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充满活力:构建和谐中原的动力源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08:03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构建和谐中原,就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努力使全省人民在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中和谐相处,变人口大省为人力资源强省,早日实现中原崛起。

  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中原是时代的呼唤

  充满活力是社会进步、协调、和谐的动力源泉和基础条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活力的构成大体包括社会主体的活力,即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直接构成要素和资源的活力;社会生产、生活运行方式和机制所具有的活力等。这三个层面不可分割、互为前提,统一构成社会赖以生存和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社会活力既包括社会成员的个体活力,也包括全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又受后者的影响和制约,二者彼此包容、共同促进。增强社会活力,就要在使每个社会成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执政党整合社会的功能,营造和形成全社会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从根本上说,社会的活力来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本身等各个方面。在经济上要有活力,就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广大人民的创业愿望和动力,形成有利于创业的环境和保障,从而促进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增加。在政治上要有活力,就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引导和发展公民参与政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在文化上要有活力,就要积极培育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引导、教育功能,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要实现中原崛起,就要把河南建设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中原。首先,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保证。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省人民和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巨大的创造活力,这是我们最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其次,这是正确处理和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重要途径,是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更加复杂多变,人民内部矛盾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最广泛、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有助于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有助于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风气和氛围,有助于促进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再次,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从而有利于各级党委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活力,是筑牢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衡量党的先进性、检验党的执政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只有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才能理顺群众情绪、激发创造活力,才能增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中原的现实审视

  近年来,我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使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协调,各种矛盾不断得到妥善处理;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大力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初步形成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为人民群众创造力的持久发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他们较好地分享了改革发展的成果。由此,河南社会逐步趋于团结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尤其是7000万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已攀升至2500元左右,人民群众开始萌发更多的创造愿望,迸发更大的创造活力。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差异性,在我省目前的经济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利益冲突,出现了一些磨擦与不和谐因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农业大省,7000万农民近几年的年人均纯收入虽较以前有很大提高,但与城市居民收入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们还要看到,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日趋完善,但仍有一些影响社会创造活力的因素。比如,一些旧观念、旧体制、旧做法还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程度地存在,不敢创新、不能创新、不善创新的现象依然存在,既抑制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也影响了社会的创造活力。这是由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误和不规范行为,使人们对改革成果的分享存在差异;一直作为改革组织者、推动者的政府部门,自身也成了改革的对象;作为一个内陆人口大省,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思维方式,思想解放不够,对外开放不够,积极创业、大胆干事不够。这是制约社会发展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构建和谐中原的瓶颈之一。

  河南地处中原,横向比较中部的几个省份,无论是区位、人口、经济总量、工业基础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河南都有较大的发展优势。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中原,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是全体河南人民的历史责任,需要一种革故鼎新的精神,让近一亿中原儿女的创造才能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中原

  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中原,实现中原崛起,必须从思想上重视、从政策上支持、从制度上保证、从机制上搞活、从大局上规划,使社会充满创造活力,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为社会成员充分施展才能提供机会和舞台,形成一种积极的、进取的、发展的和谐状态。

  第一,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中原,最关键的是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这是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的前提。“四个尊重”是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的重要政策思想。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四个尊重”作为“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的前提,进一步突出了“四个尊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贯彻“四个尊重”,就是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第二,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中原,最重要的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发展,促进和谐。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建设和谐中原的首要任务。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政策导向、法律保障、制度安排,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要通过营造各尽其能的氛围和环境,把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第三,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中原,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方针。广大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始终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我们不仅要在立场上、态度上旗帜鲜明,更要通过具体的政策措施导向,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在构建和谐中原的新的伟大实践中不仅可以一如既往地有所作为,而且还能大有作为、再创辉煌。对于广大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要真正依靠、真正信赖,为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便利、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把社会的创造活力激发出来,形成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

  第四,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中原,最紧迫的是要鼓励和支持新的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主动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对他们的创业精神给予充分鼓励、创造愿望给予切实尊重、创造活动给予真正支持,进一步坚定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把他们的创造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五,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中原,最核心的是要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我省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既是党的整个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党内充满生机和活力,党组织就会产生凝聚力、增强向心力、提高整合力、富有创造力,就可以在全社会产生良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我们要在党内营造更加平等、更加宽松、更加活跃的气氛,鼓励每个党员研究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探索新思路,使每个党员都富于创造精神,积极参与各种创造性的工作和活动,成为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的带头人。

  第六,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中原,最终的落脚点是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要构建和谐中原,就必须移风易俗、兴利除弊,大力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巩固和发展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努力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大力提高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蔚然成风。(执笔:林世选)

  省委宣传部课题组责任编辑:陈要逢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