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发现”号推迟24小时着陆 因天气原因今日“返家”(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09:34 沈阳晚报
“发现”号推迟24小时着陆因天气原因今日“返家”(图)
  美国宇航局8日宣布,由于天气原因,原定8日返回地球的“发现”号航天飞机推迟一天降落地面。

  天公不作美

  美国宇航局发布的简报说,“发现”最早将在美国东部时间9日凌晨5时08分(北京时间9日17时08分)着陆。9日将共有4次着陆的机会,其中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有两次着陆机会。如果天气状况还不能令人满意,“发现”号还有两次机会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着陆。

  “发现”号的降落过程和它的这次太空之旅一样称不上顺利。“发现”号原定的第一次着陆时机是美国东部时间8日凌晨4时47分,但位于休斯敦的约翰逊航天中心在指挥着陆时发现,肯尼迪航天中心有低空云层,于是将着陆时间推迟了90分钟。此后,由于天气状况还是没有好转,约翰逊航天中心再次作出了将着陆时间推迟一天的决定。

  “发现”号于7月26日发射升空。这次太空之旅是2003年2月“哥伦比亚”号灾难事故以来美国航天飞机的首次飞行,被美宇航局命名为“复飞之旅”。“发现”号机组为国际空间站送去补给、运走垃圾,试验了美宇航局设计的航天飞机维修技术,共进行3次太空行走,并史无前例地对航天飞机进行了太空维修。

  “发现”号着陆全过程描述

  “发现”号航天飞机由于天气原因推迟着陆。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航天飞机的整个着陆过程本身就具有危险性。以下是发现号航天飞机着陆全过程描述:

  在着陆前,航天飞机必须在空中盘旋一个小时,然后点燃发动机,将飞行时速从29000公里降低下来。

  大约25分钟后,航天飞机冲进大气层外层,高度为129公里(80英里),但此时,距离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着陆点仍有8000公里(4970英里)。当航天飞机以每分钟9公里的速度进入大气层时,它就不再是一架航天飞机了,而是一个无动力的滑翔机。

  航天飞机朝地球表面继续降低速度,两者间的夹角是40度,在冲进密集大气层时,这个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角度太小,那么航天飞机就会弹回太空;如果角度太大,航天飞机与空气的摩擦力却过热,任何一点点差错都是致命的。

  在着陆前的半个小时,航天飞机要做一系列的4个大动作,“S”形的旋转,侧翻最大可达80度,以便减速。即使这样,“发现”号航天飞机的速度仍是超音速的,空气的摩擦力仍然让它外面的陶瓷隔热片的温度达到摄氏1650度。

  在触地前10分钟,航天飞机在地球以上大约43公里,仍以时速10000公里的速度飞行。两分钟后,航天飞机终于可以被上面宇航员控制。

  在着陆前4分钟,航天飞机进入大气内层,它会发出两个巨大的音爆,因为从这个时候它的速度降到音速以下。宇航员开始手动控制航天飞机进入最后的着陆轨道,此时离机场跑道约40公里。

  着陆前90秒,宇航员在跑道前端调整角度与跑道对直,此时的“发现”号航天飞机的高度是4500米,时速为518公里。最后,离地面还有610米时,也就是触地前33秒,飞行员将拉起“发现”号航天飞机的机头,依靠空气阻力进一步降低它的速度,然后,放下着陆装置。后轮先着地,着陆时的速度是每小时354公里。降落伞从航天飞机的后部释放出来,帮助降低速度。如果一切都进行得很完美,航天飞机最终就会安静地停在跑道上。

  哥伦比亚号飞行指挥长坐镇指挥“发现”号着陆

  两年多以前,美宇航局负责哥伦比亚号升空和返航的飞行指挥长凯恩痛苦的注视着惨剧的发生。然而今天,他又将指挥发现号着陆。

  凯恩和其他官员盛赞“发现”号13天来圆满完成任务,“现在我们执行太空任务的能力比过去更强,”凯恩说。“这次飞行提升了我们的自信。我们掌握了更多的数据。”

  按计划,在“发现”号返航即将接近地面的时候,美国宇航局将派出一架WB-57型飞机全程跟踪和监测航天飞机的返航情况。据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介绍,这次负责监控“发现”号返航的高空侦察机WB-57,安装了多个红外线高清晰度数码相机。按计划,它将跟随发现号的飞行轨迹,记录下航天飞机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的图像、数据以及机身表面温度,它还将尝试弄清楚在返回过程中破坏航天飞机隔热瓦表层的原因,并获取当时的图像和数据以供调查研究。“我认为这将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凯恩说。“发现号飞行的每一天都令人难以置信。”综合新华社、央视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