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把我们的采编工作提高一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14:20 人民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各方面支持下,依靠全社同志的努力,人民日报的宣传工作有成绩。对此,中央是肯定的,读者也不断有鼓励。当然,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不少缺点,也犯过错误,需要努力改进。

  不久前,胡乔木同志对改进五版提出了系统的意见。概括起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开阔视野,从“四化”建设全局着眼,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群众现实思想,有的放矢地进

行宣传;对“四化”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给以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形式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不能板起面孔,说不疼不痒的话。编辑部的同志经过反复讨论,认为这一精神不仅适用于五版,对整个报纸的改革都是适用的。各部门已拟出改进工作的办法,有的已经做了,并且收到初步成效。这里就同志们在讨论中涉及的几个问题谈一些意见。

  新闻工作少有的兴旺时期

  我参加新闻工作的时间不算短了。记忆中,像现在这样的新闻工作好形势,过去是少有的,甚至可以说是空前的。胡耀邦同志讲,过去的七年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七年。这些年来,政策对头,人心振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欣欣向荣。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国家形势好了,新闻工作就好做了。这是第一。

  第二,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比过去大大加强了。

  第三,新闻工作本身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大跃进”宣传的经验教训,“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反面经验,以及这几年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鲜经验。

  从以上三方面看,新闻工作确实进入少有的兴旺时期。如果想想历史的情况,就会看得更加清楚。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的路线正确,任务明确——战争、生产、教育。敌我斗争非常激烈,人民内部矛盾不那么突出。当时党对新闻工作抓得很紧又很放手。新闻工作者多数都很年轻,经验少,但敢闯,敢于在实践中创造。“千里疆场任驰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造就了不少人才。这种情况、气氛,我觉得一直延续到五十年代中期以前。

  第二个时期,可不可以说从五十年代后期到十年动乱。“左”的东西出现了,而且越来越多,社会主义建设受到挫折,人民生活改善缓慢,社会问题积累很多,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受到严重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工作很困难,记者难说真话,报纸相当脱离群众。

  过去有个说法:“同实际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这句话意味着不能不考虑党和人民的利益,不能不加选择、不看时机,把什么都登在报纸上,那是对的。解放初期,我们做了两件非常得人心的事情:一件是驱梅,一件是戒烟。当时,内蒙古自治区的梅毒相当厉害,我们党采取很多措施,帮助群众把流行的梅毒控制住了。直到现在,老牧民谈起这件事还感动得落泪。另一件事,国家用了很大力量禁止鸦片。这两件好事,当时报纸上都没有报道。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同实际保持一定的距离”,无疑是正确的。但以后把这句话用宽了、用滥了。我们工作中的问题和缺点,群众的批评和建议,干部的不正之风,等等,逐渐难以见诸报端。到三年困难时期,形势本来不好,报纸上却说“形势大好”。在不少群众心目中,报纸在说假话。“文革”期间,许多新闻单位领导权被林彪、“四人帮”篡夺,说假话达到了顶峰。新闻工作者感受到的以及自我规定的条条框框很多,顾虑重重,更难以在新闻报道中表达自己的正确意见。有个时期写文章只能署“本报记者’,不能署名字,这等于说报道可以不负责任,新闻工作被推到沟底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情况大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很快,人民生活逐年改善。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搞“四化”、搞改革,新事物、新问题、新经验很多。借用“开放”一词,新闻政策空前开放,可以写、应该写的东西越来越多。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真正成为新闻工作者的主心骨。党创造条件鼓励我们多写、写好。过去的新闻“禁区”逐步取消了,报道领域宽广了,宣传形式、体裁远比过去丰富多采。鼓励新闻工作者奋进、“冒尖”,评职称、评先进、评好新闻,目的都是鼓励“冒尖”,希望我们更快地成长起来。

  党中央对人民日报极为关心。中央领导同志提示报道思想,提示改进报纸宣传的意见,批送材料、稿件……多少年来没有现在这样多,这样具体、及时。党和政府给予新闻工作者相当大的“权”,让我们根据四项基本原则,运用评论、述评新闻、编者按、记者来信等等形式,创造性地大胆发言。当然,“权”、“责”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权”大,“责”也大。我们要牢牢记住肩负责任的重大,时时想着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事事严肃认真,谨慎小心,千万不能疏忽大意,更不能忘乎所以。

  报纸上批评自我批评空前活跃,是新闻工作形势大好的一个标志。“表扬一万,批评三千。”这个精神过去就有,也实行过。五十年代后期批评稿越来越少,对推进工作不利。积极的批评,中央支持,群众欢迎,是我们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形势越好,工作越有成绩,越不怕批评。过去,报纸批评某个省的某项工作,那个省的负责人有时就不欢迎;现在变了,很多领导同志希望报纸批评,他们觉得报纸一批评,工作比较好做了。事实证明,这种批评和自我批评取得的客观效果是很好的。我们要珍重这个好形势,积极地、谨慎地运用批评这个武器:从全局利益考虑,把事实调查得十分准确,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说话留有余地。

  现在全国报刊空前多,你追我赶,学长补短,互相促进。这种竞争很有好处,对一切有志气的新闻工作者来说,这是过去少有的好形势。

  我们的思想要跟上形势。如果看不到新闻工作的好形势,不解放思想,不鼓足干劲,不学习先进,不敢改革,而是抱残守缺,故步自封,这也不想做,那也不敢做,就要被动、落后,完不成党给予我们的任务;如果错误地估计形势,认为既然提倡解放思想,就可以没有约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就要犯大错误。宣传报道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本。在这个大前提指引下,完全可以发挥聪明才智,任情翱翔。

  我们的任务和优势

  我们报纸是中央党报,应当成为党的够格的耳目喉舌。读者要求从我们报纸听到中央的声音。党要求我们成为贯彻中央意图的得心应手的工具。我们要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准确、及时地传达给全国人民,把人民贯彻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斗争和经验,准确、及时地反映出来。这是我们的任务,也可以说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应该明白:读者是希望得到党的教导而阅读我们的报纸,各个部门、万千作者是因为我们是中央党报而主动向我们供应材料和稿件。我们需要头脑清醒,善于运用这种优势。为读者、作者服务得好,我们的优势才会发展。反之,它也会因为我们的失误而变成“包袱”。这种教训是有的。

  有一种说法:我们的报纸是传播信息的工具。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觉得完整的说法应该是:我们传播信息,主要是通过事实,传播我们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信息,也就是常说的指导性。我们应把报纸的指导性强不强、好不好,看成衡量党报的党性强不强、好不好的主要标志。

  怎样体现指导性?有的同志认为加强报纸的评论,多登理论文章、工作总结、经验介绍就行了。当然,各种评论是直接说话的,应该加强。除此之处,指导性大量地表现在新闻之中。

  1.评论。评论是报纸的灵魂。现在报上的评论进入少有的甚至可以说是空前兴旺的时期。以我们报纸为例: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今日谈、杂谈,编余、漫话、编者按、大地漫笔、国际札记、署名评论文章,等等,近来每天总有一二十篇。很长时期以来,只是少数人写评论,有的部几乎无人写评论。现在很多人动笔了。像群工部,过去几乎是不写的,近年也写了,有的写得不错。这说明编辑部的同志们思想解放,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这种势头应该大大发展。

  有些社论、评论员文章,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一个问题,长一些是必要的,但不宜多。大量的应该是开门见山、简短精干、没有套话和枝蔓的短评论。有些问题涉及面广,可以分解开来论述,变长文为短文。最近我们写的短评论比较多了,很快地把中央的声音传播出去,读者很欢迎。中央领导同志一再提出评论要短,要尖锐、泼辣,出手要快。我们作了一些改革,这只是起步,还应该下大功夫,提高评论的质量。

  有一种评论,人们习惯称为业务性评论。这种评论不能没有,但写法要改进。不能只是就事论事,就业务谈业务,而应该多从某项业务在“四化”建设中的意义、作用立论,通过业务谈政治,开阔人们的眼界,以区别于某些专业刊物的评论。对此,编辑部曾多次讨论,有人说这种评论不能要,有人说不能不要。现在看来,不登这类评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比如,全国勘探战线有多少万人,工作很辛苦,对“四化”贡献很大。这个系统开个重要会议,希望人民日报写社论,把会议的精神传播到全国去,我们能够不写?这类评论直接表达领导机关对某一项工作的评价和部署,有关部门的同志往往把它当作中央的指示来看待,即使其他行业的读者不看,也有这个系统多少万人看。当然,这种评论的写法要改进。

  写评论,要摆事实,讲道理,尽可能减少以至消灭“应该”、“必须”等指令口吻。这种口气群众厌烦,我们自己也不满意,但又难以完全避开,这说明我们的基本功不高。评论所以有力量,关键在于问题抓的准,立论正确,说到点子上。所谓“一针见血”,是说针扎准了,扎不准见不了血。调子很高,口气很大,看起来吓人,实际空洞无物,不可能击中要害。

  我们提倡编辑部的同志大家动手写评论,更提倡记者写评论,为自己的新闻、通讯“点睛”。

  2.新闻。报纸的指导性,大量地依靠新闻来体现。通过新人、新事、新问题,说明我们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一位中央领导同志说:“报道就是指导”,便是这个意思。

  党和政府一直教导我们,新闻必须真实。四十年代,党中央领导延安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反对“客里空”运动,教育了一代人,把真实看作新闻的生命。我们的新闻报道事实,反映真理,指导性强,赢得读者高度信任。最近读者常常指责我们有的新闻不实或部分失实,应该引起严重注意。写新闻、通讯一定要认真核实,不能有半点虚假。如果事后发现有错,立即更正。

  长期以来,新闻是我们的薄弱环节。过去有一种看法:通讯社发新闻,人民日报搞评论、通讯。这种事实上的分工是自然形成的,我不记得上级有此规定。时间长了,我们不少记者就不大写新闻,有的同志当了几十年记者可以说没有写过新闻。可否规定这么一条:我们的记者,包括编辑部各部临时派出去的编辑,主要任务是写新闻。对年龄大、身体弱的老记者,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参加专业会议的记者,主要力量应该是在会议的材料中发现、采写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新闻,或者评述性新闻。编辑部各部除了提供评论、文章、通讯外,也应该提供好新闻——这应该成为衡量各部工作的一个标志。

  新华社发的新闻,我们应该充分采用。许多兄弟报纸篇幅比我们少,把新华社的新闻加以整理、精编,用集纳形式见报,容纳新闻很多,又很吸引读者。这类办法我们应该学习。

  各省、市、区兄弟报纸是我们的新闻的重要来源。现在我们刊登的相当一部分新闻,是根据地方报纸的稿子编写的。地方报纸体现省、市、区党委的意图很快很准,广泛反映当地工作情况、经验,指导当地工作很及时,我们应该有计划地研究、学习,注意运用它们刊登的各种稿件和材料。

  现在长新闻还是比较多,越是所谓重要新闻越长。这种状况需要改变。新闻短,条数多,版面也活泼。新闻应该事实准确,主题突出,传播及时,短小精干,语言生动,指导性和可读性结合得好。新闻长是我们一大弱点,希望有所改进。

  读者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求从人民日报看到中央的精神,同时希望得到各方面工作的动向和知识,以及体育消息、珍闻趣事包括天上的陨石、地下的文物等等。这些我们都要注意宣传,帮助读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提高爱国主义、共产主义觉悟。

  当前的宣传中心,胡耀邦同志讲,一是经济,一是整党。编辑部有关各部已做了计划,不多说了。现在着重谈谈大家关心的改革问题。

  “没有改革就没有希望。”当前,各条战线、各个方面都在实施改革。我们要像宣传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那样突出地宣传改革。如果在这方面不清醒、不自觉,就要犯大错误,就是失职。对于改革,我们要积极支持,全力宣传,做热情、冷静的促进派。首先是积极、热情。对于各行各业符合中央精神、冲破某些条条框框的改革,我们要敢于宣传,善于宣传。善于宣传,就不是自以为是、冒冒失失,而是该请示的请示,该商量的商量,该求教的求教。同时要很冷静,绝对不能大轰大嗡,绝对不能硬造声势。宣传重点要放在分析、排除各种阻挠改革的思想,报道改革有成效的典型,特别注意说清楚条件、经验。多宣传改革的办法、效益,少报道计划、打算。后者登多了,可能形成类似表态的气氛,出现造作的声势。

  加强思想作风建设

  首先,要吃透“两头”。吃透“两头”,本来是好话,有个时期用滥了,以后就不大提了。照它原来的意思,一方面,是理解、掌握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方面,是调查、了解群众的要求、情绪和实际工作的情况、问题。以中央精神之矢,射实际工作之的,我们的宣传才能说到点子上。

  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央文件不少,直接、间接听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相当多,收到中央各部门的文件也很多。中央领导同志经常有批示给我们,包括领导意图、报道线索和材料。这些,我们虽然都宣传了,但对中央批示的精神、意义,常常未能深入学习、领会,据以形成一个时期的宣传方针,进行系统的宣传。我们的记者常年在下边,编辑部各部的同志也经常下去,了解的情况不能说很少;每个月几万封读者来信,反映大量情况和问题;地方报纸上更有丰富的材料和信息。可惜我们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很不系统,很不自觉。这是我们的致命缺点,主要是编委会没有抓好。最近我们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准备建立一个部门,作为编委会的参谋部,负责收集、研究上述情况和材料,提出宣传报道设想和意见。这是编辑部头等重要的任务,我们过去却把它看成“软任务”。现在已有同志开始筹办此事,希望大家都来重视这一工作。

  其次,克服“官报”思想。我们的报纸是中央党报,各个部门都愿乘坐这部“公共汽车”,主动向我们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供给稿件。这是对我们的有力支持,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有利条件。但是,我们如果不清醒,不正确对待这个有利条件,就会把它看成“包袱”。现在有没有这个“包袱”?我看有。不少同志善意地反映说,人民日报牌子大,门槛高,不大好进去。人家送稿上门,可以爱理不理。我们有的同志出去采访,可以大大咧咧。同人家接触,气很粗,好像我们万事不求人,人家凡事求我们。报社同各方面关系要密切,我们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对自己的职责要十分清醒,谦虚谨慎,兢兢业业,使自己的思想作风同中央党报工作人员的身份相称。有材料反映:有的同志以稿谋私,拉关系,作交易。如果确有其事,那就不仅是低级趣味,而且违反纪律了。类似的问题要在整党中查清楚,求得解决。

  再次,争取时效。慢,有历史原因。革命战争年代,司令部发战报(这是当时最重要的新闻),记者一般写通讯。交通不便,通讯早发几天晚发几天,自己难以控制;加上独此一家,无人竞争,久而久之,时间观念淡薄了。采访一个月,写作二十天,稿子排队两星期,是常事。有的评论从布置写作到见报,历时个把月不稀罕。这种现象过去就是不该有的,更不适应八十年代的形势。现在传递工具进步,中央的方针、政策、任务很快就传到下边,我们如果仍然慢慢腾腾,报道就会成为马后炮。这方面近年来也有改进。白天采访,晚上赶写,第二天见报的新闻有了;当天布置,当天赶写,第二天见报的评论也有了。这说明,只要大家思想上重视,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第四,短些,再短些。这个口号已提了多年,目前强调一下,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民日报有八个版,说起来版面最多,分解开来,也可说最少。比如,经济日报四个版,我们每天只有一个多版报道经济新闻。中国青年报不是日刊,但对青年的报道,总算起来比我们多得多。光明日报、中国农民报都是如此。前面已经说过,各个方面都要乘人民日报这部“公共汽车”。我们既要多方照顾,又要突出重点,怎么办?除了精心安排之外,就是提倡写短稿,短些,再短些。一般说,文章越长,看的人越少,效果越小。有的读者说得很直率:写长稿是你的权力,看不看就是我的权力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自己愿看短的东西,为什么要把长稿强加于别人?

  短,适用于所有文章,写通讯更要注意。通讯长,是我们报纸突出的问题,一度且有越来越长的趋势。通讯所以长,主要因为“传记体”、枝蔓多。只要着重当前,少说过去;突出主干,减少枝蔓;主干也尽量减少可有可无的细节,稿子是可以短下来的。现在总编室删节稿子的勇气,一般大于各部;各部删节外稿的勇气,一般大于删节本部的稿件。应该一视同仁,对我们自己的稿子要求更要严格一些。编删稿件,一刀下去可能不那么准。与其让编辑删,不如作者自己删,这样可能比较准确。

  最近短稿子有所增加,长的还是不少。希望大家都下功夫,把稿子写短编短。附带提一句,我不是说不管内容越短越好,在这方面也一刀切;我只是想强调,冗长是积弊,需要大家协力清除。

  最后,根治新闻工作中的“脏、乱、差”。我们的编辑工作近几年有进步,但某些方面比五十年代退步了。例如,一篇稿子有三个相关的数字,过去编稿时总要算一算,现在有时候就不算,以致对不上号,出现类似“一加一等于五”的怪现象。有的同志写稿,把中顾委一位常委写为中顾委副主任,编辑、检查组的同志都未发现,竟然见报了。至于文字不通、逻辑混乱、交代不清等毛病,在我们报纸上更是经常出现。有的同志把这些问题看成小事,好像自己只是管稿件的政治内容等大事的。这种看法不对。文字如果都写不通,能同党报编辑、记者的身份相称吗?对“脏、乱、差”的问题,乔木同志提得很重,我们一定要严肃、认真对待。报纸上发现这类缺点、错误,编委会首先负责任。我们对近几年参加报社工作的青年同志缺乏有力的帮助和教育,有些同志政治责任心不强,缺少必要的业务知识,出了纰漏还满不在乎;有些切实可行的制度没有坚持下来;有些制度过时了,又没有修订。我们大家经过学习、讨论,都有这样的决心和信心:提高政治责任心,树立严细作风,建立健全包括奖惩制度在内的各种责任制,认真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的报纸需要改革。我们要把改革作为整党的一个重要内容,努力做到边整边改。我们整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报纸的宣传上面。当然,还有其他方面。只要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地做党的耳目喉舌,解放思想,不断创新,一定能开创人民日报宣传工作的新局面。

  1984年4月

  作者:李庄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