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乾陵留待后人开发”说起(茶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04:0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墓乾陵,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典范。对它的发掘与否始终是文物考古界和社会各方面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对陕西乾陵等帝王陵墓暂不发掘。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把它们保护好,留给子孙后代。

  乾陵的考古争论由来已久。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发掘条件是否已经具备?在这个问题上,尽管专家意见不一,但至少有一条却是大家不得不承认的,那就是保护条件尚不过关。

正如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教授宿白所言: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丝绸,至今仍存放在冰箱里不能拿出来示人。不必说其它条件是否具备了,单就从保护条件尚不过关这点上说,言发掘还为时过早。

  乾陵考古发掘,实在有着巨大的诱惑。人们普遍关注的是,陵墓里究竟有些什么宝贝?武则天、唐高宗的遗体还能不能见到?会不会出现像湖南马王堆那样的千年女尸?借用现代技术复原,能否也让人们重见武则天的真实面貌?然而,诱惑毕竟是诱惑,考古发掘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必须依靠高科技手段介入的工作。我国政府一直坚持“不主动发掘”的原则,文物工作的方针是“抢救第一”。既然乾陵的考古发掘还没有到非抢救不可的地步,且条件尚不具备,作出留给子孙后代发掘的决定,无疑是极其理性,极其明智的。

  乾陵暂不发掘,这自是一桩大好事。但说到保护,则不免令人心情沉重。文物保护意识的觉醒和提升,在国际上已有半个世纪,但我们的文物意识尚有许多盲点,情形并不乐观,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公然破坏的行为,终令人扼腕。就拿万里长城来说,目前只有1/3修复和保护完好,另有1/3残破不全,还有1/3早就不复存在。长城脚下的有些村庄,用长城砖盖猪圈、鸡舍等等。这样的意识,这样的行为,怎让我们的文物得到保护?

  在今天看来,无论乾陵抑或长城,作为一张张老照片,已经变得发黄,但其魅力无限。何故?经过岁月的风雨、历史的巨变,那一石一阶,凝聚着独属于它们的荣衰,其积淀至今仍闪射着智慧的异彩和历史的折光,将它们一段段的兴衰历史连缀起来,便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岁月章回。既然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存,那么,历史越悠久,遗存越丰富多彩,便越具有继往开来的价值;而越具有价值,我们越要处理好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关系,千万不能急功近利,随便拿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存开刀。否则,这将成为我们的长期隐痛,我们也将成为历史罪人。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物资源十分丰富。文物是一部物化了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我们与遥远的祖先联系、沟通的重要渠道,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要树立起“保护是发展,留待后人开发也是发展”的长远观念,真正把保护优秀历史文化遗存作为延续一个地方历史文脉的一种高度责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8月10日 第七版)

  作者:赵畅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