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传承经典自“人之初”开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02:30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李会嫔实习生张蕾

  昨天,在暑假里到处奔波、致力于传承中华经典文化的郭齐家教授来到石家庄,准备为明日的“‘名师导向孩子未来’儿童读经与文化传承推广会”进行演讲。记者就如何看待国学热等问题专访了郭齐家教授。

  ■专家简历

  郭齐家1938年出生,汉族,湖北武汉市人,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院长。

  ■国学热与文化自觉

  记者:1995年3月,赵朴初、冰心、夏衍、曹禺等9位文化名人在一次政协会议上提交提案,建议建立少儿古典学校,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紧急呼吁。此后,直到今年,读经、读国学的声音日益高涨,您认为目前的“国学热”仅仅是因为文化名人的奔走呼号,还是与国人的文化觉醒有关?

  郭齐家(以下简称郭):首先,中国文化面临西方文化的挤压,文化生态处于失衡状态。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华传统文化被大量摒弃,放弃本民族的文化而全盘接纳外来文化,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少见的,并因此造成中华传统文化史的断裂,其消极影响在“五四”后的这一代人身上逐渐显露。

  其次,“国学热”也与一部分国人的文化自觉有关。我的一位学生、云南师范大学的一位教师最初特别反对读经典,而经过两年研读之后,她发现中国的传统经典并不是原来印象中的样子。此后,她开始利用业余时间义务到云南一些中小学讲授中华经典文化课。

  已故学者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很好,目前国人对于传统经典文化的文化自觉已经有了,但文化认同的程度还不够。

  ■提升国人认知度

  记者: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下,传承经典文化最大的阻力或困难是什么?

  郭:最大的阻力来自国人的认知度差。中华经典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依据,也是几千年来民族屡遭灾难,而始终坚韧奋起的联结纽带。如果现在我们不采取措施,任由我们的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是民族的罪人,历史的罪人。

  现在,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在世界范围地位的提高,国人对文化的需求也自然会增强。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很发达,文化却失落了,这样的状况是不相称的。

  面对中华传统的经典文化,国人虽然已有一定的文化自觉性,但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认同还不够,这是目前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最大难题。

  ■两个“十六字”

  记者:您认为国人应该怎样传承中华经典文化?

  郭:2003年,温家宝总理曾提出这样四句话:“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进龋”

  费孝通先生也有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两个“十六字”,可以作为我们学习、传承传统经典的方针。

  ■“13岁效应”

  记者:我们现在所说的经典文化包括哪些?青少年为什么应该在13岁以前接受经典教育?

  郭:现代意义上的“国学”与“西学”相对应,泛指中华一切经典文化。儒家典籍、其他诸子百家、诗词歌赋、古典小说等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13岁以前的孩子,正处在记忆的高峰期,即使不让他背诵经典诗词,他也会对电视上的广告词倒背如流。对他们来说,背诵《易经》和背诵《三字经》是一样的。朱自清曾经说过,孔孟时代的教育终结了,但孔孟时代的教育训练不能结束。也就是说在儿童时代背诵一些高难度的书,对于孩子而言并不是一件难事。许多文化名人都有小时候背诵古文的经历,许多当时不理解的地方,在他们以后的人生路途中会慢慢体会,并慢慢理解。

  据生理、心理学家们讲,13岁是人记忆力的一个高峰期,从十五岁以后,人的记忆力水平会慢慢降低,但是理解力会慢慢增强。所以我们应该利用十三岁以前、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背诵传统文化精华,以经典来开发青少年的大脑,为他们打下学问的底子。

  ■精华与糟粕

  记者:按照人们一般的理解,古代典籍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那么,青少年怎样区分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郭: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一句很幽默的话:一百年以来,我们一直在批判经典文化,现在应该批完了,剩下的都是精华了。

  我们曾做过一些调查,发现许多教授、专家对于传统经典文化的研究,都是在生活中不断地筛选,慢慢地经典文化的精华部分就会保留下来。一位学习材料力学的院士曾经对我说,小时候背诵的《易经》至今都能对他起到指导的作用,甚至在他做实验时,还能利用到《易经》中关于宏观思维的论述。其实,随着时间的流逝,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最终都会留下,就像淘金一样,糟粕和沙子总会被冲刷、流走。

  ■经典与现代教材

  记者:经典教育与当代课程如何协调起来?

  郭:目前在新版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分量已有所增加,并允许地方课程有30%的自选权限,这30%可根据地方特色编辑课本课程。如河北是董仲舒的故乡,河北就可以加入与董仲舒有关的经典文化。

  ■如何看“反读经”

  记者:社会上也有一些反对青少年读经的声音,这些人认为读经是“复古”行为,您怎样看待?

  郭:这个现象值得欣喜,这说明社会进步了,可以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存在。假如社会上对待一件事情都是一个调子,那就沉闷了。

  我们欢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形式。我们既不能赶走“德先生”、“赛先生”,也不能把“孔先生”压在地下。对于目前的不同声音,应以一种平和心态看待。

  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吸纳不同文化、融会贯通的过程。正因为不断有新鲜的文化因素注入,传统文化才能保持新鲜的活力。

  这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相关报道

  有哪些诵读班在坚持?

  赵女士的免费经典诵读班

  省会赵女士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免费经典诵读班已经3年了。她做这件事完全是出于公益的考虑,她要为备课、教学搭上休息时间,还要支付租用教室的费用。尽管她不愿做宣传,但随着孩子们的日益进步和家长间的口碑传递,现在这个教学班已发展到二十几个孩子参加,学生从4岁到12岁不等,学生最多的时候达到40余人,还有很多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学习、诵读。

  赵女士主要教孩子们《论语》、《老子》、《笠翁对韵》,同时穿插《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书籍。

  赵女士说,读书是长期的事情,就像给小树施肥,有了丰富的土壤,小树就能把根扎得更深,经过五年、十年,慢慢就会看出效果。传承经典是长期的,关键是坚持。

  吴孟恩的免费经典诵读班

  省会吴孟恩先生等人创办免费经典诵读班将近两年,下星期其第四个教学班将要开课。

  据吴孟恩先生介绍,他的学生都是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他们的教学班最先利用《三字经》、《千字文》教孩子们识字,然后再学习《朱子格言》、《中庸》和《孟子》。“识两千字,乃可读书”,先让孩子们掌握基本汉字,再进行做人的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成效。通过背诵,孩子们锻炼了记忆力,培养了做事精力集中的好习惯,而更重要的是经典教育能增加孩子们的涵养。

  行唐明德儿童智力开发园

  行唐的傅江路,在2003年2月创办了明德儿童智力开发园,其教学内容以经典诵读为主,辅以幼儿数学、英语。现在幼儿园已由初办时的十来个孩子发展到一百名左右,年龄在两岁半到六岁之间。

  据傅江路说,他家是世代中医,所以他本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通过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经典教育之后,发现此种教育对孩子的帮助很大,他进而萌发了创办经典教育班的想法。目前,其幼儿园的老师用诵读和游戏的方式教孩子们《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百家姓》等。

  傅江路还说,过一段时间,他将和省会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关注经典教育的朋友聚会,交流探讨。“经典教育”不能仅仅是一时的流行词汇,更重要的是坚持。

  相关提示

  “名师导向孩子未来”儿童读经与文化传承推广会

  订票咨询电话:85288323、13643319926

  订票地址一:省艺术中心售票处

  订票地址二:裕华路裕园广场C-2-2802

  订票地址三:和平东路和合大厦11楼11102室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