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观念到制度推进文明创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08:00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创建文明城市,就是要把中央关于文明城市的要求,以及市民对文明的追求,转化为政府的执政行为、经济的发展模式、城市的管理制度以及公众的行为规范。在这方面,深圳作出了积极探索,并取得显著成绩

  深圳对文明的追求,既有城市建设者的群体性自觉意识,又有政府的大力推动。在这块热土上,追求文明成为上下一致的共识。

  在推动文明创建的过程中,政府鼓励和提倡深圳“生长”出来的先进观念,并实施了“净畅宁工程”、“梳理行动”和城中村改造工程、农村城市化工程、“文化立市”工程、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学习型城市建设工程、关爱工程等十大工程,搭建文明创建的有效载体,并积极探索出了“六大长效机制”,有力地推动了深圳的文明建设。

  政府认可和提倡崭新的时代观念,使深圳不仅“生长”着高楼,还更多地“生长”着观念。在全国产生巨大反响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最初就从这里叫响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的“试验田”,对外开放的“窗口”,是一个激情交汇,活力迸发的城市,崭新的观念,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产生。“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口号,在这里叫响,从深圳走向全国。但是有些代表时代的观念甫一提出,都或多或少引起了争议。这个时候,深圳市委、市政府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大力提倡和保护。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今天看来很平常的口号,当时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蛇口提出时,却在很多人思想中产生了震撼。这句口号的作者、原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袁庚说,口号刚开始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多争议,很多人认为它有问题,但让人高兴的是,这句口号最后得到了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提倡。

  1990年深圳提出了“开拓、创新、团结、奉献”8个字的“深圳精神”。2003年,深圳市委又紧跟时代,周密策划部署了“深圳精神如何与时俱进”大讨论。一时间,从市领导到普通市民,从外来临工到国企老总,从“海归”到深圳“土著”……在重新提炼深圳精神的这场大讨论中,大家直抒胸臆,建言献策。广大群众以举办讨论会、拨打热线电话发表意见和看法,广泛参与讨论。

  经过讨论归纳,“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这一新的“深圳精神”得到了全市上下的认同,成为凝聚深圳人再创辉煌的精神支柱。

  政府实施“净畅宁”、城中村改造等工程,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全面改善城市环境。好的环境,又对培养市民文明素质起着潜移默化作用

  近两年来,深圳实施“净畅宁工程”、“梳理行动”和城中村改造工程,全面改善城市环境,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同时推进农村城市化工程,促进特区内外协调发展。

  “净畅宁工程”2003年7月开始实施。“净”的方面,经过“百日综合整治行动”,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等,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在全国领先,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在优良水平,水、噪音污染得到有效遏制,顺利完成国家环保总局下达的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试点任务。

  “畅”的方面,通过完善交通规划、加快“一横八纵”干线路网、城市轨道交通等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充实一线警力、错开上下班时间等,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状况,中心城区主干道高峰期平均车速达34.5公里/小时。

  “宁”的方面,通过“网格化”布警,加强社区警务建设,强化出租屋和娱乐场所管理,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等措施,实现了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的阶段性目标。今年5月,深圳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并在广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考核中,连续三次获得总分第一名。

  2004年4月开始的“梳理行动”,以清理乱搭建、违法临时建筑为主要任务,一年拆除乱搭建和影响市容的临时建筑物3800多万平方米。

  “在一个脏乱差的地方,你吐一口痰,也许不那么‘刺眼’,但是在一个整洁的地方,这种行为就很难看了。”外来青工温凌如是说。城市环境的改善,已经开始影响市民的行为。

  如果说“净畅宁工程”、“梳理行动”、“清无”行动改善了环境,城中村改造工程和农村城市化工程则深刻地改变了本土原住民的生活方式。

  福田区渔农村曾经是抢建违法建筑的典型,如今渔农村改造工程,将促使这里发生巨变。今年3月25日,政府终于和渔农村每户村民签下改造协议。5月22日,一声巨响在渔农村响起,全村旧房除人工拆除的大部分旧楼外,余下的16栋被整体爆破拆除,改造工作在一片废墟中开始了。按计划,2007年将全面完成改造,届时村民可以搬进一个现代化的花园式的新村。

  2003年10月开始的对特区外宝安、龙岗两区实施的城市化工程,一举解决了27万原住民从村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化,使深圳成为全国首个无农村建制的城市。配套出台的土地、社保、计生、教育等12个方面的政策,让村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活有所乐”。

  政府通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关爱工程、绿色家园建设工程等,增强市民的家园意识,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营造温馨和谐的社会

  2003年,深圳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城市之一,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的部署和省委建设“文化大省”的部署,确立了“文化立市”战略和将文化产业作为深圳发展的第四大支柱产业的地位,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建设高品位文化城市。

  通过制定系列规划、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并以“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为载体,深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通过推动“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和“动漫基地”的建设,打造城市的文化名片。以“四进社区”、“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节”、“外来青工文化节”等为载体,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这些工作,使文明创建落到实处,有效实现了市民的文化享有权、参与权和创造权。

  文化素养是市民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常年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公民”活动,大力建设社区图书馆、并以“深圳读书月”、“百万市民学外语”、“深圳社科普及周”、“市民文化大讲堂”等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目前深圳拥有全国最密集的教育培训机构,参加不断学习的人在全市人口中的比例一直在全国最高,终身学习、终身教育观念深入人心。每年全市成人教育培训量达150多万人次,劳动人口继续教育率达到40%以上。

  从2003年底开始,深圳在全市开展每年一届的“关爱行动”。“用爱拥抱每一天,用心感动每个人”,这句“关爱行动”的口号,已经传遍全市各区各街道。两届“关爱行动”,累计有数百万人参加,开展活动超过1800项,筹集善款6000多万元,一大批人从中获益,并初步建立起维护困难群众切身利益的长效机制。

  2004年,深圳开展了“建设绿色家园,倡导生态文明”系列活动,连续推出“绿色之旅——百名市民看环保”、“绿色之行——我为环保做件事”、“绿色之日——步行或乘公交上班”等贴近市民的活动,“绿色家园建设工程”促进了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注家园、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此外,深圳还实施了行政提质提效工程,大力优化政务环境;实施诚信建设工程,优化市场经济环境。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文明创建工作。

  政府通过建立领导责任制、宣传发动机制、全民参与机制等长效机制,确保全市创建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深圳通过建立领导责任制,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责任链。“明确各级党政一把手是创建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形成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领导格局。”这是深圳市对文明创建工作中,建立领导责任制的要求。市长与六区区长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各区区长及辖区有关部门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而各街道也要与社区及所辖单位负责人签订责任书,把《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的各项具体指标层层分解,在全市构成了一条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责任约束链。

  通过建立宣传发动机制,让全社会关心支持创建活动;建立全民参与机制,让群众成为创建主体和受益者。我市在群众中开展了“争做文明社区文明人”、“深圳事大家议”等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成为创建主体和受益者。

  通过建立动态检查机制,及时整改创建中的各种问题。各区和相关职能部门根据责任书上的目标任务,通过“月评月报”等方式,定期向市文明办报告。市文明办对反馈来的119项测评内容达标进展情况进行整理,摸清存在问题,然后组成5个小组对各单位在自查自评中发现的未达标项目进行检查、跟踪、督促整改,对重点项目和重点部门,市领导还进行视察督办。

  通过建立民意测评机制,让群众充当创建活动的主裁判。群众满意度的高低,是深圳衡量创建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市通过大型问卷调查,让群众查找、评价创建活动中的薄弱环节,真正让群众充分发挥“主裁判”作用。

  通过建立指数监测机制,打造城市文明发展的晴雨表。深圳率先在全国发布了由关爱指数、幸福指数、安全指数、人文指数、诚信指数、廉洁指数和环境指数7个一级指标和75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深圳文明指数”评估模型。经过测算,结果显示,2000-2003年,深圳市的文明指数年均递增率为9.04%,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作者:本报记者洪智明沈清华 编辑: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