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戏曲之乡饱受流失之痛(今日聚焦)(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05:50 人民网-人民日报
戏曲之乡饱受流失之痛(今日聚焦)(图)
  前不久,84岁高龄的豫剧表演艺术大师马金凤应邀演唱豫剧经典唱段《穆桂英挂帅》。

  何浩摄

  本报记者 王明浩

  “过去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到学校图书馆翻报纸、查资料,知道河南地方戏曲流失很多,但没想到,这种流失居然会这么严重!”8月7日,尚在调研途中的河南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千红亮同学,结合实践体会,道出了他对河南地方戏曲生存状况的忧虑:“作为学这个专业的大学生,我的危机意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强烈!”

  从7月5日起,千红亮与河南大学“地方戏曲调查实践服务团”的300名师生一起,围绕河南地方戏曲的渊源、种类、现状在全省进行了专题调研。

  生存环境日益萎缩

  传统戏曲淡出现代人视野

  河南大学此次组织“地方戏曲调查实践服务团”,分成开封、南阳、许昌等10个小组,分头到校园、城镇、乡村,采访地方剧团与民间艺人,通过复印古剧本、拍摄数码照片、摄制DV录像等手段收集资料。

  调查的结果令人心痛:一方面,从剧种来看,作为戏曲之乡的河南,过去流传甚广的65个剧种,几经兴衰、几多蜕变,目前仅剩30余个。除豫剧、曲剧和越调仍广泛流传外,其余大部分都在弱化甚至消亡。以流行豫陕鄂一带的“宛梆”为例,这些年来,这个有着300年历史的剧种日益萎缩,如今内乡县宛梆剧团是该剧种唯一的剧团;另一方面,从剧目来看,河南地方戏的传统剧目有4000多出,时间纵贯上千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但由于保护工作滞后,绝大多数剧目已经消亡或退出河南。剩下200多出常演剧目,不是归于沉寂,就是后继乏人,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河南大学文学院的专家曾遇到过这样一件“尴尬事”:河南有一个县的“曲会”(存在于民间的一种文艺性聚会)很有名,过去繁盛的时候仅地摊式的曲艺、鼓书、说唱就有1000多家。但前年再去现场考察时,却发现只剩下200多家。

  曾经辉煌一时的河南地方戏曲,为何如此不景气?河南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调研室的谷小龙老师说,地方戏曲的孕育、生存受制于方言、地方民俗、建筑、民间祭礼等多种因素。首先,由于“地方性”太浓,在流通和传承上就“先天不足”;其次,地方戏曲固守“口传心授”的模式,艺人多少都有保留,甚至不传下去,艺术接续异常困难。此外,地方戏曲发端于劳动歌舞,属于一种民间娱乐方式。而如今,再偏远的山区、村庄,电视信号都能到达。在现代影视等传媒的冲击下,传统戏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多管齐下形成合力

  让文化基因弦歌不断

  地方戏曲岌岌可危,是奋起抢救保护还是任其自生自灭?答案当然是前者。地方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样式和浓厚的文化精神,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信仰、审美产生过重大影响,至今仍存留和传递着久远的人类文化记忆和信息,是研究地方语言学、民族学等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河南大学民俗与文化研究所所长高有鹏教授认为,地方戏曲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有效载体,当一个剧种消亡时,损失无法估计,这是文化基因的损失、文化传承的中断。拯救濒危的河南地方戏曲,刻不容缓!

  地方戏曲如何在艺术多元化的生态环境中存活和健康发展?谷小龙认为,作为剧种、剧目本身,不能“等、靠、要”,要有存亡意识,不拘于“地方性”,要敢于“走出去”;对艺人来说,必须消除保守思想,无保留地传徒授徒;对政府来说,抢救戏曲需要实实在在的投入,同时要加快整理、研究的步伐,重新建构地方戏曲的面貌和内质。

  河南艺术研究院的吴亚明提出,由于表演艺术本身的特殊性,其生存除靠政府资助外,还要搞好市场运作,优胜劣汰,构建合理的文艺布局,营造产业化发展机制。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刘文峰认为,由于每个剧种、剧团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每个剧种、剧团存在的问题不同,地方政府在制定戏曲政策、方针时,不同的剧种、剧团应定性定类分别管理。他还建议为戏曲剧种、剧团生存发展立法,明确制定戏曲发展政策,依据法律对古老剧种、稀有剧种进行扶持和有效管理。

  “应根据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政策,像抢救保护文物一样抢救保护这些‘活文物’”,高有鹏呼吁,参照文物保护分级的做法,各地文化主管单位对其本地特有剧种在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估分级,并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分别管理,分别对待。对具有一定活力的戏种、曲种,政府要实行保护政策,并鼓励它们参与社会文化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可喜的是,目前,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办公室正组织人员,开始对所有保存的剧目进行数字录音录像的工作,并通过申报文化遗产,对各剧种进行抢救性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立法工作也正在加紧进行。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10日 第十一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