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生名片攀比父母官衔 “功利名片”反映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10:47 新华网

  名片,是应成人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学生有没有用它的必要?这不能一概论之。如果有的同学交际比较广泛,名片确实不失为一种介绍自己的方便手段。但如果不是这种情况,而只是追求时尚,赶时髦,那就完全没必要使用它,徒然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至于有的同学将父母的官职、家庭收入等都印在名片上,这种行为透露出的则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思想认识问题,建议老师、家长与这些同学认真进行沟通,帮助他们端正思想,认清是非,自觉远离这样的行为。

  学生论坛

  赞成正确使用

  名片作为成人之间的交往工具,学生使用似乎为时过早,但只要使用得当,还是有好处的。我曾在夏令营见到一个小女孩给大家发自己的名片,上面有她的各种头衔和所获荣誉,如某大队长、某报小记者、某市三好学生、某大赛一等奖等等,她通过这种简明而直接的方式向大家介绍自己,令人刮目相看,印象深刻。现代社会需要综合素质的人,我们不仅肚子里要有“墨水”,而且也要懂得通过积极的方式来表现自己,推荐自己。从这个角度看,学生使用名片我是赞成的。但与此同时,我认为使用名片的目的要端正,心态要正常,如果只是为了炫耀和攀比,把父母的官衔、收入都印上,那就俗不可耐了。所以,我赞成学生正确使用名片。

  安徽省青阳中学 李丹

  何不自己动手做

  我对学生使用名片持反对意见。我认为此种现象会有以下不良影响:首先,易形成同学之间互相攀比的风气,可能会使家境贫寒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而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其次,如果我们把家庭收入、父母官衔都写在名片上,看成是可以炫耀的资本,那试问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何在?然而,对于这种行为,我认为老师、家长不能强行制止,应该讲清道理,对同学加以引导。如果有的同学一定要使用名片,或者觉得这是一种不可抵挡的时尚,那我倒有一个建议,供大家参考。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名片,这样会更有个性,至于名片上的内容,可以变父母、家庭的情况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等等。这样,既有时尚感,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岂不是一举两得?

  山东省兖州市第一中学 刘畅

  不能只怪学生

  对于中小学生互赠名片的现象,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学生浅薄或者虚荣,这里面其实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一,学生喜模仿,好奇心强,又争强好胜,特别是进入高中后,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自己是成人了,应该与小学生、初中生有所区别,于是便喜欢模仿成人世界的一些行为方式。而成人世界司空见惯的名片,自然也就流行起来。其二,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追求财富、炫耀财富成了部分成人的生活目的和生活乐趣,与此同时,有些媒体也不遗余力地推波助澜,社会风气浮躁,奢华之风蔓延。耳濡目染之下,一些辨别能力不强的学生难免就会随波逐流,做出显示父母地位、家庭财富这种可笑的事情。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 史宏艳

  学生不需要名片

  学生互赠名片,弊大于利。其一,部分学生名片上显示的荣誉、财富都是属于父母的,不是学生应该拿来炫耀的资本。长此以往,会助长同学之间比父母、比家庭财富的不良风气,不但影响学习,还会影响同学团结和心理健康。其二,这些名片一旦落入不法分子的手中,很可能会严重威胁到自己以及家人的人身、财产安全。而且,即便不把父母、家庭的有关信息在名片上张扬,我认为学生也几乎没有必要使用名片。因为除非有特殊的活动,比如联谊会什么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小学生的活动范围都很小,所接触的人只是熟悉的同学、老师而已,如果大家要加强联系,只要一本通讯录就足以解决问题,何必去印制名片?

  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 曹怡

  学校应做些什么

  中小学生以名片炫耀,甚至攀比父母官衔,这不仅体现了虚荣心,也突出了他们思想上滋生的暗疾———“官本位”思想和等级观念。这种观念是不健康的,体现在中小学生身上,尤其使人忧虑。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本人认为学校是有责任的。一是某些教师对有“背景”的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熟视无睹,这就会造成极坏的影响,以至于别的学生也不得不为自己打起“保护伞”。二是学校仅注重应试教育,而忽略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这也使得一些学生在价值观念上比较模糊,所以才做出这样的举动。

  渴望别人了解自己、喜欢沟通是人的本性,尤其是学生,他们更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学校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摆正心态。同时,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留给学生空间,让他们自由支配,互相沟通,消除隔阂,形成和谐的氛围。对于那些以名片炫耀的学生,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应合理引导,使他们走向成才之路。

  山东省肥城市老城中学 袁华

  还是不用为好

  明明都是一个学校的,甚至还是同班同学,上课不见下课见,某一天,一个同学突然走上前来,非得递给你一张他的名片不可,我认为这种耍酷有点过分了。还有一些同学用名片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把父母的官衔、家庭收入等都印在名片上,这样的名片显然变了味。一旦学生用名片成为风气,一些家境不好、父母比较普通的同学难免就会觉得自卑,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还会在同学中间形成盲目攀比,影响大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所以我认为名片对于学生来说一是没用,二是会造成不好的影响,还是不用为好。

  山西省阳泉一中 张建国

  观点集粹

  一些成年人名片上的名堂越来越多,动辄就是总经理、顾问,头衔一大串,让人真伪难辨。学生的模仿性很强,但是自己又毫无“资本”,为了满足虚荣心,只能借家长的光环来给自己“增光添彩”。此外,某些老师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对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多有“关照”,这也助长了炫耀家庭或财富的风气。

  ———新疆霍城 王双丽

  如果学生不想以自己的刻苦奋斗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是躺在父母的荫蔽下,靠父母的光环得利,那就会成长为没有出息的纨绔子弟。

  ———上海 杨国生

  把父母的官衔、收入印在名片上,其目的很显然是利用父母来抬高自己,殊不知这种做法很可笑,会招致大部分人的反感。

  ———江西省吉水县纪委 陈忠珀

  学生使用名片的是与非,由名片的内容来决定。有的同学把自己的特长、爱好等印在名片上,展示了自己,也有助于与同学的相互了解。而有的同学把父母的官衔、家庭收入印在名片上,则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弊无利。

  ———江苏省扬州大学

  瘦西湖校区 王磊

  名片代表个人形象,如果你的名片上写的是父母的官衔、收入等,这能代表你的形象吗?学生过早地将“功名利禄”看得这么重,实在让人忧虑。

  ———湖北省宜城市一中 韦鑫

  学生时代,与其推销自己,不如塑造自己,这样将来别人总会发现你、认识你的。

  ———青海 盛万银

  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友谊,不要使人际交往处处沾上功利。

  ———河南省南阳农业学校

  李建波

  炫耀自己的父母当多大官、有多少钱,小小年纪如此虚荣固然不对,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形成这种风气的外部环境。

  ———山东省惠民县政府

  办公室 王翠兰

  成人世界的种种不良风气正在侵入校园,同时也在损害孩子的童心世界。一位世界著名的作家警告说:“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如果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重庆市涪陵水电投资集团

  办公室 彭华荣

  家长谈心

  家长要把好关

  身为家长,在孩子使用名片这件事上,我认为我们应该把好关,正确引导。第一,家长要把好成本关。学生名片不必追求豪华、高档,要与学生身份相符,便宜,节约。第二,要把好内容关。学生名片上该印什么,不该印什么,家长一定要严格要求,让孩子知道名片只是同学间交往的工具,而不是用来相互炫耀、满足虚荣心的。三是要限制数量。不能让孩子养成见人就发的习惯,要教会他们在必要的时候互赠名片,增进友谊。

  河北省滦平县虎什哈镇

  四道河村 李远龙

  老师观点

  教学生摒弃“功利名片”

  江苏省宿迁中学 高鹏

  接触的一些中小学生,为了炫耀,会在名片上印上自己的“官位”、长辈的职务等等,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作为老师,我并没有强行制止学生使用这种带有“功利性”的名片,而是教他们认识到使用这种名片会影响班级的风气,会使他们形成“官本位”思想和庸俗的“处世哲学”,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之后,我鼓励他们自制个性化很强的“励志名片”,以此抵消“功利名片”的不利影响。这种“励志名片”,由学生手工制作,上面列有自己的生日、爱好、特长、理想、喜欢的格言等内容,并配有自己喜爱或创作的卡通图案,这不仅能彰显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而且能起到明志和励志的作用,对学生的成长益处多多,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旁观者言

  另类名片反映了什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孟庆庆

  学生在名片上炫耀父母的官职和财富,这反映出目前校园内存在的一些反常现象。我一位亲戚的孩子,正读小学五年级,总向父母诉说在学校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他的成绩在班里是第一名,与同学的关系也不错,个人综合素质更属上乘,按理说,当学习委员应该是没有争议的最佳人选。但实际上,他们班的学习委员却另有其人,而且这位同学在各方面都比他要差得多。原因何在?原来这位同学有一个“好”父亲———一家规模很大的公司的总经理。学校一有重要活动,少不了一些赞助,教师节也会给老师准备丰厚的礼品,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要仰仗这位同学的父亲。非但如此,班上从班长到小组长,大大小小“干部”的父母都是有钱或者有权的。而我的这位亲戚,两口子都是普通工人。孩子尽管很懂事,但有时也会抱怨父母和家境的平凡,对那些有“好父母”的同学常常流露出羡慕之情。由这件事想开去,学生使用写上父母官职、家庭收入的“另类名片”就不足为怪了。因为通过这一媒介,有些孩子就获得了同学的“尊重”,赢得了老师的“重视”。我认为,正是因为校园里有这样一种畸形的氛围,有一些人格、师德不够健全、高尚的老师,才助长了这样一种炫耀家境和父母地位的不良风气。(来源:半月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