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民工子女的寂寞暑假(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13:36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民工子女的寂寞暑假(图)
窗外又能有什么不同呢?特别提示

  有人称他们是“民工第二代”,也有人送给他们一个阳光的名字“城市新市民”,但无论哪一种称谓都掩饰不了他们在城市边缘生活的尴尬现实。在城里孩子为暑期长假欢呼的同时,他们又是如何度过呢?近日记者走进这个不被注意的群落,探访———

  对于大多数城市孩子来说,暑假意味着自由:不用早起,没有繁重的功课,还可以参加各类夏令营,家庭条件好的还能出去旅游。但是对于游离于城市边缘的进城务工者的子女而言,暑假却意味着漫长的无聊,或是提前体味生活艰辛的演练场。

  练摊的小男孩

  8月3日下午2时,烈日下的长延堡市场里行人寥寥,商家都借此机会小憩。拐进其中一个不到2米宽、闷热的小巷里,一个皮肤晒得黝黑的小男孩正趴在卖衣服的小摊上,睁着圆圆的眼睛盯着摊前的巷道,手里拿着没有翻开的小学语文书。在脚边的凉席上,小家伙的妈妈正在午休。见有人走过来,他忙叫醒妈妈。他就是焦昆,10岁,在鸣犊小学上三年级,平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放暑假了才来到爸爸妈妈身边。

  据樊女士讲,他们是从鸣犊来西安打工的,焦昆的爸爸每天要上班,她自己还要摆摊。暑假把焦昆一个人留在家里,怕他整天看电视不学习,只好把他带到市场上来,上午督促他做暑假作业,下午就在市场周围玩玩。

  “放假后整天就是呆在这儿看货摊,听老师说西安有野生动物园、海洋馆,可爸爸妈妈都没有时间陪我去,暑假真没意思。”小焦昆对记者说。听到孩子无心的怨言,樊女士面露难色。

  令樊女士为难的还有儿子的转学问题。他们夫妻俩来了三四年了,年年给儿子找学校,遗憾的是,至今孩子的转学问题还没有解决。“娃在老家上学,年纪小,自觉性不够,平时学习上又没有人督促,眼看着他学习跟不上,我们又难过又没办法。”樊女士无奈地说,“政策上总说父母在哪里工作,子女就就近上学,可落实起来咋就这么难呢?”

  最近他们托熟人、找关系,跑了好几所公办小学,可得到的说法都是“学生已经满员了,除非有人转走才有空位”。而一些民工子弟小学虽然表示开学后可随时报到,但考虑到教学质量,他们不想把孩子转去。“娃马上要读四年级了,学习会越来越紧,不上个好些的学校以后咋办?”樊女士说,“如果这次转不成,下学期我们还得继续想办法。”还有不到一个月就开学了,焦昆能不能留在父母身边上学呢?

  自己“找乐子”的杨阳

  8月6日,西崔家庄。

  杨阳今年6岁了,想着下半年上小学一年级又能认识很多小朋友,他兴奋不已,可眼前的这个暑假却漫漫无期。“我真想早点开学,在家太没意思了,每天只能跟哥哥一起玩。”

  杨阳家在四川广元,出生在当初父母打工的深圳,两年前又随父母来西安。父母开了一个面向民工的小餐馆,记者在这里认识了正在帮客人倒茶的杨阳,并随他来到一家人的住处:单间民房里挤放着两张床,一台电风扇是惟一的电器。

  平时上幼儿园有许多小伙伴一起玩,现在放暑假了,杨阳的空间就只剩下从住所到餐馆。杨师傅夫妻俩整天在餐馆忙活,比杨阳大5岁的哥哥因为有许多暑假作业,还要学英语,也没有多少时间陪他。活泼好动的杨阳只好从这张床跳到那张床,在被子上翻滚,要么用根绳子拴着算盘“哗啦哗啦”地拉来拉去,或者趴在窗台上,看楼下的人来人往,玩累了就躺在床上睡觉。让杨阳感到欣慰的是在父母的川菜馆内还有一台电视机,小家伙在客人少的时候就趴在餐桌上,百无聊赖地换着节目,寻找自己心仪的动画片。

  记者注意到,无论在哪儿,杨阳的手里总拿着一个火柴盒大小的汽车模型,绿色的漆面已磨得斑驳,他说这是他惟一的玩具。现在为了能打发时间,杨阳学会了自己“找乐子”,有时他一个人偷偷溜进对面的政法学院里抓蛐蛐。

  “你参加过夏令营活动吗?”“什么是夏令营呀?”“那你暑假每天都做些什么?”“早上睡睡懒觉,下午看看电视呗!”“快去和哥哥一起做作业!”杨师傅佯怒道。“我没有暑假作业!”小家伙不甘示弱。

  “杨阳其实是个挺懂事的孩子,客人多的时候,他也主动帮忙倒茶、收拾桌子。”杨阳的妈妈说。

  谈起老家时,小家伙很想念他的爷爷奶奶,“我都六岁了才回过老家两次,现在可想他们了,但爸妈只有过年才有时间带我回去。”

  “爸爸带我们去过一次野生动物园,里面有好多动物,可好玩了。”杨阳兴奋地说。

  “也想能让他们像城里孩子那样参加夏令营、培训班,外出旅游,可我们做小生意的,既没钱,也没时间。”杨师傅叹了口气。

  据一位村民介绍,作为长安区民工聚居地之一,西崔家庄居住了近千名外来务工人员。走在村巷间,随处可见随父母进城的孩子,见到陌生人他们有时还主动打招呼,然后笑着跑掉。或许这也是他们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

  不知道城墙上是啥样

  8月3日晚9点,在长安区大学城附近一家凉皮店,昏黄的路灯下,高小燕正在擦土豆丝,身边一个小男孩在切黄瓜片,动作熟练麻利,切得又快又薄。见记者夸孩子能干,身边正在忙着蒸馍的父亲微笑着说:“让孩子吃吃苦对今后成长有帮助。”腼腆的小燕不太言语。

  这个凉皮店不足10平方米,左边放下3排桌椅,右边便是锅灶,洗菜、切菜只能搬到门外,这个外人看来不起眼的小店却是一家五口人惟一的生活来源。据小店的老板高师傅讲,他来自山东农村,有三个孩子,小燕是老大,今年读高二,她还有一个妹妹读高一,弟弟读初一,平时两个女儿和爷爷奶奶一起在老家上学,儿子在这里的学校借读。

  “放暑假了,把两个女儿接到西安,一来平时学习太紧张,暑假让她们出来放松放松,二来让她们到店里帮忙,体会一下父母赚钱供子女上学不容易,不要辜负父母的期望,再就是让她们看看附近的大学,给她们鼓鼓劲儿,争取以后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但小燕告诉记者,她每天从早上6点多一直到晚上11点多都要在店里帮忙,根本没时间出去逛,只有趁客人少的时候,做做暑假作业。“现在比上学还要忙。”小燕说。

  “来西安一个多月了,俺们只到城里边去过一次,在公交车上看了一眼西安的城墙,一闪就过去了,也不知道城墙上是啥样。”小燕低着头说,“我们的课本里还提过兵马俑、碑林博物馆、西安城墙,本来还以为到西安来能到处看看。”

  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生存关注

  采访过程中,记者还认识了璐璐和天恩。

  记者见到10岁的璐璐时,她妈妈正在睡午觉,璐璐趴在小店的桌子上做作业,她的弟弟和妹妹在马路上打闹,对马路上的车流没有丝毫的警觉。

  6岁的天恩三年前随父母来西安打工,记者采访的当日早上,他和妹妹坐在地面上吃早饭,茶叶蛋掉在地上,他捡起来用手擦擦土,然后放进嘴里。

  杨阳、焦昆、小燕……当与他们同龄的城市孩子在为看不完的电视剧、游不够的山山水水而抱怨暑假太短时,他们却在为打发无聊的暑假而犯愁。

  记者从一直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团市委权益部了解到,西安目前已有外来务工人员近百万,随他们进城的子女的人数虽没有具体统计,但按照有关部门作出的5%~7%的保守估计,这些“城市新市民”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却仍停留在基本的生存层面。团市委权益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一直在做和即将开始进行的都是关于进城务工子女救助的活动,而对于他们其他需求的关注还未能列入日程。

  记者从其他部门了解到的情况也与此类似。面对各种各样的游乐设施,这些孩子只能透过游乐园的栏杆眼睁睁地往里看,近在咫尺的名胜古迹对他们来说却又遥不可及……对于数以万计的“城市新市民”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对生存的关注。

  文/图实习生吕悦王党印记者刘振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