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同路人”相遇擦出创新火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14:39 新民晚报

  一方瞄准国际前沿方向和“科教兴市”的目标培养学生,一方在生产中遭遇瓶颈需要“外脑”援助。正确的时机遇上对路的人,从而擦出了“自主创新”的“火花”。上海电气集团自从去年底与交大、同济、财大、上大、华东理工、上海理工等6所高校签约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来,产学研联盟在校企“6+1”的研究生工作室里已结出了果实。

  动脑动手 收获颇丰

  华东理工大学的郭井宽是在考取本校研究生之后加入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的研究生工作室,上海电气和华东理工分别为他配备了导师,主攻“船用曲轴数值仿真分析”课题。

  小郭很快进入了状态。“我很幸运。在工作室,导师经常提供机会让我上手;在学校,教授有针对性地为我补充软件工具的知识;在生产第一线,师傅们教会我很多工艺诀窍。”郭井宽参加毕业设计答辩时,不仅其他同学甘拜下风,甚至连考官都没他知道得多。“硕士毕业论文,我要继续锁定曲轴。”

  将遇良才 得益匪浅

  郭井宽遇上了好机会,连他的导师张青雷都羡慕不已。他是2年前博士毕业后才加入上海电气的。如今,他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已经制成了国内第一根船用大功率低速半组合式柴油机曲轴,并已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而从国外引进这一技术需要9000万元人民币。正在制造中的第三根曲轴将实现部件和技术的全国产化,“现在的机械加工,若光凭企业的人力和物力,技术更新有难度。所以我们这个项目立项以来,就在曲轴公司、中央研究院和华东理工大学之间建立了产学研联盟。”

  近拓瓶颈 远谋人才

  研究生工作室的收获不仅仅是科研项目的大功告成,大量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更是要紧。上海电气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薛燕如是告诉记者。研究生工作室将采用企业培养、高校推荐等三种形式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企业提供的产学研课题将成为研究生的论文选题。

  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总工程师梁昌鑫坦言,高校的科研往往着眼于国际前沿,而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生产中的瓶颈问题,需要3——5年派得上用场的关键技术,双方联手才能将科研理论和成果的能量最大化。本报记者董纯蕾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