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乡人民冒死救护美飞行员记者赴豫北寻访60年前这一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的亲历者(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05:55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新乡人民冒死救护美飞行员记者赴豫北寻访60年前这一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的亲历者(组图)
新乡人民冒死救护美飞行员记者赴豫北寻访60年前这一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的亲历者(组图)
新乡人民冒死救护美飞行员记者赴豫北寻访60年前这一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的亲历者(组图)
新乡人民冒死救护美飞行员记者赴豫北寻访60年前这一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的亲历者(组图)
核心提示

  60年前的那个春天,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获嘉、新乡县的一些农民、中共地下党员、开明绅士和国民党抗日政府官员共同配合,在日本侵略军的眼皮底下,机智、勇敢地救下了一名美国飞行员。后来,又在日军严密把守的平汉、道清铁路交会处附近,修建了一个临时飞机场,将这位美国飞虎队上校飞行员加布里尔·狄索斯威(G a b r i e l p ·Disosw a y )安全送回到西安飞虎队大本营。

  60年后,本报记者冒着酷暑奔波在获嘉、新乡两县的一些村庄里,寻访当年曾冒死营救美国飞行员的那些老人和他们的后人。听他们讲述那段富有传奇色彩往事……

  事发一刻

  三农民冒死救下美国飞行员

  1945年春天,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处于抗日战场中心地带的新乡县,是中原军事重镇,境内平汉铁路和道清铁路相交会,日军重点将这两条铁路线把守着,加紧将其从四处搜刮来的中国物资运回日本。因此,它成为中国和美国援华飞虎队轰炸的战略目标。

  当年的3月20日下午,飞虎队上校狄索斯威驾驶战斗机,奉命率领另外两架战斗机,从西安起飞,轰炸平汉线黄河以北的日军目标。下午5点左右,3架战斗机飞抵新乡县小冀车站上空时,发现了一列日本军车,一声巨响后,军列成了一堆烂铁,但飞起的碎片击中了狄索斯威驾驶的这架超低空飞行战机,他打开降落伞跳下,跳到了距小冀车站西南8公里处的获嘉县亢村(当时称郭堤)车站附近的刘固堤村村外的黄河故道上。日本兵发现了跳伞的美国飞行员,迅速向他包抄过来,准备生擒。

  这时,另外两架美机见状俯冲过来,吓得追赶的日本兵不敢动弹。狄索斯威趁机朝河堤跑去。迎面碰到刘固堤村3位村民王振兴、王兆业、王俊瑞。这3个年轻人,当时正在地里干活,听到飞机轰炸车站的声音,便站在高处观看,看到狄索斯威跳伞后,日本兵在后面追赶,他们急忙赶来相救。

  由于语言不通,狄索斯威从3个淳朴庄稼人友善的表情和手势中看出,他们是来救自己的,便跟着他们沿着田间小路,向北转移。3个年轻人当晚将这名美国飞行员带到几里外的南务庄找曹文华,曹原来在当时的河南省政府做事,日军占领开封后,辞职返乡。

  狄索斯威一见曹文华,忙从怀中掏出一张布织的证件,上面用中文写着“美国人,来华助战,请协助”。曹文华指点他们去找当时的国民党获嘉县抗日政府县长张建成。可身处日本占领区,怎能保证美国飞行员的安全?张建成只好派人去找新乡县国民抗日自卫团副司令郭家林……

  看到美国飞行员有人救助,王振兴、王兆业、王俊瑞3人便要返回。3人返乡后,王俊瑞在战乱中被打死。王兆业、王振兴因为救美国飞行员一事,不敢在家乡停留。一个跑到上海的亲戚家躲藏;一个到郑州的一家诊所去学医。日本投降后,两人相继回到家乡。王兆业继续务农,王振兴则在村里开了个小诊所,今年上半年,85岁的王振兴和83岁的王兆业相继病逝。

  在漫长的60年里,因种种原因,两位老人最终未能和当年被救的狄索斯威上校见上一面。

  惊人建议

  ”把他藏在俺家炮楼里吧!”

  就在狄索斯威获救的第二天,中共地下党员,受命打入日伪机关、当时任获嘉县日伪政府第一区区长的张安甫,一早便来到日军警备队打探消息。正遇日军各机关头目商议南北合围,布网搜查美国飞行员一事,张安甫机智地说:“游击队如此活跃,能坐视飞行员待毙不管吗!肯定早就转移到安全地方了。咱们搜查的结果又会如何?”

  日军警备队觉得有理,没再大规模搜捕。只是布置在城乡张贴布告,悬赏10万元大洋捉拿美国飞行员,并派密探下去四处打探。再说,郭家林等人与狄索斯威见面后,同张建成商定,决定将狄索斯威带回新乡县翟坡乡西营村自卫团司令部隐藏起来。可自卫团有几百人,司令部里整天人来车往,络绎不绝,哪里能藏得住一个外国人?

  这时,翟坡乡东营村村民孙嘉宾主动提出:“把他藏到俺家炮楼里吧。”

  孙家离日本据点只有几公里,像村里的其他大户人家一样,院里修有一个三层炮楼,狄索斯威被藏进第二层。生活照应,孙嘉宾安排让弟弟孙嘉相负责。一日三餐,自然落在孙嘉相的媳妇宋泉英身上。

  深情回忆

  ”我给他做了一个月的饭哪!”

  今年86岁的宋泉英老太太,大概是当年直接参与营救狄索斯威上校唯一健在的人了。

  8月5日下午,记者在新乡县翟坡镇东营村找到了她的本家玄孙、退休老教师孙明文,在孙老师的热心相助下,记者终于见到了宋老太太,老太太一头银发,身体硬朗,说话底气十足。

  提起照顾狄索斯威的事,老太太说:“我给他做了一个月的饭哪!他不爱吃咱这儿的馍和面条,爱吃面包,俺老头儿就偷偷地跑到新乡,给他买面包、牛奶,那面包像个枕头似的。拿回来,我给他切成片,用油炸炸,上面再撒上白糖。他还爱吃鸡蛋,当时家里没有那么多鸡蛋,我就去街坊邻居家买,人家说,您咋舍得吃这么多鸡蛋?我只好说婆婆身体不好,要补养。”虽然给狄索斯威做了一个月的饭,宋泉英并没有直接面对过他,只有在丈夫孙嘉相傍晚陪他在家里的炮楼上散心时,她才能看到这个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美国飞行员。

  在老太太和家人的叙述中,记者仿佛又被带回到了60年前——

  当时只有36岁的狄索斯威在小炮楼里一待就是一个月,狄索斯威不会说汉语,却会写一些汉字,他和孙嘉相的交流方式就是通过写字或手势。时间长了,俩人结下了深厚友谊。狄索斯威甚至提出要把孙嘉相的5岁女儿孙秀兰认作自己的干闺女,后来,他和郭家林、孙嘉宾等还结拜为兄弟。

  紧急行动

  众人8小时建成临时飞机场

  郭家林把狄氏安置到孙家后,随即就派人与在新乡县一带活动的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的特派员牛平章取得了联系,牛平章马上电告西安,要求火速派人来商议下一步的营救办法。西安那边派能讲一口流利英语的田树信来到了新乡,最后决定派飞机来接狄索斯威。

  既然飞机来接,一定要有可以降落的飞机场,众人商议要修建一个临时飞机场。可当时日军悬赏10万大洋,缉拿美国飞行员,并声言有窝藏掩护者严惩,抄家灭门,血洗全村。“怎么修?”这时当地进步开明的绅士、新乡县大召营小学校长王清田说:“就在俺村修吧!”会后,王清田陪着田树信、狄索斯威等到大召营乡店后营村的麦地实地查看地形,只见麦田里一派丰收景象。修机场要毁近百亩麦田,实在令人心痛。王清田牙一咬说:“先从我家的十几亩地开始。”田树信随即向西安发报:4月22日清晨,飞机来接狄氏。

  4月21日晚8时,王清田带领上百名青壮劳力秘密来到村后的麦地,身后几十头牲畜拉着40个石磙。王清田让人先把麦子拔除,然后用石磙碾压结实,到第二天凌晨4点,占地几十亩的机场终于修好。大约6点钟,一阵飞机的轰鸣声由远而近。飞机还未停稳,狄索斯威便迫不及待地飞奔过去,和飞行员紧紧拥抱。随即他又和在场的村民一一握手,看着眼前这些熟悉的面孔,环顾四周这简易而又如此奇特的机场,他潸然泪下。

  从飞机降落到接走狄索斯威,前后不过10分钟。但建机场救美国人之事,很快就传开了,日伪汉奸闻讯,蜂拥至店后营村,扬言要血洗该村。可是全村2000多口人,无一人告密。一些修机场的村民被严刑拷打仍宁死不屈,敌人找不到任何线索,只得悻悻而去。

  成就佳话

  飞行员寻找当年的救命恩人

  狄索斯威上校被救回西安后,未等战争结束,就调回了美国,后因战功卓著,升至四星上将。1963年至1965年期间,狄索斯威任美驻欧洲空军司令,1968年退役。

  退役后的狄索斯威一直十分感怀忠诚善良的中国普通民众对他的救命之恩。1982年,作为美国议员访华代表团成员的狄索斯威的夫人,遵丈夫之托,到中国寻找当年的救命恩人,但遗憾的是未能找到。

  1992年,新乡的崔来州(现任新乡县广电局副局长)从朋友陈泽文处得知40多年前营救美国飞行员之事,深受感动。二人决定对此事进行调查采访,他们通过北京航空联合会长华人杰教授的百般努力终于和狄索斯威联系上。1995年8月,狄索斯威致信华人杰,希望能重游当年在中国战斗过的地方,见见那些营救过自己的老朋友,可由于身体原因,最终未能成行。

  1997年10月,江泽民主席访美之前,央视到新乡拍摄营救美国飞行员一事时,81岁的孙嘉宾老人写了一封亲笔信并附了一张近照托他们带给狄索斯威。当年的12月10日,88岁的狄索斯威亲笔回信:“亲爱的孙嘉宾:我很抱歉,我不能访问中国了。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把我藏起来时,冒了被日本鬼子从您家中找到我的危险。我希望这些年来您和您的家庭都过得好。也许我们会在另一个世界重相见,如果真有那么一个世界的话。”一年后,82岁的孙嘉宾老人过世。

  …………

  虽然风风雨雨过去了60年,但这段营救美国飞行员的佳话必将世代流传!

  记者刘新萍文图

  责任编辑:任远飞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