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种上“超级稻”产业再升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09:17 南方日报

  经济“平均亩产”全国最高 每万元GDP耗能最低

  种上“超级稻”产业再升级

  25岁

  深圳“特别之为”①

  开栏语

  深圳即将25岁了。

  特区之“特”,内涵丰富。从“杀出一条血路来”,到“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由破到立,这片南中国海边的热土从来不曾沉寂。它从来都不缺关注,它一直被寄予厚望,它也一直深孚众望。25年,一代又一代深圳人用他们的智慧和热情在书写特区的内涵。

  在深圳特区即将迎来25周岁生日之际,我们推出一组特别报道——“25岁深圳特别之为”,以示祝贺、祝福。

  已经没有农村的深圳,在龙岗坪山碧岭有着最后一块稻田。在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为首的研究团队努力下,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培育的亩产高达847公斤的“超级稻”,是中国农业未来的新希望。

  深圳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寻找“超级稻”。

  2005年6月13日,深圳绵延百余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上,增加了一道新的风景线:深圳“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奠基挂牌,其核心企业世纪晶源科技有限公司的4个核心技术项目、3个配套项目同时开工建设,生产新一代的节能照明产品——化合物半导体发光器。基地全部建成后,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年可实现产值1000亿元。

  “3平方公里,产值1000亿元。这种精耕细作提高‘单产’、种‘高产田’的新思路,正是‘效益深圳’的核心。”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杨立勋教授表示,“效益深圳”,即是要从单位面积投资强度、产出水平及能源资源消耗标准等方面,调整准入门槛,让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为优势产业腾出发展空间。

  反思

  从“苏州阴影”到四个“难以为继”

  2003年,整个深圳都有一种隐隐的担忧。当年,虽然深圳以GDP2840亿元险胜GDP2700亿元的苏州,但后者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深圳。深圳人普遍担忧:凭借土地资源、地缘文化上的优势,苏州近年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加速度对资源相对短缺的深圳构成强大的威慑。当年年底,深圳市政府组团考察了苏州,同时,深圳人也对自身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

  经过25年的高速发展,“深圳速度”成为深圳的代名词,但这种粗放式的高速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大量消耗上。李鸿忠指出,现在的深圳已经明显受到四个“难以为继”的制约。土地、空间有限,剩余可开发用地仅200多平方公里,按照传统的速度模式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抽干东江水也无法满足速度模式下的增长需要;按照速度模式,实现万亿元GDP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而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环境容量已经严重透支,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

  调整

  从新特区主义到41项指标

  经过一年多思索,深圳人走出了自艾自怜的困境,交出了一份令人兴奋的蓝图——新特区主义。苏州的GDP超过深圳已成事实,深圳的GDP排名也被挤到了老五的位置,但GDP不再是深圳人唯一看重的东西。今年1月13日召开的中共深圳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李鸿忠以务实的姿态提出“完成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的转变”,重新指明了深圳奔跑的方向。

  在总结“效益深圳”理念的同时,深圳市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控指标体系》,以一整套涵盖41项指标的考核体系,把“效益深圳”具体化,把“效益深圳”的建设变成可以考核的工作效果。这41项考核指标以“效益深圳”为核心,分为“宏观效益”、“生态环境”、“创新动力”三大方面。其中,人均GDP、万元GDP水耗、万元GDP建设用地、万元GDP能耗等12项又是其核心指标。这些指标,是隐藏在GDP数字背后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成效

  每万元GDP能耗仅为全国的32.9%

  “实际上,最近几年深圳已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校正发展思路,调整经济特区前进的航向,开始尝到了‘效益深圳’的甜头。”杨立勋表示,2004年深圳每平方公里产出了1.75亿元的GDP和6000万元的税收。高新区1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平方公里产值达到94.6亿元。两项指标均为全国之最。

  另外,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深圳每万元GDP的电耗为1168千瓦时,比北京市要低37%,甚至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水耗为26吨/万元,远远低于全国的200吨/万元左右的平均水平。与全国万元GDP能耗1.58吨标准煤相比,深圳市仅为全国的32.9%。“这些指标均为全国最低。”

  1.75亿→3亿→6亿 这一次,用“效益”领跑

  抚追今昔

  经济“精耕细作”、“亩产最高”,既是深圳现在的骄傲,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深圳去年每平方公里面积产出仅1.75亿元,跟国际水平比仍有很大差距。香港的面积只有深圳1/2,但经济总量是深圳的4倍;东京的面积与深圳相仿,经济总量高达5100亿美元,是深圳的10倍多。深圳经济要再进一步,必须向这些领先者看齐,具体地说,是将单位面积产出从1.75亿元到3亿元再到6亿元的提升。

  1.75亿元是深圳2004年每平方公里的产出,3亿元是深圳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GDP达到11000美元的一个指标值,6亿元则是深圳在不用资源换速度的前提下,将15%左右的增长速度再保持10年,经济总量再翻两番,GDP达到1.2万亿元时要达到的单位土地产出水平。也就是说,在2015年,深圳的经济总量要大致相当于香港或广东全省现在的数字,单位产出效率相当于香港现在水平的一半。

  要实现深圳的这个“亩产”目标,必须种上“超级稻”——产业结构的升级。2005年1月13日召开的深圳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第一次提出了把文化产业作为第四支柱产业来发展。既不占用大量自然资源,又不污染环境,能创造出大量产值和就业岗位的文化产业,对面临“四个难以为继”的深圳来说,算得上是量身订做的“超级稻”。

  而自2003年5月开始推行的“适度重型化”战略,则是深圳的另一片“超级稻”。所谓的“适度重型化”,是在原有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上,沿着全球化产业链条向高端发展,加重并延伸到重工业领域,同时建设高新技术起点的新兴重化工业。一方面,为国际市场提供高附加值的制成品;另一方面,在向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转移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链条的同时,为它们提供相关产业的装备和技术。

  历史上,深圳凭借“三来一补”的低附加值加工业起家,在关外许多地方,这仍是不少街道的主要经济支柱。将这种以环境资源的巨大破坏和消耗为代价的工业进行梯度转移,让位于高端产业、先进制造业,仅仅是时间问题。

  而因为转移掉短期能贡献大量GDP却不能可持续发展的低端产业,所造成的深圳速度表面上的减缓,只是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而已。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深圳杀出了一条“血路”,率先迎来“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更早地遇到了“矛盾凸显期”。在新的历史阶段,深圳同样有责任率先趟出一条新路。“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经过短暂的迷茫之后,深圳将再一次屹立在中国改革的潮头。

  统筹 吕冰冰 撰文 陈默 摄影 丁玎

  图:

  “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深圳将再一次屹立在中国改革的潮头。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