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五载“帝国”梦一朝成空反思顾雏军发人深省(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12:36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五载“帝国”梦一朝成空反思顾雏军发人深省(图)
收购篇

  2000年7月,顾雏军涉足资本市场,他的格林柯尔成功登陆香港创业板,融资5.46亿元,控制着位于国内各地的6家格林柯尔公司,生产制冷剂。

  2001年,他亮相内地资本市场,当年10月,斥资5.6亿元收购冰箱巨头科龙电器,从而一举成名。随后便展开了疯狂的“资本收购攻伐战”:

  2002年初,收购江西齐洛瓦。同年10月,斥资3亿元整体收购吉诺尔冰箱厂。12月,收购远东阿里斯顿公司的全部生产线。

  2003年5月,创建科龙南昌工业园,占地2500亩,总投资3.6亿美元。同月,耗资1亿余元收购杭州西泠集团70%的股权。还是这个月,另一冰箱巨头美菱电器20.03%的股份又以2.07亿元的价格被其收入囊中。

  2003年12月,出手4.178亿元人民币收购亚星客车。

  2004年4月,以1.01亿元的价格入主襄阳轴承。

  2004年8月,以1.84亿元的价格收购商丘冰熊,并控制了一家A股上市公司华意压缩。

  这样,短短5年时间内,顾雏军已经横跨制冷剂、冰箱、空调和汽车四大产业,麾下有1家香港上市公司,5家A股上市公司,号称“格林柯尔系”。④4

  质疑篇

  从顾雏军收购科龙开始,国内媒体对这个来历不明的收购者的质疑就没有停止过。

  2001年12月,著名媒体《财经》杂志发表了《细探格林柯尔》一文,从多个方面质疑了顾雏军及其神奇的创业经历及格林柯尔高额利润等等。自称“深感受伤”的顾雏军,高调召集50余家京穗港媒体记者澄清事实,可并未做出正面有力的回击。

  2002年7月,《财经》杂志再次发表文章《天津格林柯尔探秘》,认为科龙可能以远远高出市场价格的高价购买了天津格林柯尔的制冷剂,该关联交易侵害了科龙股东的利益。同时,文章称“天津格林柯尔2000年的销售额不过300多万元,这使香港格林柯尔利润过亿的业绩失去了基本支持”,如此一来,收购科龙的钱从哪里来,也就随之受到质疑。

  面对愈演愈烈的媒体攻势,顾雏军高调答复:“不要问我的钱从哪里来”,总之,“我的钱多得用不完”。

  质疑的高潮来自郎咸平,素有“郎监管”之称的一位香港金融学教授。2004年8月,他发表了一篇题为《在“国退民进”盛宴中狂欢的格林柯尔》的文章,对顾雏军进行全面讨伐。他详细分析了顾氏在资本市场上巧取豪夺的七种手段,认为顾氏收购所需资金不过是通过占用科龙电器巨大的现金流而得来的。由此也引发了中国经济学界的国企产权改革大讨论。此举再次惹来了顾雏军的冲天怒火,在香港将郎咸平告上了法庭。

  而最终公开全面彻底的倒顾运动来自法律界人士,2005年7月11日,在红光案、银广夏案等多起证券市场维权诉讼中表现出色的著名律师严义明,委托新浪网和上海证券报进行投票权征集,以求罢免科龙电器现任董事顾雏军。④4

  瓦解篇

  尽管滞后,但监管还是到来了。2005年5月,科龙电器被证监会立案调查。8月1日,包括顾雏军在内的多名高管被捕。8月2日,格林柯尔系所包含的5家A股上市公司纷纷发布公告,全部表达了脱离顾雏军掌控的意愿。

  *ST亚星公告称,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冻结格林柯尔持有的占*ST亚星总股本60.67%的1.15亿股股权,期限一年。

  襄阳轴承宣布,公司已要求解除格林柯尔针对襄阳轴承的收购合同。2004年公司改制后,生产经营稳步提高,格林柯尔对其并未造成影响。

  美菱电器7月26日称,美菱集团正在与格林柯尔洽谈回购其所持美菱电器股份的相关事宜。

  华意压缩则称,法院已经依法冻结了科龙电器所持有的公司股份。

  作为格林柯尔系的核心企业,科龙电器的控股股东虽然仍是格林柯尔,但易主已成必然。

  至此,格林柯尔系终于土崩瓦解。④4

  反思篇

  为何监管总迟来

  从收购科龙电器开始,媒体和专家的质疑声便不绝于耳,质疑焦点是,高达5亿余元的收购是从哪里来的?随后几年间疯狂收购所需的数十亿元资金,又是来自何处?

  而顾雏军始终只有一句话:“我凭什么要告诉你我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然而,他可以不正面回应资金的来源。但作为这个市场的组织者和监管者,面对媒体和专家的质疑,为什么不从自己的职责出发,而无动于衷呢?

  “这里面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信息滞后,就是反映到有关部门的信息,滞后于市场和媒体传播的即时信息;一种是调查处理的周期过长,在调查过程中,不可能限制资本运作的进行。”一位资深的市场监管专家说。但他也坦陈,对资本运作的“过程监管”,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中还存在很大漏洞。

  糊里糊涂被收购

  格林柯尔系众叛亲离,此时最尴尬的,也许莫过于当初把顾氏当成财神爷、把手中的上市公司股权贱卖给他的一些地方政府。

  比如科龙所在地佛山市顺德区政府。当初,顾雏军旗下的格林柯尔,其实并不具备收购科龙的实力,而顺德区政府为了甩包袱,在和顾雏军的谈判中作了较大让步,使其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完成收购。

  于是,值得追问的是,当地政府当时有没有对顾雏军和他的格林柯尔进行过必要的“调查”?众所周知,在资本市场的购并运作中,被收购方一般都要委托专业机构对收购方进行尽职调查。如果当地政府非常清楚顾氏的实力,那么,对于目前这场风波,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震荡和对社会利益的伤害,地方政府又该负何责任?

  收购科龙,给顾雏军带来极大的“品牌效应”和“示范意义”,使他得以实施连环收购。连媒体都知道去追问“钱从哪里来”,这些掌控巨额国有资产的地方政府为什么就想不到查查顾氏的“家底”呢?

  为何独董不独立

  顾氏只花了3亿多元资金就控制了科龙上百亿元资产,而这3亿多元资金最终还是流回其旗下企业。在此过程中,如果说局外人难以看明白,可独立董事干什么去了?

  “这其实是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一个通病。与其说独立董事是全体股东的独立董事,还不如说是董事长个人的独立董事。很多独立董事并不‘独立’。”一位资深人士说。

  这位人士介绍,独立董事主要集中在两种人上:名人和熟人。“无论是名人还是熟人,都跟董事长个人有比较深的关系。”他说。这样的“独立”董事,能够指望其代表全体股东利益,对大股东进行监督,防患于未然吗?

  从德隆到格林柯尔,从唐氏兄弟到顾雏军,以及众多已经败落的资本市场草莽英雄,尽管神话细节各异,但基本轨迹却大体相同。今天,我们细析“顾版资本神话”的荣枯史,与所有破灭的资本神话一样,违规违法的种子在开篇时就已种下,并伴随着全过程。过程监管存在空白和漏洞不容忽视,到了亡羊补牢的时候了!也许这才是我们反思顾雏军和格林柯尔的意义所在。④4

  责任编辑:陈要逢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