,2005年上半年,全省私营个体经济投资1125.51亿元,增长77%,反映出苏商整体实力的迅速提升,也标志着江苏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正在逐步发展壮大。

  据了解,75.1%的苏商都处于盈利的状态。有关方面于2005年3月组织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苏商发展现状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处理发现,苏商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梯队,发展潜力巨大,其中苏商性别构成中男性占据绝对优势,女性企业家仅占4.9%。同时,苏商普遍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深厚的专业背景,近半数的苏商都具有大学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这为新时期苏商迈向更高层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新苏商把创新落实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思维的创新到制度的创新,从技术的创新到组织的创新,从产品的创新到管理的创新等等。百安居和五星电器合作,联手推出“集成家装”新概念;红豆集团中高级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双良集团围绕中央空调自主研发,获得95项专利……新苏商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苏商的国际化之路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迅速推进,苏商如何在新时期下顺势而上,在更高、更广、更宽的平台上参与竞争成为与会人员关心的问题。而加快国际化进程,在更高层次上获得更快发展,是苏商应对激烈竞争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

  与会专家认为,江苏对外贸易中还存在着出口产品结构水平偏低、企业研发和营销能力较弱、制成品档次低等弊端,为此,必须尽快提升产品市场国际化水平,加大研发力度,集中力量对影响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对原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扩大对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建立国际化营销网络,规避贸易壁垒。

  众所周知,当今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提升人才国际化开发水平对于新苏商而言尤为重要和迫切。重视信息环境建设,实现与世界最前沿、最高端信息的实时沟通以留住人才;不求人所在但求才为我所用,以柔性引进人才;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培训,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人才潜力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专家建言发展方向

  与会的不少专家学者也对苏商的国际化之路提出了不少良好的建议。深圳“脑库”的负责人李罗力教授提出企业家在走向国际的同时,也要学会按照国际管理办事。目前,社会责任(CSR)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惯例,可是我国的不少企业家却把CSR当成一种负担。其实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问题也是他的品牌和国际声誉问题,两者之间是并不矛盾的。中国社科院教授张曙光则指出,苏商在走国际化道路的时候切忌“大跃进”,要根据自身企业的规模实力和发展情况量力而行,否则会适得其反。在这方面“深圳华为”做的比较好。他们先在亚洲开拓市场,其后进入非洲和拉美市场,最后才渗入欧美市场,他们选择了在与中国经济实力差不多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市场运作,积累迈入国际化发展的经验,打下扎实的基础后才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走了一条渐进式的国际化道路。张曙光的观点得到了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的认同,保育钧说:“在国内还不会做生意的企业如何走向国际呢?”他还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中国企业走国际化道路要有自己的品牌,惟有如此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逐步壮大。他同时呼吁,政府要集体扶持民营企业“走出去”!

  在苏商论坛上,出席会议的苏商代表们也是慷慨发言、踌躇满志,正如本次论坛达成的“太湖共识”中所言:多几分闯市场、走天下的勇气,多几分敢比拼、不服输的锐气,多几分争第一、当惟一的志气,也多几分善协作、谋共赢的和气,以放眼全球的视野和海纳百川的胸襟纵横捭阖,成就大业。

  《江南时报》 (2005年08月09日 第十七版)
“太湖共识”高调助力新苏商(组图)
作者:本报记者 徐荣 李继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