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日本单口相声走向衰落(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09:48 环球时报
日本单口相声走向衰落(组图)
林家一平在为观众表演中文落语。曹鹏程摄

  炎炎夏日,一年一度的“大银座落语祭”在日本银座街头拉开了序幕。伴着清脆的鼓点,摇着硕大的团扇,喜爱落语的日本人又聚在一起,寻找快乐。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有一场特别节目,著名的落语家林家一平要用汉语来表演落语。

  落语只有500个经典段子

  不管是表演方式还是表演内容,落语都与中国的单口相声相似,“大银座落语祭”实际就是相声节。日语的“落”是指抖包袱,落语最精彩之处就在于段子最后的“落”。表演者身着传统和服,手持折扇,跪坐于蒲团之上,依靠幽默诙谐的笑话和惟妙惟肖的表演制造笑料。日本关根默庵所著的《江户之落语》曾这样描述落语的魅力:“一碗白汤,一柄折扇,三寸舌根轻动,则种种世态人情,入耳触目,感兴觉快,落语之力诚可与浴后的茗香熏烟等也。”

  落语发展到今日,可分为滑稽说、人情说、戏剧说和怪谈说4类。滑稽说是通过表演小笑话,最后抖出包袱逗观众发笑,狭义的落语指的就是滑稽说。人情说则反映一些世间的人情冷暖,有时令人苦笑,有时令人落泪。戏剧说来自于歌舞伎等其他传统艺术,又说又唱,有时还会使用大一些的道具。怪谈说场内昏暗,表演者有时会模拟鬼怪,讽刺人世间的丑恶。落语的种类虽然不少,但是日本落语界一直有着“修炼500段”的说法,就是说,落语只有500个左右的经典段子,多年以来反复上演。现代段子虽然经常出现,但很少有能作为经典保留下来的。

  落语来源于中国

  日本落语来源于中国。日本著名落语家三游亭元乐在《读论语之论语说》中明确阐述:中国早在汉代就有类似现在的单口相声的表演方式,江户时代的段子大多来自一本从中国传入的名为《笑府》(可能是日文译本的名称)的笑话集,后来又陆续受到《宫廷野史》和《聊斋志异》等文学作品的影响,落语艺术不断繁荣。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林家一平介绍,日本落语最初只是说笑话,以后逐渐有人在路旁设肆卖艺,转而定期登台,于是表演者不只一个人,故事也越来越冗长。1744年,落语祖师露野五郎兵卫在京都首先表演“街头杂话”,开启了日本落语的先河。50年后,落语艺术移师江户(现在的东京)。1798年,东京的寺院里出现了第一家专门表演落语的场所———“寄席”,落语家三笑亭歌乐开始在“寄席”把落语介绍给普通民众。周作人先生在日期间所住的本乡西片町街尽头的铃木亭正是“寄席”。他曾见柳家小官升高座,俨然如村塾师,徐徐陈说,如讲《论语》,听者则忍俊不禁。落语艺术在19世纪迎来了两次繁荣期,最繁荣时曾出现了172家“寄席”。

  进入20世纪,落语依然是日本人喜爱的大众艺术,然而60年代,被落语家们称为“最大的敌人”的电影出现,落语开始走向衰落。一平的父亲林家三平借鉴中国的单口相声,使用通俗易懂的现代日语改变了落语的表现形式,“寄席”又迎来了短暂的繁荣。进入21世纪,随着各种形式的新娱乐形式不断出现,落语再次走向衰退,许多落语家甚至放弃祖业,改投别行。

  用中文表演落语

  演出结束后,林家一平告诉记者,电影电视时代的落语如何继续生存的确是一个大问题。2004年,6位著名的落语家组成“六人会”,着手对落语进行改革。“大银座落语祭”就是“六人会”的第一项改革措施,在这个相声节里,许多新形式的落语不断出现。林家一平利用业余时间苦学了1年多中文,用中文来表演落语就是一种新的尝试,今后他还想继续尝试推出韩语版和英语版的落语。

  林家一平的中文落语名为《荞麦面》,来自日本传统的落语段子,情节非常简单。一个聪明人去面馆吃面,吃完后要付给店主8文钱。聪明人数钱时想了一个鬼点子,先数“1、2、3、4”,然后问“几点了?”,店主回答说“6点”,于是这人接着数钱“6、7、8”,这样就少交了一文钱。一个笨家伙也想如法炮制,在数到4的时候也突然问店主“几点了?”,结果店主回答说“3点”,笨家伙只好重新再从3数起,多付了两文。因为是第一次用中文演出,林家有些紧张,甚至有时发音不怎么清楚,不过在座观众还是非常满意。

  除了落语,笑的艺术形式还有漫才(类似对口相声)和做笑(类似小品)。现在只有做笑依然火暴,落语只有在日本广播协会(NHK)深夜的串场节目中才会出现。去年,由长濑智也和冈田准一共同主演的《虎与龙》开始播出,这是一部反映当代落语家的电视剧。两人每集都要表演一段落语,一时间,落语重新流行起来。林家表示,今年光顾“大银座落语祭”的年轻人就比去年多了,落语家还需要继续用笑声争取更多的观众。

  《环球时报》 (2005年08月08日 第二十二版)
日本单口相声走向衰落(组图)
日本银座街头的历代知名落语家头像

  作者:本报驻日本特派记者曹鹏程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