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为抗日 汕头青年陈潮升毅别妻儿血洒缅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16:05 大华网-汕头特区晚报

  早就听说澄海区有一位健在的黄埔军校南宁分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十二期军官班的学员,近日,记者在莲下镇建阳村拜访了这位现年已90高龄的陈光学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陈光学老人却记忆力惊人,60多年前的历史记忆犹新。听说记者在寻访“抗战老兵”,老人家连连摆手说:“抗战时期我在后方,是坐办公室的,没有上前线直接和日本鬼子打过仗。我可以介绍同学陈潮升抗日的故事。”于是,老人家向记者讲起了他童年时的同桌、黄埔军校第四分校十七期毕业生陈潮升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日殉国的事迹。

  记者又与陈潮升的儿子陈训茂取得了联系。陈训茂多年来为证实父亲事迹而多方奔走,在诸位热心人的帮助下,终于了解了父亲赴缅甸作战的过程。

  回国投军撇下娇妻幼子

  原籍澄海莲下镇建阳村的陈潮升(又名陈家信)1916年出生于泰国呵叻府,童年时从泰国回家乡交由祖母抚养。上学时,陈潮升和陈光学一起就读于建阳村的启新学校,两个人刚好同班同桌,感情很好。陈潮升17岁结婚后,于第二年留下妻子重返泰国帮助父亲经商。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陈潮升决心回国投军杀敌。他和一批志士由中华总商会会长蚁光炎派轮船送回汕头。闻知消息后,陈潮升留在家乡的妻子即带着年幼的孩子陈训茂赶到汕头,欲和分别已久的丈夫见面。可由于陈潮升在汕头只是作短暂停留,当天即乘船赶到香港报名投考军校,母子俩扑了个空。他们也随即乘船追往香港,终于在香港一家旅社找到了陈潮升。妻子的挽留和幼子的哭泣,无法改变陈潮升参加抗日的意志。陈潮升在说服了妻子后,只是送给妻儿两张他与泰国归侨志士的合影以留作纪念,便踏上了从军路。谁料,香港一聚竟成永别。

  1937年秋,陈潮升考进了黄埔军校第四分校第十七期步科班。1939年,从军校毕业的陈潮升被编进了由甘丽初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6军暂编55师。

  入缅抗日踏上杀敌征程

  1941年年底到1942年初,由第5军、第6军、第66军组成的10万中国远征大军陆续开进缅甸,准备与日寇作战。这支远征军部队中有许多黄埔军校第四分校17期至19期学员,其中17期26总队的侨生多是来自新、缅、马、泰的归侨青年,精通异国语言,因此,绝大部分被分到远征军中担任排、连长和作战参谋。时在第6军暂编55师任上尉连长的陈潮升也随着部队,高唱着中国远征军军歌“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远征军健儿浴血拼杀上战场……”踏上了异国的征程,进驻缅甸。

  1942年3月15日,日军第55师团向良礼彬的英军发起进攻,19日,日军占领了彪关后向东吁接近。接上级命令,中国远征军第5军戴安澜将军任师长的200师及第5军直属部队,第6军陈勉吾任师长的暂编55师主力由杜聿明军长指挥,协同英军作战,担任东吁方面防御。

  中英联军几乎在毫无空军支援的条件下作战。22日拂晓,第200师一部在鄂克春阵地击退日军第55师团1个步兵加强大队的进攻,并缴获步、机枪若干。25日至27日,日军在飞机配合下,多次对东吁进行南北夹击,有时兵力多达两个联队,并施放催泪性毒气弹数百发。第200师沉着应战,派小部队袭扰日军侧后,致使日军攻势受挫。此时,从新加坡调到缅甸的日军第56师团先头部队搜索联队配属乘车步兵、机关枪和野炮兵各1个中队及1个工兵小队乘坐汽车,于28日中午抵达进攻受阻的55师团位置。与此同时,陈潮升所在的暂编55师主力移至彬文那集结,在该地构筑工事。29日拂晓,新编第22师攻克南阳车站,毙日军大队长以下甚众。东吁方面第200师粮弹缺乏,陷于苦战。新编第22师进展迟缓,第96师被阻于彬文那附近。据此第5军决心弃守东吁。

  缅东激战血洒异国土地

  日军占领东吁后,中国远征军200师北撤,东吁经毛奇、垒固、雷列姆至腊戍的公路立即处于日军威胁之下。当时防守这一公路的仅有第6军暂编55师的第1团,位于毛奇、垒固地区。而整个第6军的兵力分配在缅甸东边漫长的防线,一直延长到泰国边界,因此兵力分散而且脆弱。

  这时日军知道,中国的第5军主力在平满纳到曼德勒布防,准备迎战日军,因此日军不愿以主力直接进攻这个决战阵地,而是掌握远征军东线空虚的战机,全力从右翼的东线突进,打击远征军兵力最为脆弱的东部防线。日军右翼攻击远征军东线的部队,是由机械化的重装备56师团与18师团负责,这两个师团在日本空军的支持之下左右包抄,于4月6日猛攻暂编55师防守的毛奇等阵地。激战中暂编55师被击溃,由缅甸的景东撤退到云南的思茅、普洱一带后,全军仅存六千余人。

  在这十多天的激战中,我军与日军争夺阵地,抢占山头,官兵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在这场阻击战中,身为暂编55师上尉连长的陈潮升带领所部战士,英勇杀敌。陈潮升在激战中不幸壮烈牺牲,血洒异域,年仅26岁。本报记者陈史摄影报道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