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湟水如何走出生态困境(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11:12 人民网 | |||||||||||||||
湟水流域生态亮起了“红灯” 7月10日,雨后斜阳,记者遇见青海省林业局局长李三旦、省林勘院院长董旭一行。20天来,他们深入林区、山区,进行湟水流域生态建设实地调查。董旭说话很直率:“一路看来,实施林业工程的地方有效果,一些山青了,水绿了,来水量增大了,河汊草地变林地了。但是,湟水流域整体环境质量未变,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水质污染严重。” 数据显示:湟水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3万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81%,造成黄河来水量减少,泥沙含量增加、水库渠道淤塞;历史上湟水可以进行水运,现在流域人均和亩均水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4,水源利用率接近60%,预计5年后将缺水10亿多立方米;水质污染相对青海其他地区更为严重,多数地段水质低于三类标准,其中西宁干流、西川河、北川河仅能达到四类水质标准。 在湟水流域的一些地方,如今能发现不少存在“生态赤字”的山村。乐都县李家乡马泉沟300多口人,一色小土房铺满山顶,绿草覆盖率几乎是零,农民年收入仅500元,家家户户还要从900米远的深沟里挑水上山吃。平安县副县长罗兴海感叹地说:“湟水两侧山区再不移民封沟,生态环境较好的河谷川水地带也可能会出现‘生态赤字’!” 实施生态经济战略 走进距湟水源头30多公里处的海晏县青海湖乡的夏秋牧场,绿色植被覆盖山顶,半膝深的灌木丛布满湟水两岸。但是,源头以下50公里的青海湖畔却是另一番景象。达玉五谷村党支部书记果列说:“我们这里冬季最冷时达到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大风一年刮到头,扬沙天要从3月延续到5月,大家吃水都很困难。” 据了解,舍饲圈养在青海还不完善,粗放的、靠天吃饭的畜牧经济还大量存在。正如一些专家所言,传统的农牧业发展模式虽然在过去起了很大作用,但也给生态带来了很大破坏,以至于在有些地方造成了“生态赤字”。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今年6月中旬,受青海省政府之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新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等专程飞赴青海,和青海省内相关专家一道,开展湟水流域科学考察活动。青海省将结合此次科学考察成果,做出《湟水流域生态治理规划》。实施生态经济战略,已成为青海省委、省政府和许多专家的共识。 张新时院士以3200米高原和山地、2600米森林下线、2000米中山和低山等界线,以及河谷川水地带,把湟水流域归结划分为“三带一川”。他认为,为了改变传统农牧业发展模式,应有三个战略上的大转变:一是以自然放牧为主的畜牧业经济形式,转变为以高产优质人工饲草地为基础的现代化畜牧业经济;二要把现在低产量、低质量、低价值的种植业结构,转变为以高产值的现代生物技术支持的特种经济作物发展格局;三是林业经济从现在单纯以防护为主的生态建设方式,转变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充分结合产业的林业经济。未来的“湟水就是金水”。院士、专家们告诉记者,环湖和湟水流域的小油菜,在目前国际市场上优质食用菜籽油仅次于地中海的橄榄油,其不饱和脂肪酸趋势要超过橄榄油,油渣还具有美容防晒功能,市场前景广阔。环湖乃至青藏高原牦牛,其乳汁含量和干烙素含量比荷兰牛高许多,可以形成以牦牛为主的现代化畜牧业产业链。湟水谷地林木覆盖率比黄土高原高,改造成为优质速生林和灌木,以形成中高山和中低山林业经济区。 建造湟水河两岸绿色走廊 新修订的《青海省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今年6月1日起实施。新《条例》明确了政府及主要负责人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责任,并将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及主要负责人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同时,根据水污染防治要求,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湟水流域生态治理奋袂而起。今年5月,青海省委书记赵乐际说:“要把整个湟水流域的绿化和生态保护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把这项工作作为‘十一五’规划中全省绿化、环保的重点,认真作好项目规划和前期工作。争取用2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湟水河南北两岸绿色走廊。” 在工业污染较重的海东地区,地委、行署今年加大了对落后生产能力、工艺、产品淘汰、取缔和关停力度,大部分电解铝企业实施行业技术改造,淘汰了水泥机立窖生产线。目前已完成青海青稞酒集团的废水处理,乐都华夏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大峡水泥厂的粉尘处理与民和11家硅铁企业的烟尘处理任务。今年内全区生活垃圾将得到基本处理,各县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加快,集中供暖率可望达到28%,城镇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比“九五”末均提高4.17%。 加快治理河道,绿化荒山,已成为湟水两岸人们的共同行动。“再穷也不能减少生态建设投资,上半年我们退耕还林434亩,营造三北防护林1000亩,天然林保护1600亩,封山育林2.5万亩,均为任务的100%。”湟源县县长范兴良介绍说。互助县总土地面积514.6万亩,林业用地272.8万亩,占了53%,跨入新世纪5年已经造林50万亩;大通县近5年累计投入8574万元,完成造林35万亩,封山育林29万亩,四旁植树960万株,退耕还林草22万亩;海东地区治理硅铁等烟尘污染投资5200万元,工业废水处理率已达70%。西宁已完成南北山造林15160亩,栽植各类乔、灌木近1000万株。为治理湟水河一级支流北川河的污染,在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治理下,现已建成防洪堤23公里,其中沿河企业共同新建防洪堤7公里。 生态建设须综合治理(专家视角) 山仑(中国工程院院士): 要治理湟水流域,就必须认识和掌握流域生态特点。湟水流域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带,是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黄土丘陵区。“水”是湟水流域生态建设和农业建设最主要的问题。 湟水流域生态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综合治理十分必要。湟水谷地的现状决定了该地区林业重在封育、畜牧业要考虑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工业要防止污染。因为这是一项庞大的综合治理工程,所以各行业、各部门要在统一的治理规划下,协调运作、统筹安排。这样,才能做到植被的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林业的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